這位奧地利精神科醫師-維克多.法蘭可 Viktor E. Frankl
他年輕時曾經在納粹集中營渡過悲慘的時光,老爸死在他懷裡,母親死在毒氣室,哥哥死在危險的礦坑裡--雖然日子過得很痛苦,但是他擁有「活在當下」的生活哲學,放下悔恨怨歎的念頭,樂觀勇敢活過生命中最黑暗的時光。



因為
他很幽默,很會講笑話,所以即使每天被納粹逼迫做苦工,晚上拖著疲累的身軀,回到牢房後,大夥兒總是起鬨要他講個笑話。他還是願意提起最後的一絲絲力氣,苦中作樂,為難友們講個笑話,撫慰一群苦悶的心靈。

因為他雖然疲累,卻清楚覺察到在「刺激」與「回應」之間存在一個「空隙」
他要掌握住這個「空隙」,證明他是命運的主人,而不是命運的奴隸。
他要證明即使他的身體被監禁在暗無天日的牢房中,他還是擁有「自由」的靈魂。

這個力量就是活在當下的力量
That is the power of Now.

這也是為甚麼我最近幾年總是不厭其煩,苦口婆心要傳達給笑長笑友的訊息!
我們要笑出當下的力量!


【在刺激和回應之間有一個空隙
在這個空隙中,即是我們選擇如何回應的力量。
回應中,有成長和解脫。】

Between stimulus and response there is a space. In that space is our power to choose our reponse. In our response lies our growth and our freedom.



一個人的所有東西都可以被剝奪,除了一件以外:在任何情況下,人類最後的一項自由,即選擇如何活下去的態度。Everything can be taken from a man or a woman but one thing: the last of human freedoms to choose one's attitude in any given set of circumstances, to choose one's own way.



「遭遇不幸時,我總會這麼做:想像自己雙膝下跪,祈禱以後別發生比此刻更不幸的事。但重要的不只是我們以後能倖免於難,過去的幸運我們也不能忘記。」
 
Viktor E. Frankl

Read more at http://www.brainyquote.com/quotes/authors/v/viktor_e_frankl.html#TOUdEh8KAjEghtK0.99
維克多.法蘭可 Viktor E. Frankl

延伸閱讀

命運是被祝福的,意義是去相信的:《意義的呼喚》讀後


他年輕的時候就喜歡一種非常危險又刺激的極限運動--攀岩,即使到80歲他依然能夠做到。因為這是一項需要完全專注在當下的運動,一不小心「失足」就是粉身碎骨。



另外,他也喜歡駕駛飛機。甚至從開飛機中悟到「人要有較高的自我期許,最後至少能成為一個正常的普通人」就像飛機在強烈側風下要降落目標區之前必須花更多力氣偏側飛行一 樣。
Finding meaning and purpose in our lives -- importance of hope and idealism









維克多?法蘭可(Viktor E. Frankl)是維也納大學的神經暨精神病學教授,並曾擔任美國哈佛以及匹茲堡、達拉斯等地的大學教授。加州的國際大學還特別為他設立了一個意義療法講 座。「意義療法」是法蘭可所創的精神醫療方法,也稱為「第三維也納學派」(第一和第二學派分別是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他曾獲得世 界各大學頒發的27個榮譽博士,也曾獲得奧地利的最高學術成就獎,並獲選為奧地利科學院的榮譽會員。此外,他也在維也納市立醫院門診部神經科擔任過25年 的主任。他寫的31本書裡,有些被譯成24種其他語文,包括日文、中文、俄文。光是其中一書的英文版《意義的追尋》(Man's Search for Meaning)就銷售了九百萬本,並被美國國會圖書館列為美國十大最具影響力書籍之一。由其他人寫的關於法蘭可和他的意義療法的著作,共有131本書、 151篇博士論文、一篇大學授課資格鑑定論文、和發表在各學術刊物上的一千三百多篇文章。一九九五年,德文版自傳出書時,他仍在維也納大學授課。







作品
《意義的呼喚:意義治療大師法蘭可自傳》





如何在苦難中尋找生命的意義?


Viktor Emil Frankl - Logotheory & Logotherapy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溫碧謙醫師(美國邁阿密大學醫學院教授兼席爾維斯特癌症中心主治醫師)在
改變大腦的靈性力量」一書的序文中寫道:
「...用現代神經科學的知識,作者把靈修時的大腦的變化說明得非常清楚:在神經系統裡。那一顆真正的【心】應該是【前扣帶】。情緒歸邊緣系統管,思想歸額葉管,而前扣帶就在兩者的分界上,它類似翹翹板的支點,平衡我們情緒和思想。靜觀和靈修強化了額葉的功能,使人更加理性。進而刺激前扣帶,使人心平氣和,因而焦慮、沮喪與憤怒等情緒無從生起。反之,刺激杏仁體,會引發警覺、防衛與恐懼,邊緣系統的活動升高,額葉的活動降低,人變失去理性....」

























美科學家實驗證明:


內觀(靜坐)可改變大腦結構
【大紀元2011年02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余心力美國華盛頓DC編譯報導)美國麻薩諸塞州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簡稱麻省總院)的一項研究顯示,靜坐冥想(meditation)(*註一)8週後,實驗者的大腦結構就發生了變化。科學家以實驗證明,這種傳統的、 些微帶有宗教色彩的修行打坐(*註二),可以導致大腦結構的變化。

    麻省總院的這項研究,已經發表在近日發行的《精神病學研究:神經影像》(Psychiatry Research: Neuroimaging)期刊上。研究人員表示,以往的研究已經表明打坐者大腦結構會出現差異,但仍未證實究竟是什麼樣的差異和變化。研究人員的報告指出,經過8週的禪修打坐,參加者的記憶、自我感覺、同情和壓力感相關的大腦區域,就發生了可測量的變化(measurable changes)。

    麻省總院精神科神經影像學醫生莎拉.拉扎爾(Sara Lazar)領導了這項研究,同時也是研究報告的資深作者。
她說:「雖然禪修打坐是一種平靜和放鬆身體的運動,但打坐者早已表示,打坐還有認知和心理上的多種好處,打坐後一天心身愉悅。我們的這項研究也表明,人們花時間放鬆打坐,不只是心裡感覺更好,而且大腦結構都有了實質性的變化。」

    16名實驗者在實驗開始的2週前及禪修打坐8週後,研究人員對他們的大腦結構進行掃描,並做對比分析。實驗者除了每週一次會面,在一起練習禪修打坐,集中保持非主觀意識的感覺、感情和意念,還使用錄音來被指導每日的打坐,並被要求記錄每天練習的時間。另一組沒有參加打坐的人,他們的大腦結構也在同期被掃描檢查。打坐組報告他們每天平均練習27分鐘,他們回答了冥想問卷調查,問卷結果顯示,他們的念力比過去有顯著改善。

   針對腦掃描圖,主要是針對早期研究時發現的打坐者大腦出現差異的區域,科學家們做了重點分析研究,發現海馬迴(hippocampus)的灰質密度增加了。 海馬迴已知是主管學習和記憶的重要部位,是與人的自我意識、同情心和反省意識相關的大腦結構。灰質是一種大腦組織,其中含有神經細胞。打坐者報告壓力減輕了,研究人員發現他們杏仁核的灰質減少了杏仁核已知是一種產生焦慮和壓力的腦組織結構。而這一系列的變化在非禪修打坐者的腦掃描對比中,都沒有發現。

    麻省總院研究小組成員布麗塔.霍賽爾(Britta Holzel)說:「大腦的可塑性很引人關注,通過簡單的冥想打坐,就可以在改變大腦結構中發揮積極的作用,並可增加我們的幸福感和提高生活質量,真是令人鼓舞。」霍賽爾補充:「針對不同患者的其他研究也顯示,冥想打坐可以顯著改善各種症狀。我們現在正在研究,促進大腦中這種變化的基本機制。」

邁阿密大學神經學家亞米希.傑哈(Amishi Jha)在研究冥想對減輕壓力的影響,她雖然沒有參與麻省總院的這項研究,但她高度評價:「這一發現為進一步研究提供許多可能性,如防治壓力有關的疾病、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打開了很多大門。」◇

 
*註一:MBSR正念減壓療法 (Mindfulness Based Stress Reduction )是美國分子生物學家卡巴金(Jon Kabat-Zinn)博士結合東方禪修與西方身心醫療理念,於70年代所創立的禪修療癒方法。

三十多年來歐美各國應用正念療法在憂鬱症、焦慮症、高血壓、癌症、慢性病等身心疾患的療癒,也推廣到安寧療護、教育、監獄與企業­組織中,許多研究證明此方法具有普遍的療癒力量。正念(Mindfulness,又譯為內觀)一詞,也成為今日西方身心醫療文獻­的重要術語。

透過八週課程內容:身體掃描、坐式呼吸、呼吸身體聲音及想法、三分鐘呼吸空檔、覺察困難經驗、高山正念、無揀擇正念、慈悲觀想等­方法的練習,學習覺察身心的感受,每分每秒都活在當下,與自我同在。

 
*註二:這套靜坐冥想方法雖然取材自佛教傳統,但是整個課程並不需誦念經文、佛號或咒語,更沒有膜拜神像佛像的儀式儀軌。


【原文】Mindfulness Meditation Training Changes Brain Structure in Eight Weeks(麻薩諸塞州總醫院(MGH)的官方網站

更多相關訊息: 台灣內觀中心   慶安正念推廣中心


8分鐘演講:是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NIH補助這位哈佛醫學院神經學家Dr.Sara Lazar 的研究(感謝 張寶合 協助我完成翻譯,高雄朱平芳姊加上中文字幕)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勇者的畫像】

【大紀元6月26日訊】這是發生在北卡羅萊納州中部一個真實、曲折、動人的故事,曾轟動一時。

珍妮佛‧湯普生(Jennifer Thompson)是美麗脫俗,聰明絕頂的白人婦女。她在北卡中部一間學院的時候,就是成績全A,又甚得人緣的傑出女生,前途可說充滿了光明及希望。但她的美夢卻在她 22 歲時被一個持刀破門而入的黑人而破碎,變成無限的夢魘。


1984 年某一個晚上,珍妮佛獨自在公寓裡做功課時,一個年輕的黑人破門而入,珍妮佛在尖刀的威迫下,不敢反抗而被姦污了。珍妮佛雖在百般無奈下任其擺佈,但她的 頭腦始終保持冷靜,她仔細記下他臉部髮線、特徵、體型,以便日後能找到他,把他繩之以法。她趁歹徒不備時逃出,並馬上報警。警察根據她的描述,不久就找到 嫌疑犯,隆納卡登(Ronald Cotton)。珍妮佛到警察局在一排嫌疑犯中,毫不遲疑地挑出隆納來。事有湊巧,在她被強暴後一小時,另有一婦女也被強暴,而那婦女也同樣一口咬定是隆 納幹的。


隆納馬上被送到法院正式被起訴。在法庭上,珍妮佛咬牙切齒,聲淚俱下,歷歷如繪地大力指控隆納的殘暴不仁,讓所有在庭上的人動容。警探郭爾定(Michael Gauldin)說,他在任那麼多年從未見過任何證人像珍妮佛那樣能言善道,氣勢凌人,讓被告幾乎無招架之力。


隆納無法提出完整無缺的不在場證明,雖然他極力高呼他是無辜的。經過二次法院審判,他被判無期徒刑。就這樣,隆納開始他暗無天日的監獄生活。


他 當然十分不服,到處訴說他的無辜,但言者諄諄,聽者藐藐,不但沒人信他,反而惹來不少麻煩,有幾次被其他犯人打得半死。此外,有人想性侵犯他,又有人想拿 刀子刺他。他每天禱告;求上帝不要把加在他身上的折磨超過他所能容忍的極限。他常把心中的憤怒、挫折藉打沙包來發洩,有時打到拳頭都出血了。


隆納在獄中時,曾偶然聽到卜爾(Pooll)在另一獄房裡吹噓他曾一夜強暴兩個婦女。卜爾在隆納被告時,也曾被當嫌疑犯上過庭,但珍妮佛及另一婦女都發誓未見過此人。


隆納一直懷疑卜爾就是元凶,因此他一直等待機會向他求證。很巧,不久卜爾搬到與隆納同一棟監房。隆納於是抓住機會向卜爾求證。沒想到,卜爾不但一口否認,而且還奚落他一番。


隆納一時氣絕想要把卜爾殺掉。隆納把他心中的想法告訴他父親,他父親卻極力反對。他說:「如果你把卜爾殺掉,你可能出了一口氣,但對整個事情沒一點好處,反而後患無窮。第一,你可能此生全在獄中渡過不得釋放。第二,你冤情可能永無翻案的機會。」


經過深思熟慮後,隆納覺得他父親說的有道理,他才憤憤不平打消幹掉卜爾的念頭。但心裡不平衡的怨恨卻與日俱僧。他一直想不通,他與珍妮佛素昧平生,也沒有怨仇,為什麼她要無中生有來陷害他?命運為什麼要開他這樣殘忍的玩笑?


珍 妮佛把隆納送進監獄後,生活都很順利。1988 年她結婚,1989 年到歐洲遊覽,1990 年生下三胞胎。親友都很關心又友善,生活可算很快樂。只是每次想到隆納的惡行劣狀,她心中就不禁痛苦、怨恨。她與隆納素昧平生,又無怨無仇,為什麼他這樣 殘害她?讓她潔白的人生留下永不拭去的污點?


1995 年,也就是隆納在獄中的第 11 年,轟動全美、甚至全世界的 O.J. Simpson 涉嫌殺妻案發生了。當隆納看到DNA 在該案發生極關鍵性作用時,他覺得他翻案的機會到了。他立即聘新律師要求把他的 DNA 與涉案遺留下的精液對比。


對比、鑑定的結果,證明該精液不是他的。接著把卜爾的 DNA 拿去對比,卻發現是同一人。卜爾對鑑定的結果啞口無言,也承認他就是當年一晚強暴二婦女的元兇。冤情至此終於「水落石出」了。隆納案被平反而被釋放出來。


當昔日的警探,今日的警長郭爾定通知珍妮佛時,珍妮佛竟驚駭直呼不可能。隆納是她親眼看見、親身碰過、當面控訴的人,除非她神經失常,記憶失真,否則她絕不會認錯人。但科學的鐵證及卜爾的認罪,使她百口難辯。她曾要求與卜爾對質,但卜爾拒絕,而不久卜爾也因癌症而逝世。


這 一下子,珍妮佛的生活全被打亂了。以前在她的惡夢中,她是追打猙獰的隆納,而現在卻反過來,猙獰的隆納在追打她。她每天陷入悔疚,痛苦的深淵。她內心非常 想親自去向隆納道歉並求原諒。但她心想,是她自己把人家無端送入監獄,讓人家無端損失人生最珍貴的 11 年。她要憑什麼企望人家原諒她?當年她是多麼趾高氣揚,聲色俱厲,而今卻要低聲下氣向人求饒,自己面子要往那兒放?萬一人家動口又動手,自己豈不自討苦 吃,自取其辱?


恐懼、害羞、尊嚴、良知一直在她的心中交戰,但她始終下不了決心去親自道歉。她每天禱告,求神給她力量及勇氣。


隆 納在 1995 年出獄時,身無分文,他必須打二個工才慢慢趕上生活最起碼的要件。二年後他遇見蘿平 (Robbin )並結婚,他們現在有一個兩歲的女兒。這段期間,隆納常聽見許多傳言說珍妮佛要親自向他道歉。但二年來,「只聽樓梯響未見人下來」。這使隆納很感失望。加 上,以前辦隆納案的檢察官從未向他道歉,法官也未撤銷隆納的社會危害人物的聲明,當地的警察仍對他惡言相向,使他不禁懷疑社會的公義何在?人的良知何在?


1997 年,珍妮佛受良心的煎熬越來越厲害,每一閉起眼睛就好像看見隆納在逼視她,嘲笑她。她覺得自己無法再過這樣的日子。她必須尋求解脫,而唯一解脫的辦法就是 要親自向隆納道歉,並求原諒。經過家人及好友的鼓勵,並經警察局長郭爾定的安排,珍妮佛終於決定要與隆納及他的夫人蘿平見面。地點就是珍妮佛的母校 Elon College的牧師室。


珍妮佛面對著隆納及蘿平靜靜坐下來,雙手抱著胸,語聲擅抖,含淚低聲地說:「隆納,我非常地抱歉。我每天,幾乎每分鐘都為這件不幸的事感到愧疚。」話剛講完,隆納馬上說:「O. K. 我不再生妳的氣,我原諒妳」,這突如其來,乾脆俐落的回答,使珍妮佛一時不知所措。


她 沒想到結果竟是如此簡單。她二年來不斷的禱告,懺悔,果然得到上帝的憐憫,令她及時解脫。而昔日的魔鬼今日卻成崇高偉大的天使,這個衝擊使珍妮佛一時楞 住。幾秒後她開始抽泣,然後蘿平也開始哭,最後隆納也加入哭的行列,三人終於擁抱哭成一團。這個動人的場面經過報章、電視、電台的傳播而轟動了全國。


現 在珍妮佛及隆納兩家常碰面相聚,他們之間的友誼越來越深厚,簡直變成利害與共的共同體。許多人聽到他們的故事都不約而同地問:「那是事實嗎?」「真的有胸 懷那麼大,那麼乾脆的人嗎?」「他是怎麼做的?」「原諒對方後,心裡真的坦蕩蕩,不再有點怨氣懊悔嗎?」珍妮佛及蘿平也在說,她們也不知道隆納是怎樣做到 的。


但有人問隆納時,他卻回答得很簡單:「我原諒她,不純粹為她,主要是為我自己,因為我如不原諒她,怨恨,傷痛就永遠存在我心中,也就永遠不能解脫」。


隆納雖沒受過高深的教育,他卻說出、做出中外古今不易的大道理來。他還勸珍妮佛原諒卜爾,最重要是原諒她自己。


珍妮佛雖接受他的勸導,而且非常努力去做,也常禱告、哭泣,但事情並不是那麼簡單,尤其要原諒她自己更是何其難,因為怨恨已根深蒂固,悔疚百揮不去。她花了好幾年,在隆納的鼓勵,親友的協助下,才逐漸原諒卜爾。至於原諒她自己仍在繼續努力中。


為了彌補自己的過錯及防範司法界再犯同樣的過錯,珍妮佛一有機會就到處演講,把自己經驗與大眾分享。她說,在今日科技發達,社會環境錯綜複雜的情況下,所謂「眼見為證」已不再是「不易」的真理。


人 類對自己的桀傲、無知、偏見、執著等缺點常視而不見,且自以為是,因此造成無數的冤案,今日素質低落的陪審團及司法人員已無法十足公正、客觀,無誤地審理 稍複雜的司法案件。所以,沒做錯不一定被判無罪;另外一方面,做錯的也不一定被判有罪;這是值得警惕、思考的嚴肅課題。


今年三月十八日,德州休士頓報紙報導有一男子在1986年被判強姦罪入獄,因被害人指證他的衣著,體型與強暴人相同。他被關了十五年,才於今年因 DNA鑑定而改判無罪出獄。


世上還有多少正直好人蒙受不白之冤而受苦?還有多少壞人混蛋逍遙法外,得意忘形? (李彥貞)(http://
以上轉載自
大紀元  http://www.epochtimes.com/b5/1/6/26/n103565.htm






 


後續的回應


 


問題的核心在於記憶的脆弱。記憶不是像錄影機不能完全正確的放映影像。


 


反而,記憶容易受影響及接受建議,就像湯普森和棉花的案件一樣


 


很多目擊者指認錯誤時, 都是因為真正犯人的照片沒有在被指認的照片中。


當目擊者看這一些照片時, 他假設他的責任是要在這些照片中找出一個罪犯。





本案真兇 Bobby (), 冤獄 Ronald () ; 再看看憑著 Jennifer 記憶畫出來的壞蛋圖 (右)






問題是當初沒有巴比扑理的照片, 他也不是真人指認時的其中一人。


 


阿華州立大學心理學家 蓋瑞威爾斯Gary Wells ,當罪犯沒有在其中時,目擊者很年難看出來這點。


 


威爾斯研究目擊者記憶30年。 他說,當真正的人罪犯沒有在其中時, 證人倾向於選擇跟他記憶中的嫌犯很像的人。


 


我認為巴比扑理和羅納德棉花長的很像,當巴比扑理沒有在其中時羅納德棉花就危險了, 威爾斯說。


 


威爾斯道出, 當珍妮佛花了五分鐘詳看照片,她和高丁都認為,她很夠小心。這其實是很凡反常理的。


 


威爾斯說 認知的記憶其實是很快的,如果花了超過十五秒的時間,他其實是使用了其他與可靠認知的記憶無關的訊息。


 


更好的方式是顯示照片時一次一個,這樣證人就沒有比較的機會,而直接與他的記憶做比較。


 


威爾斯說,更大的錯誤還在後面。 記得當湯普森從一群人挑出羅納德棉花,湯普森被告知這跟像片指認被挑出的是同一個人; 湯普森 因此更認為她絕對沒錯 ,我依我所見,那是增強作用。


 


結果是北卡羅來納,是第一要求改革指認過程法律的州: 一次顯示一個照片和強調正答案可能不在其中。

轉載自:Sophie的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sophie-place/article?mid=29&prev=30&next=-1




後來他們合寫了一本書:只憑記憶的指認是很危險的


延伸閱讀:好書推薦 - Picking Cotton


勇者的畫像  http://www.epochtimes.com/b5/1/6/26/n103565.htm


如果你喜歡他,也可以和這位幾萬公里外的「棉花先生」成為facebook朋友。

美國CBS新聞的「60分鐘」節目專題報導



另一個問題的核心是:
幸好這兩位都是基督的信仰者,他們從屬靈的信仰中獲得「超越」人性的力量,終能超越仇恨和悔恨的直接反應。這個「當下的力量」就是「靈性」的力量,不管有沒有宗教信仰,如果缺乏這個超越「人性」的力量,就很難得到一個和諧喜悅的幸福人生。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腦神經科學:所有修身養性的活動目的就是活化右腦!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傑克.康菲爾德的「狂喜之後」讀到這一段:
 


Alice Miller
(畢生致力於找回我們純真的生命,她熱情地談到身體是開啟一切奧秘的關鍵)

【我們童年的真相全都貯藏在自己的身體裡,縱然我們強行壓抑記憶,卻永遠無法改變它。縱使理智獸醫時的瞞騙,情感被外境所操弄而混淆,甚至身體受到藥物的影響和控制;但總有一天,我們的身體會和我們算總帳,因為身體的記憶是完整無缺的,它像孩童般誠實無缺,而且不接受偽善的藉口或妥協,除非我們不再抹殺真相,否則就會不斷折磨我們。】



大病一場,從死神中搶回寶貴生命的美學大師似乎也有這樣的體悟

蔣勳《此生──肉身覺醒》










最安全的方式:用大笑來開啟身體的智慧吧。

愛笑瑜伽的創始人Dr.Kataria在全世界推廣愛笑俱樂部的概念時,也經常被問到:「我笑不出來,怎麼辦?」他總喜歡回答:「你的心笑不出來,那就先讓身體笑出來吧!」

我補充一句:「如果你的心真的不想笑,那就暫時不要勉強,先好好【陪伴】【觀照】甚至【享受】你不想笑的情緒吧!然後,到了某一個時間點,你想改變了,這時,就可以讓身體先笑出來!記得一口氣笑久一點,多試幾次,身體的智慧就可能立刻展現在你面前!」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原本也是不喜歡慢跑,因為每次都跑到臉色發白快要暈倒,但是去年初因為發現BMI值竟然高達25是過胖,而且只有每天30分鐘的愛笑運動似乎永遠無法減重,所以決定開始慢跑。為了避免不舒服的感覺,也體認自己已經年過半百了,何必和年輕人比快,所以就用適合自己的速度,以有一點喘但是不會太喘為原則。結果跑完10圈4公里,竟然一點也沒有不舒服的感覺,所以從此就慢慢愛上慢跑了。



這期間體重慢慢從74減到現在69,新陳代謝率慢慢提昇了,過年期間雖然大吃大喝,竟然沒有增胖,這是證明。


本來也不喜歡慢跑,而且總是說她膝蓋沒力的老婆大人也終於受我「感召」來慢跑了。




超慢跑聽說1970就開始了,台灣卻從2011年引進?
專家建議每次至少30分鐘,速度每小時4-5公里。不會喘,可以邊跑邊聊天的心肺活動程度。只要膝蓋沒有疼痛,任何人都可以開始,尤其適合銀髮族、體弱者、沒有運動習慣的人。


驚人的超慢跑瘦身法:「燃燒熱量」是走路2倍,連「運動白痴」都會愛上的運動!


康健雜誌第162期(2012五月號)也專文報導:【
第一次「慢慢跑」就上癮
看了這個節目之後,才發現原來自己「矇對了」。
超慢跑運動讓人產生什麼驚人的改變?
慢慢跑 slow jogging 三之1 发布人 hohohaha_john


實驗:一般的慢跑會產生較高的尿酸反應
超慢跑運動對大腦的影響?如何慢慢跑?
慢慢跑 slow jogging三之2 发布人 hohohaha_john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跳舞男」麥特 Matt Hardings 與世界共舞 2012新影片

愛笑不需理由,跳舞不需舞步,快樂來自感恩知足。



(台灣的愛笑俱樂部出現在影片中的第3分58秒





2011.2.21清晨6:30麥特與笑友熱舞一番,
他在台灣停留三天,上面影片我們只出現2秒 。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本NHK電視台2005?製作的紀錄片「老化的藝術」The Art of Aging

【台灣公共電視台播出】據估計,再過半個世紀,日本國人平均壽命將高達九十歲。當超高齡社會成為避無可避的趨勢,該如何活到老卻活得健康,成為日本社會最感興趣的話題 之一。

研究發現,許多長壽的人瑞腦部活動異常活躍。NHK製作團隊特別貼身採訪數位日本境內的百歲人瑞,從他們日常生活中觀察他們的生活作息,並探討他們 如何維持腦部活躍度、同時保持身體健康,能夠活到老又活得好。

【OK棒】說:我們如果想要「活得老,活得好」,可不是等到自己變成「老人」才開始學習,現在就要開始學習,然後「養成好習慣」---思考習慣,飲食習慣,運動習慣.....否則,將來不是「人生70才開始」而是「人生70就知死」!

下面這部是第二集(總共三集)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轉載自「新頭殼 newtalk」 2012.06.07李連傑/綜合報導

這是世上最遙遠的30公尺,也是緊扣人心的零距離。

17歲的美國高中女生梅根.沃格爾(Meghan Vogel),在3200公尺賽跑得了最後一名,卻感動了數百萬名全球網友。她架著身體出狀況的另1名選手走完最後30公尺;16歲的雅頓.麥克馬斯(Arden McMath)因為她而完成比賽,並且沒有殿後。

依照規則,梅根和雅頓都應該被取消資格;但主辦單位沒有這麼做。上週六在俄亥俄州哥倫布(Columbus)舉行的這場比賽,雅頓第14名、梅根第15名。本來無法完賽的雅頓說:「真不敢相信她這麼做了,而且把我推在她前面。」

她們原本不相識,而且還是不同學校的對手。

那天稍早,梅根先贏得1600公尺賽跑的冠軍,體能和情緒影響之下,在3200公尺比賽的後段就決定放棄。不過,她發現前方的雅頓虛弱地幾乎就要倒地,趕緊迎上前去幫忙,而不是超越而避免落得最後一名。

梅根右手扶住雅頓的腰,也讓雅頓的左手攬上她脖子。但是雅頓實在太虛弱了,儘管全身倚靠著梅根,還是雙腿無力,有好幾次都差點從梅根身上滑落。


因此,距離終點這短短的30公尺,梅根幾乎又拖又推,全場就看著這兩個高中女生艱辛前進。在終點前,大家還看到梅根謹慎地先把雅頓輕推過白線,交給迎來的兩名醫護人員。


搭配著照片的報導,很快讓這樁感人的事蹟傳遍美國,並因《美聯社》(AP)的追蹤而傳到世界各地。YouTube上的影片才3天,觀賞次數已超過200萬。


梅根的臉書和推特也接到許多讚美,但她說:「我只是做我認為正確的事,別人也會這麼做。」


梅根的媽媽安.沃格爾(Ann Vogel)是田徑教練,十分自豪女兒的行為。她說,比賽一結束,人們眼眶含著淚水來擁抱她和梅根。


對於少數人批評梅根心理狀態缺乏競爭性,安很驚訝地說:「我無法相信人們會扭曲這樣一個善良的行為。」


梅根和雅頓住在俄亥俄州的不同城鎮;她們說,將會保持聯繫,繼續這段運動場上的情誼。

影片是梅根攙扶雅頓的30公尺。



動容一刻:沒有來自Mind頭腦的想法,只有來自將心比心Heart的做法。
我想她爸媽可能沒有在她小時候為了「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點」而花大把銀子請名師「灌輸」這個「知識」和那個「才藝」而失去最純真善良的部份!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和一位憂鬱症病友聊天,他說他以前很樂觀,很活耀,也熱心公益,為甚麼會得到憂鬱症呢?現在為甚麼經常負面思考呢?
他給我一個啟發:真正的快樂不能是經過「思考」得來的,真正的喜悅不是因為「成就」和「意義」,它是超越「思考」、超越「意義」、超越「認知」的!這也是為甚麼經過「藥物」和「認知療法」的憂鬱症患者雖然治癒效果最好,但是依然容易復發。因為人類的「認知能力」其實是很薄弱的!大腦的結構中主掌情緒反應的「邊緣系統」相對於主掌「理智」的「前額葉」,影響行為的能力更強大;而左腦的「語言」(意識)功能只是一種潛意識發動心念之「事後」的「合理化解釋」而已。
簡而言之,真正控制我們行為是「潛意識」,「意識」只是「表面的」。所以訓練自己「正向思考」固然很好,但是必須「灌入」潛意識才有效。

請看下面的案例,不是只發生販夫走卒,也會發生在王公貴族,可見當我們
被「潛意識」掌控時認知能力的薄弱。

遭詐騙!警阻匯款98萬 老翁不滿痛罵


Discovery影片【看穿讀心術】之瞬間催眠術:詐騙集團份子就是利用「慘烈的呼救聲」,在瞬間就把人催眠了,然後就「植入」提款付錢的指令,就像這影片。當然不是每一個人都那麼容易輕易被催眠(尤其是去做壞事的催眠指令更困難值入我們腦海),但是假借「做好事」的催眠指令就比較容易值入了。


愛笑俱樂部的「笑」是「無理由的」是超越「意識」的、超越「意義」的。如果您認為這是「瘋子」在「起肖」,那是沒有體驗到它的真正滋味。但是要把我們的大腦從「容易負面反應」變成「容易正面反應」,是需要漫長的「鍛鍊」---佛陀說的「戒定慧」的修行。

這個「無理由而快樂」並非「不知青紅皂白、不分場合」像瘋子的亂笑。那指的是一種「無意識的智慧」,就像技巧純熟的運動員、音樂演奏家,他們在比賽、表演時,在最自然又輕鬆的情況下不需意識的指導而動作。


延伸閱讀
(Discovery) 人類的恐懼與情慾:面對恐懼

磨練我們「意志的自由,選擇的自由」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