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大腦腦神經基因人體科學 (5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長壽的秘密可能是你的社交生活.jpg

 

蘇珊平克Susan Pinker at TED2017 (文稿取自 TED Talk https://www.ted.com/ )

義大利島嶼薩丁尼亞的人瑞數是義大利本土的六倍,北美的十倍。為什麼?根據心理學家蘇珊平克所言,島民能健康,並非因為開朗性情或低脂無麩質飲食──而是因為他們重視親密個人關係以及面對面互動。聽聽平克解釋如何才能活過百歲,來對超人瑞有更多的了解。

告訴你們一個有趣的事實。 在已開發國家, 不論在哪,女性的平均壽命 都比男性高出六到八年。 高出六到八年。 那是個很大的落差。 在 2015 年,「刺胳針」 刊出了一篇文章, 在富有的國家中,比起女人, 男人的死亡可能性是兩倍高, 不論任何年齡。

但世界上有一個地方, 那兒的男人跟女人一樣長壽。 它是個遍遠、多山的地區, 一個藍色慢活區, 對兩種性別來說,超長壽都很常見。 這個藍色慢活區位在薩丁尼亞, 地中海的一個義大利島嶼, 在科西嘉島與突尼西亞之間, 在那兒的百歲人瑞數量, 是義大利本土的六倍之多。 距離只差不到 200 英哩。 那兒的人瑞數量是 北美的十倍。 只有在那裡, 男人才與女人一樣長壽。

但,為什麼? 我十分好奇。 我決定研究那個地方的 科學以及習慣, 我從基因資料開始研究。 我很快就發現, 他們的長壽原因只有 25% 是基因。 另外 75% 是生活方式。

所以,要做什麼才能活到百歲以上? 他們做對了什麼? 這張照片是從鳥瞰視角 看到的維拉格蘭德。 它是藍色慢活區中心的村子, 我到這個村子來做調查此事, 你們可以看到,建築之美 並非它的主要強項, 密度才是: 緊密分佈的房子、交織的巷弄和街道。 這意味著村民的生活經常有交集。 我走過村子時, 我可以感受到 有數百雙眼睛正在看我, 他們躲在門後、窗簾後、 百葉窗後。 因為和所有古老的村子一樣, 維拉格蘭德若沒有這個結構、 它的牆壁、它的大教堂、 它的村子廣場, 就不可能存活下來的, 因為防禦以及社會凝聚 定義了它的設計。

隨著我們走向工業革命, 都市的優先順序改變了, 因為感染性疾病變成了日常風險。 但現在呢? 現在,我們時代面對的 公共健康風險是社交隔離。 現在,有三分之一的人口說, 他們能依靠的人只有兩個以下。

我們去看看維拉格蘭德 這個對比的例子, 來見見一些百歲人瑞。

見見吉賽皮莫里諾, 102 歲,是個超級人瑞, 一生都住在維拉格蘭德村裡。 他很愛交際, 他很愛詳細敘述故事, 比如,在不只一次世界大戰, 而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他如何能 用他在森林地上找到的東西, 像鳥兒般地生活, 他和同樣也活過百歲的太太, 如何在一個小型家庭廚房中 養大六個孩子, 也就是我訪問他的地方。 這是他和他的兒子: 安吉羅與多明尼柯, 他們都七十多歲了, 並照顧著他們的父親, 他們其實非常懷疑我以及 在這趟研究之旅中陪同我的女兒, 因為社會凝聚的另一面, 就是對陌生人、外來者都小心翼翼。 但吉賽皮完全不懷疑。 他是隨遇而安的人, 非常外向,看法都很正面。 我很好奇:這是活過百歲的原因? 因為正面思考? 事實上,不是。

見見吉瓦尼柯里亞斯,101 歲, 我遇過最性情乖戾的人。

如果說一定要正面才能長壽, 他就是個反例。 這是有證據的。 當我問他為什麼他如此長壽, 他用有點被眼皮蓋住的眼睛 看著我,然後低吼: 「沒有人能知道我的秘密。」

儘管他是個令人掃興的人, 與他同住並照料他的姪女 稱他是「我的寶藏」。 她尊敬他,愛他, 當我質疑她明顯失去了 她的自由時,她告訴我: 「你就是搞不懂,對吧? 照顧這個人是種樂趣。 對我來說是個榮幸。 這是我的家庭。」 的確,不論我去哪兒 訪問這些百歲人瑞, 我都會找到一個廚房派對。 這是吉瓦尼和他的兩個姪女, 上面是瑪莉亞, 旁邊是姪孫女莎拉, 當時我遇到莎拉帶著 新鮮水果和蔬菜過去。 身處那兒,我很快就發現, 在藍色慢活區內,隨著人們長大, 的確在他們的一生中, 他們身邊總是圍繞著 許多家人、友人、 鄰居、牧師、酒保、雜貨老闆。 人們總是會在那裡,或是路過拜訪。 他們從來不用過獨居生活。 這點和已開發世界很不一樣, 喬治伯恩斯嘲弄它: 「幸福就是有個慈愛、關懷的 大家庭,但它在另一個城市裡。」

目前我們只說到男人, 長壽的男人,但我也有見到女人, 這位是吉雅泰莉莎。 她超過一百歲,還能教我 如何做當地的特色菜, 稱為「culurgiones」, 是種大型的義大利麵袋餅, 就像餃子,但有這麼大, 這麼大, 裡面裝滿高脂的軟酪及薄荷, 且泡在蕃茄醬裡。 她教我如何做到最剛好的皺褶, 讓它不會破開, 每個星期日她都會 與女兒們做這道菜,再分給許多鄰居及友人。 那時我才發現,低脂無麩質飲食 並非讓人在藍色慢活區 活過百歲的原因。

這些百歲人瑞的故事、 以及其背後的科學, 使我也開始問我自己一些問題, 比如,當我快要死了, 我要如何延後死期? 你們將會看到, 答案和我們預期的不一樣。 茱莉安霍特朗斯戴 是楊百翰大學的研究者, 她為了說明這個問題,做了一系列的研究, 對象是數萬名中年人, 很像在座各位。 她研究了他們 生活方式中的每個面向: 他們的飲食、運動、 婚姻狀況、 多常去看醫生、 是否抽煙或喝酒等等。 她把這些全都記錄下來, 她和同事耐心等待了七年, 再去看誰還活著。 還活著的人當中, 降低他們死亡的機率的主因是什麼? 那是她想研究的問題。

我們現在來看看她的資料的總整, 從最弱到最強的預測變數。 好嗎? 乾淨的空氣,這很棒, 但不能預測你能活多久。你有沒有去治療你的高血壓, 很好。 但仍然不是強力的預測變數。 你是胖還是瘦,你們可以 不用再為此有罪惡感了,因為這只排第三。 下一位是你做了多少運動, 只是中等的預測變數。 你是否曾有心臟病發作 及你是否在做復健及運動, 預測力越來越高了。 你是否接種過流感疫苗。 這裡有人知道 流感疫苗比做運動更能保護你嗎? 你曾喝酒但戒了、或你是中度飲酒者, 你不抽煙或曾抽煙是否已戒掉,

 接著是最強的預測變數 是社交生活中的兩項特徵。 第一,你的親密關係。 這些人是如果你突然需要錢時, 可以打電話去借的對象, 如果你覺得不舒服,會叫醫生 或帶你去醫院的人,或是如果你有危機、 如果你很絕望時, 會陪在你身邊的人。 那些人,那一小群人, 如果你有這些人,這因素是 你能活多久的強度預測變數。 接著,出乎我意料的是, 所謂的社交連結。 這是指你每一天和他人有多少互動。 你會跟幾個人說話? 這包括你的弱連結及強連結, 不單單是指你很親近的人、 對你很重要的人, 但也包括,你是否會和每天 幫你做咖啡的那個人說話? 你會和郵差說話嗎? 你會和每天遛狗 經過你家的女人說話嗎? 你會玩橋牌或撲克牌、 參加讀書俱樂部嗎? 那些互動就是用來預測你能活多久的 重要變數之一。

長壽因子Pinker.jpg

這就帶出了我的下一個問題: 如果現在我們花更多時間 在上網而非其他活動, 包括睡覺, 我們現在達到一天 11 小時之多, 順便一提,比去年成長了 1 小時, 這樣會有差別嗎? 為什麼要區別當面互動 與透過社交媒體互動? 比如,如果你常常透過傳訊息 來和你的孩子聯絡, 這和親自在他們身邊一樣嗎? 簡短答案是:不一樣。 兩者是不同的。 面對面接觸會釋放很多 神經傳遞介質, 就像疫苗,它能在當前保護你, 也能在未來保護你。 所以單單和一個人對到眼、 握個手、擊個掌, 就足以釋放這些催產素, 它能增加你的信賴度, 降低你的皮質醇。 所以它能降低你的壓力。 也會產生多巴胺,能讓 我們情緒稍微高漲, 且能除去痛苦。 它就像是天然嗎啡。

這個都不是我們的 意識雷達能偵測到的,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把 線上活動和真實活動混淆。 但我們現在確實有新的證據了, 能證明兩者有差別。 我們來看一些神經科學。 伊麗莎白瑞德凱是 馬里蘭大學的神經科學家, 她試圖描繪出 當我們當面與人互動時、 及當觀看靜態目標時, 腦中的反應有什麼差別。 她的做法是比較大腦功能差異, 她用了這兩組人: 在動態的對話中,一組是 和她或是她其中一名同事 進行互動的人, 然後把這組人的大腦活動 跟另一群只是從預錄影片, 如 YouTube 影片, 觀看她談論同主題的人做比較。 順道一提,如果你們想知道 她如何同時把兩個人 放進 MRI 掃瞄機, 晚點再來找我。

所以,差異是什麼? 在真實社交互動時, 你的大腦是這樣的。 你所看到的是大腦活動的差異, 在與人當面互動跟 接收靜態內容時的差異。 橘色的大腦區域在掌管注意力、 社交智慧── 也就是預測其他人在想什麼、 感受如何、有何計畫── 及情緒報酬。 當我們與真實伙伴互動時, 這些區域就會被大量使用。

這些較豐富的大腦特徵, 可能就是為什麼財富 500 強公司中 負責評估新員工候選人的招聘人員, 對同一個候選人, 在能聽到他的聲音時, 判定他的聰明程度, 會高於只看他寫的簡介、 電子郵件、信件時, 所判定的聰明度。 我們的聲音和肢體語言 能傳遞很豐富的訊息, 展現出我們是會思考、有感覺、 有感情的人類, 絕對不只是一個演算法。 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的 尼可拉斯艾普利做了一項研究, 很驚人的是這研究 告訴我們的事很簡單: 如果有人聽到你的聲音, 他們就會覺得你比較聰明。 那是很簡單的一件事。

現在,回到最開頭, 為什麼女性的壽命比男性長? 一個主要原因是,女人比較有可能 在她們的人生中 把面對面的關係排為優先, 並好好照料這些關係。 新的證據顯示, 這些親自參與的友誼, 能創造出生物力場, 來對抗疾病和衰退。不只對人類是如此, 靈長類的關係都是如此。 人類學家瓊安西爾克的研究指出, 有一群雌性朋友的母狒狒, 從皮質醇量可以顯示 牠們的壓力比較低, 牠們壽命較長, 且孩子比較有機會存活。 至少要有三個穩定的關係, 這就是魔術數字。 好好想想。 我希望你們有三個。這種面對面接觸的力量, 就是為什麼社交參與度高的人 會痴呆的比例比較低。 它也是為何有乳癌的女人 存活率還比獨來獨往者高四倍。 也就是為什麼曾中風過的男人, 如果常與人見面玩牌、 或喝咖啡、 或打老人曲棍── 畢竟我是加拿大人──他們受到社交接觸的保護, 高於受到藥物的保護。 也是為什麼曾中風過的男人, 如果常見面── 這是他們能做的一件非常強大的事。 這種面對面接觸提供了驚人的益處, 但幾乎有四分之一的人口, 說他們沒有人可以談話。

對此,我們可以做點什麼, 像薩丁尼亞的村民, 知道我們屬於團體, 是一種生物需求, 不只是我們當中的女性獨有。將當面的互動建立到我們的 城市中、我們的工作地點中、 我們的議程中, 能強化免疫系統, 透過血液和大腦來傳送 感覺很好的荷爾蒙, 協助我們更長壽。 我稱這個叫做建立你的村子, 建立它、維護它,它悠關生死。 謝謝大家。

海倫華特斯:蘇珊,請回來。 我有個問題想請教你。 我很好奇是否有條中道? 你談到在面對面時會有 神經傳遞介質在做連結, 但數位科技呢? 我們已經在數位科技上 看到巨大的改善, 就像 FaceTime 之類的。 (註:視訊通話應用程式) 那也有用嗎? 我看我的姪兒, 他會玩 Minecraft (創世神), 他會對他的朋友吼叫。 他的連結似乎挺好的。 那有用嗎?那有幫助嗎?

蘇珊平克:有些這類的資料正在產生中。 資料還很新,數位革命發生了, 而健康資料還落在後面。 所以我們還在學習, 但我會說,對於科技, 我們可以做些改善。 比如,筆記型電腦的攝影機 是在螢幕的上方, 所以如果,當你看著螢幕的時候, 你無法與對方真的對到眼。 就像看著攝影機這麼簡單的事, 也能增加那些神經傳遞介質, 也許能改變攝影機的位置也可行。 不完全一樣,但我想科技的確有越來越接近真實。

 

(作者的新書:村落效應。面對面接觸可以增進健康與快樂)

the-village-effect-small.jpg      村落效應-簡體e53db8.jpg

村落效應-簡體_2200.jpg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了解自己之前,先了解大腦。

大腦的秘密 2015-03-12 補腦更聰明?

 

大腦的秘密 2015-03-19 無形有實:思想力量

 

大腦的秘密 2015-03-26 無痛失憶

 

 

大腦的秘密-- 惡人是怎樣煉成的?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
  • 請輸入密碼:

一般以為性格是無法改變,是基因決定的,但是科學家實驗結果,只要意願夠強,目標明確,持續練習,改變的成功機率很高,至少在短期內是這樣的。

方法:弄假成真 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經過調查發現,大家最希望改變的三個性格是

1.97%的人希望變得更善良(有良心)

2.89%的人希望變得更親切

3.87%的人希望變得更開朗外向

因為人類是一個社群,要愉快生活在社群中,擁有這些性格是有利的。

但是改變性格,可能嗎?研究結果,短期來說,是可能的。

這項新的研究發表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th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他們測試了人們試圖改變自己的個性(哈德森&Fraley說2015年)。

實驗顯示,如果你只是目標模糊地說:「我想提昇我的社交能力」這樣就無效的。

你必須訂出明確具體的行動計畫,例如:「如果我看到一位熟人,我一定和他打招呼。」

刻意這樣去做,一段時間之後,「自我印象」就開始改變。因為自我印象的改變,又會帶來更多行為的改變

所以形成善的循環。

這也剛好證明俗話說:「弄假成真」是真的。

這項實驗只進行了幾個月,至少短期內改變個性是可行的。至於改變是否可以持續數年,則需要更長的實驗。

原文:Tested: Whether You Can Change Your Personality At Will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類其實也只是一塊細菌的「殖民地」

當自詡為「萬物之靈」時,還是謙虛一點,這是有科學上的根據。

 

探索频道  人體內的住客

http://www.56.com/u40/v_NjU1MzAzNzM.html

人體內的住客  

 

探索频道 絕對好奇:你乾淨嗎?

http://www.56.com/u39/v_NjYyNDc1NzI.html

 

 這些看不見的小朋友,不是只有幫助消化、製造麻煩,甚至還可以操縱我們的大腦和情緒

IMAG2013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腸道是第二個大腦,腸道內的微生物可以決定我們的健康,乃至於我們的性格、脾氣。

幾年前,科學家發現人體的另一個腦袋— 一個由數十億個神經元和神經傳送物質組成的腦。它傳送訊號的同時,亦會獨立運作。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幸好我們身上有「偉大」的細菌,不然就無法成為「萬物之靈」的人類。這「偉大」不是吹牛誇大的。當我自我介紹我是「陳先生」時,如果以細胞數量來計算,其實「我」只是10%的「陳先生」而已,其他90%的「陳先生」是各式各樣的細菌。

 ~~~
 細菌也是厲行民主生活的,如果沒達到法定的公投人數,法案是不會執行的。這種現象稱為「聚量感應」。

細菌會彼此溝通,當「人數」達到最低法定數目時,才會集體動作:發光或是發動攻擊。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拒絕防衛

根據這篇How To Open Up People’s Minds to Change

原來要勸人家戒菸、戒酒、多運動、少肉多蔬果等等好事卻變成逆耳忠言,是因為沒有先「搔到癢處」--- 要先找到他/她的價值觀。

神經科學研究發現,如果你能先找到他們最關心的人事物,從那裡出發,讓他們覺得「善事」確實和自己有關,這時用核磁共振儀fMRI掃描他們的大腦,他們的vmPFC腹內側前額葉(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會「亮」起來---活性會提高起來,這時他們的心才打開起來,才願意誠心誠意接受別人的勸告,進而改變行為-去惡從善、改過自新,新習慣也比較持久。領導這項實驗的Dr.Emily Falk的研究團隊利用self-affirmation exercises 查出對方關心的項目,可能是家人、工作、宗教、或是其他對他們有重要意義的事務,然後再要求受試者改善生活習慣,例如少坐多運動等,受試者確實改變的意願比較強,改變效果比較持久。這篇研究刊登在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所以勸善之前,先傾聽對方的心聲,別急著發表自己的「高見」,先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誠意,進而了解對方所關心的人事物,確認對方心房打開了,再說也不遲,否則說了也是白說,可能還被嫌囉唆。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載)笑比狼嚎?---評《笑的科學》康 慨

笑和狼嚎有什麼關繫?中國人說,“笑一笑,十年少”,西方人也常說,「笑是最好的藥」。果真如此嗎?馬里蘭大學的神經生物學和心理學教授羅伯特‧普洛文(Robert R.Provine)發現,從沒有一位科學家認真關注過這種神秘的、難以自控的、人類獨有的生理現像,於是他一頭扎進笑的研究。最後的成果便是這本《笑的科學調查》(Laughter:A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由維京出版社於去年10月推出,今年年底,企鵝美國公司還將出版本書的平裝本。

誠如他的研究對像,普洛文教授的這本書也處處充滿了歡聲笑語,用書評家的話來形容,便是作者所為,是“一個認真又好玩的課題”(《達拉斯晨報》),“敘述清晰,很多搞笑之處 讓你整天傻樂個不停”(倫敦《標準晚報》)。

盡管如此,《笑的科學》卻並非“幽默大全”一類的笑話書,它更想揭示的是笑在人際關繫中所扮演的角色。笑是社會性的,「毫無來由、沒有目的的笑」幾乎是不存在的。誠如普洛文所言,它不僅可以傳遞信息,更可作為攻守兼備的武器。普洛文拿動物作比喻,說人的笑聲之功用與鳥鳴、狼嚎一樣,都是向同類傳達某種社會性信號的手段。支持他這一理論的有一個統計數字,人在與他人交往時的“社會性場合”,笑的次數是他獨處時的30倍。即使用上一氧化二氮––即通常所說的“笑氣”,有沒有其他人在場,其效果也大不一樣。有句俗語,“When the boss laughs,everyone laughs”––“老板一笑,眾人皆笑”,再好不過地說明了這個道理。

我們還可看看普洛文教授的其他研究成果,比如,只有不到20%的笑是由笑話一類的東西引起的;再比如,女人比男人笑的多,除非她面對的是另一個女人。再比如,講話者笑的次數要比其聽眾笑的次數多5成。

當然,本書並非隻是羅列這些研究的過程和結論,否則,就太對不住讀者所稱的“好玩”二字的評論了。事實上,普洛文博士還搜羅了不少關於笑的小故事,其中不乏笑如何改變歷史或人生的傳奇段落,類似於我們中國的“烽火戲諸候”和“唐伯虎點秋 ”什麼的。

三聯書店早年間出過一本法國人讓‧諾安所著《笑的歷史》,故事不少,科學不多,與普洛文的這本書尚不可並論。在書中,普洛文還寫出了笑的進化史,它所以產生的神經機制,它的可“傳染性”,以及它對人類身心健康的獨特作用。這項研究用了他和助手整整10年的時間––他沒白幹,至少《笑的科學》一書所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已可證明。《中華讀書報》

 

《笑的科學調查》(Laughter:A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維京出版社

 Laughter: A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馬里蘭大學的神經生物學和心理學教授羅伯特‧普洛文(Robert R.Provine)

Robert%20Provine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哈佛醫學院神經學家Dr.Sara Lazar接受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補助的研究實驗報告:靜坐內觀冥想(MBSR8週課程)會改變大腦

 

 

研究顯示:靜坐讓人比較有慈悲心.減輕憂鬱.焦慮.疼痛和失眠.改善人的專注力.而且.讓人更快樂!更能滿足於自己的生命.有更高品質的生活.
靜坐觀呼吸怎麼會改變人呢?要知道.大腦神經是有可塑性的.大腦神經元會根據以前共同經驗.而改變彼此連結.這可以用核磁共振偵測出來.
科學家找來一些波士頓民眾來練習靜坐.為期三個月.發現大腦幾個區域中的灰質.比沒有訓練的人多出很多.首先是額前.控制我們決斷力和記憶力.人老時.整個皮質都會縮小.記憶和頭腦都不靈光.但是50歲的打坐者.卻擁有像25歲年輕人的皮質面積.表示.靜坐可以減少腦皮質結構的自然縮小.
批評者認為:可能是他們本來就比較怪異.或是吃素等原因.而和打坐無關.所以科學家再做一次實驗.找從未靜坐的人.先掃描大腦.再加以訓練打坐.結果發現.這幾個區域都變大了.像海馬回.對學習和記憶非常重要.另一個是聶頂葉連接處.就在耳朵上方.與慈悲和同理心有關.這兩個功能也改變了.另外一個區域是杏仁核.壓力疏解愈多.杏仁核愈小.實驗顯示.老鼠隨著壓力增大.杏仁核變大.但沒壓力之後仍未減小.故行為退縮.但是靜坐的人.環境並沒有改變.人對環境的認知改變了.覺得比較好.
以上是靜坐可以改變人類大腦的研究報告.

MBSR正念減壓課程(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是啥碗糕?要誦經唸咒嗎?要敬神拜佛嗎?要改變信仰嗎? NO NO NO,通通不必!保證沒有怪力亂神!

正念減壓初學者手冊(附練習光碟)

getImage  

情緒大腦的祕密檔案:從探索情緒形態到實踐正念冥想

999377_1265396500268446_779375136_n  

 

或者 從這裡學習「 台灣內觀中心」提供葛印卡老師的十日課程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快速改變情緒?很簡單,從假笑開始 !(簡單到不可置信)--歡迎來愛笑俱樂部練習,並養成習慣!保證憂鬱症不上身!

科學家發現,不一樣的情緒,在腦中可是會呈現不同的圖案,一起來了解!






情緒和健康有如何密切的關連呢?專家認為,百分之九十的疾病,都跟心理因素有關,情緒­如何產生疾病?我們又該用什麼樣的態度,與情緒和平共處呢?繼續讓我們來一趟身心平衡­之旅。






大多數的人都帶著記憶過生活,但是為何有人會失去記憶呢?世界上最有名的失憶症病人H­.M.,因為治療疾病,切除腦的一小部分之後,過著只有短期記憶,沒有長期記憶的生活­,這表示什麼呢?記憶又是如何儲存和提取呢?一起來撥開記憶的迷霧。






【民視即時新聞】"恐懼" 避開危險的重要情緒:每個人都有害怕恐懼的經驗,哪些是先天的?哪些又是後天的?科學家和­心理學家認為,其實恐懼是一種有用的情緒,那麼我們該如何來面對它?帶您一塊來了解。




外在感覺如何傳遞到大腦?-民視新聞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8分鐘演講:是 美國哈佛醫學院神經學家Dr.Sara Lazar接受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補助的研究實驗報告:靜坐內觀冥想會改變大腦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右腦跟左腦哪個比較優秀?腦細胞死了能不能再生?如果你還搞不清楚答案,小心你的的腦袋已經生鏽。

(轉載自)2012-08-14 康健雜誌    文/朱芷君 

據研究,人僅僅意識到自身認知活動的5%,大部份的情感、行動是怎麼發生的,我們並不知所以然,例如為何對某人一見鍾情、心情不好就亂買東西、或聽到一首歌突然流下眼淚。


直到20世紀,科學家才有辦法觀測大腦活動狀態,發現重量不過1公斤多一點的大腦,掌握著人類命運的鑰匙,人會變得更好或更壞,關鍵都在大腦裡,「大腦產生觀念,觀念產生行為,行為產生結果,結果又改變大腦,」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指出大腦塑造的循環。


數百萬年來,人類祖先克服無數險惡的環境與挑戰生存下來。現代人的大腦,可說是經過無數次升級改良的精品,足以適應各種各樣的狀況,也具有解決問題的無窮潛力。


歸納整理對於大腦最新的研究與發現,你必須掌握幾個重點:正確理解大腦的運作趨向→善用啟發心智的方法→強化個人優勢,大腦就能幫助你發光發熱,成就最好的自己。


別再用錯你的腦


腦細胞會死,神經可塑性卻持續一生


人們常以為,聰明靈巧是天才的專利,事實上可能是你誤解自己的腦,它才無法盡情發揮。「成年人的大腦不能改變」這觀念其實大錯特錯。害得很多家長忙著在孩子連話都不會說時就送去「開發大腦」,以為這樣能確保孩子的聰明才智。


愈來愈多研究證明,成人的大腦依然具有可塑性,能因應環境改變及獲取新的訊息,所有的生活經驗都會改變大腦神經迴路的設定,不管是認識新朋友還是發明回家的新路徑。


美 國腦神經科學家莫山尼克(Michael Merzenich)便是神經可塑性領域的頂尖翹楚之一,他研發的訓練軟體Fast ForWorld成功幫助學習障礙的孩子改進認知功能,針對銀髮族鍛鍊大腦的軟體Brain Fitness Program Classic及InSight,則能改善老人衰退的記憶力、思考力和提高資訊的處理速度。


就算無法使用這些神奇的軟體,也可以磨利自己的大腦:記住,人的大腦非常害怕無聊。要去學完全嶄新的、需要全神貫注才學得會的東西,啟動大腦可塑性的控制系統。如果你每天走同樣的路線上班、工作早已駕輕就熟,社交圈裡只有老朋友……很遺憾,你的大腦可塑性系統已經僵化了。


「我們的大腦就是來演化對新奇的東西起反應的,如果要充分感受到自己活著,就必須不斷地學習,」這是《改變是大腦的天性》作者多吉醫師(Norman Doidge)的忠告。努力幫大腦找新鮮的樂子吧!它會用心智年輕來感謝你。


大腦隨時在活化自己,要多挑戰它


「人終其一生90%的腦細胞都在沉睡,真正運用的不到10%」,這句廣告詞其實是一則沒有證據(甚至連來源都不清楚)的偽科學神話,卻誤導人類幾十年。


腦部掃描的研究顯示,大腦幾乎時時處於整體活化的狀態,例如你能邊讀這篇文章邊吃東西,就是大腦各個區域互相協調工作的結果。人的大腦為了生存絕不浪費任何能量,閒閒沒事幹的神經元馬上會被修剪取代,依據用進廢退的鐵則,大腦裡根本不會留著沒開發的腦細胞佔用空間。


多挑戰自己的心智,讓大腦神經元網路連結得更密集,才是真正的全腦開發。


兩個半腦要合作,不可能單獨開發右腦


「左腦重理性,右腦重感性,人類未知的潛能都蘊藏在右腦中,開發右腦可以大幅提升所有能力」這種強調右腦的優越性,似是而非的教養迷思,讓許多父母心甘情願把錢掏出來讓孩子去「右腦開發」。


但精密的腦部造影技術證實在嬰兒發展時期,大腦兩邊已能同時處理訊息,沒有所謂3歲前是右腦主導大腦,可用某種方法激發右腦活力,或6歲後優勢從右腦切換到左腦的說法。


大 腦雖然的確分成左右腦,卻不是獨立運作,「將左右腦分開討論是很誘人的做法,但它們實際上是兩個半腦,原本就設計在一起工作,成就一個柔軟、單一、整合型 的完整大腦,」倫敦大學學院心理學與醫學教育系教授,《左手、右手:探索不對稱的起源》作者麥克麥納斯(Chris McManus)指出。


兩 半腦間以胼胝體相連,協助左右半腦溝通協調,大腦的每項功能都需要兩個半腦通力合作。例如很多人以為欣賞音樂是右腦在主導,「右腦是對旋律很靈敏。但理解 音樂結構變化(樂理)的能力,卻是左腦比較強,」中研院院士、行政院政務委員曾志朗教授解釋,左右半腦各有相對優勢,分工合作才能處理好任務。


胼胝體正常相連的狀況下,左右半腦訊息交流的速度非常快,「千分之一秒就傳過去了,」洪蘭指出,不可能單獨訓練左腦或右腦,「也沒有用左手寫字鍛練右腦這回事,」她強調。


高效學習6個祕密


在腦科學定義裡,學習並非發生在固定的時間、場所或限於某些知識。當神經元受到刺激而連結重組,形成新的迴路使行為發生變化,就是學習。因此女孩子研究怎麼化美美的妝是學習,業務員想辦法提升業績是學習,甚至「在正確的時機說該說的話」都是學習。


學習深深影響人生各個面向,順著大腦特性栽培,神經元網路將更建構得更完善,宛如不斷開發擴建的新興城市。


1.大腦愈開心,學得愈好


近 50年,科學家發現腦內的化學傳導物質,和建立神經細胞迴路密切相關。有些傳導物質能活化或抑制神經細胞,有些則能促進腦內特定的生化反應,加快學習的速 度。化學傳導物質是否平衡,會影響學習的速度、記憶的穩固,「神經傳導物質分泌不正常,大腦運作就會失靈,」曾志朗指出。


帶來快樂感覺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便是提升學習效能的要角之一。當達成目標時,多巴胺會大量分泌令人欣喜莫名,同時也讓達成目標那個行為的神經迴路連結得更緊。


而負責愈高層次任務的皮質區,神經細胞的多巴胺接受器愈多,「學會新事物、成功解決問題,都會讓多巴胺釋放,」曾志朗解釋,如此人才會積極突破困境、精益求精,不斷演化下去。


研究證實多巴胺會刺激大腦可塑性改變:行為開始→經過嘗試錯誤終於成功→得到成就感和報酬→多巴胺釋放快感湧出→固化達成該行為的神經迴路→增強嘗試的動機→再次做該行為。


善用這個學習的良性循環,不分年齡、性格或際遇,誰都可以強化學習,重塑大腦。


■ 保持動機:達成目標、得到報酬的欲望,是促使人前進的動力。失去鬥志時,「尋找心中憧憬的前輩,效法他的一舉一動,可以幫助自己振作起來,」腦科學者、東 京工業大學大學院知能系統科學協力教授茂木健一郎認為,模仿是大腦重要的學習方式,僅僅只是觀察他人的動作,前額葉運動區的鏡像神經元也會活化,特別是愈 欣賞的對象,愈能夠激勵自己見賢思齊。


而從小課題開始累積快樂的成功經驗,稱讚自己,會更有自信和動力克服難關。


■樂觀的威力:當人對未來有美好想像時,大腦負責情緒判斷處理的杏仁核及吻側前扣帶皮質(rACC)會活化,覺得好事就在不遠處,更勇於行動。


專 門製造巨大石油化學設備的日本日揮公司建設現場所長高橋直夫,30年來在世界各地負責建造石化設施,聞名全球石化界。目前在沙烏地阿拉伯現場管理高達 7000多位各國員工,每天都有各式各樣的麻煩,「笑著工作」卻一直是他的原則,「無論發生什麼困難,領導者都要像太陽一樣的開朗明亮,」他說。


笑不是逃避現實,而是無所畏懼、絕不放棄的宣示,不但穩定軍心,「更容易釐清事情的脈絡,綜觀全局解決問題,」高橋直夫的經驗中,笑的作用不可小覷。


「裝笑也有相同的效果,」茂木健一郎指出,口角上揚做出笑的表情,和真心發笑活化的大腦區域相同,一樣能增加抗壓性,減少負面想法。


2.愛運動,頭腦更聰明


當你了解運動和心智功能的關聯,可能會怨恨過去常蹺掉體育課,「大腦是在走路運動時發展出來的,」發展生子生物學家、《大腦當家》作者麥迪納(John Medina)指出,人類祖先平均一天要走20公里,支持大腦不斷演化的,「是奧林匹克比賽標準的身體。」


運動會使腦細胞得到更多氧氣和養分,還能增加神經生長因子BDNF的濃度,幫助神經元生長。常運動的兒童和青少年,能運用更多的認知資源做作業,持續力較好。一項英國研究顯示,兒童在上課前做5分鐘基本運動如手臂畫圈擺動,學習動機及效率都會提升。


麥迪納在辦公室放了一台跑步機,休息時不是喝咖啡而是走路,他甚至在跑步機上邊走路邊回電子郵件。也許你沒辦法像他做得這麼徹底,至少多利用午休時間散散步,幫助大腦新陳代謝順暢。在學習的空檔安排肢體活動,不但能紓解壓力,更可以活化身體狀態,不容易分心。


3.努力、好奇、放鬆有助創意


發 明紅光二極體(LED),擁有多項專利的發明家侯隆雅克(Nick Holonnyak),有天躺在浴缸裡泡著熱水澡,扭著捲髮想實驗時,覺得天花板的燈太亮了,讓他眼睛不舒服,想把光線調暗一點賓果!隔天他就開始研 究調光器的組合配件。靈光一閃並不是天才的專利,人人都有潛力變成創意人:


■充分準備與練習:創造力不是一步登天,牛頓看到蘋果落下時,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但他在頓悟之前,已孜孜不倦研究物理學,經常思考許多問題。


「基礎要先打好,」曾志朗認為,就像打棒球,練習愈熟練,身體各部位協調愈好,執行系統愈快達成自動化,監控系統才有時間思考、調整,舉一反三,處理球場上各種突發狀況。


「大腦每個單位時間的認知能量是有限制的,」曾志朗說,如果執行一般任務就佔去大部份資源,大腦就只會因循過去的做法,變不出新把戲。


■強烈探索的欲望:當發現新鮮有趣的訊息時,前扣帶迴(ACC)會將情報傳到前額葉大腦皮質(LPFC),由相當於總司令的前額葉大腦皮質,決定這時該活化哪一種神經細胞作出回應。「靈光乍現」就經常發生在這個過程中。


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的人,前扣帶迴和前額葉皮質間的聯繫迴路強壯,因此能儲備豐富的資訊激發創意,反之事事習以為常,懶得一探究竟的人迴路便會弱化,自然沒有足夠的電力發光。


「要發揮創造力,必須不斷對世界發出疑問,」茂木健一郎建議,例如「真的是這樣嗎?」「這樣就夠好了嗎?」「自己還有什麼不足之處?」持續這樣的思考習慣,「一定會出現『啊!就是這個』的答案。」


■ 休息、放鬆讓好點子浮現:大腦持續處裡某個主題而過度使用時,會出現「饜足」的現象,「一直拚命想,神經系統反而被關住,想不出新東西,」曾志朗解釋,這 時候不能再鑽牛角尖,要暫時放下去做別的事,出去走走、睡一覺,釋放被關住的神經細胞重新連結整理,過一陣子再回來或隔天起床,往往就有新法。找出能單獨 放鬆、發想的場所也很重要,不管是浴室、計程車都好,「當大腦不會被太多不相關的情報干擾,好點子才容易浮現,」茂木健一郎提醒。


4.三方法幫大腦專注


從小我們就被叮嚀上課要專心,不准偷看漫畫、傳紙條。但人的注意力原本就有極限,「大約過了10分鐘,人的注意力就會開始游離,」麥迪納博士指出。


要幫助大腦集中精神,維持注意力,提高學習效果,可以試試:


■分段落:不要貪心想把訊息一次囫圇吞棗,尤其對初次接觸的新知識,要有時間休息讓大腦消化。開會、簡報時如果不想看到台下昏沉打瞌睡,最好從基本的概念開始講解內容,循序漸進,效果會更好。


■要專心、不要一心多用:邊吃飯邊聊天這種自動化作業,對大腦並非難事,但邊開車邊講手機這種雙方都需要注意力的任務,就很容易出錯。如果一個人的作業過程一直被打斷,不只花更多時間才能完成,錯誤率也會提高50%。


■用情緒刺激當釣餌:大約每10分鐘左右,發現聽眾眼神渙散時,可以用和主題有關的故事或能引發情緒的事件,重新抓住他們的注意力。


5.理解、圖像,有助記憶力


英國音樂學者克萊夫是腦神經醫學上的知名病人:他因病失去記憶力,不但無法儲存新記憶,過去的記憶也被刪除一空。神奇的是,記憶只能維持幾秒鐘的他,仍能駕輕就熟演奏樂曲,保有個人的風格。


人的記憶系統奧祕複雜,每個類型的記憶在大腦裡處理儲存的部位也不同,了解記憶系統特性,才能增加記憶壽命。


■分散比集中記得牢:例如一週後要考試,在一星期內10個不同的時段重複讀考試的內容,比起一口氣看10遍的效果更好。而需要記住的資訊,最好三不五時溫習一下,再加入新的相關資料一起思考,便不會學了新的卻忘了舊的。


■搞清楚訊息的意義:不明就裡死背的知識很難被提取出來使用,愈了解學習主題的意義,多結合真實的經驗和具體例子,訊息會自動被儲存且持續較久。


■善用圖片優勢效應:圖片的學習速度與記憶效果,比口語或文字更強。將需要記憶的內容視覺化、想像這些物體,或讓它們彼此產生互動關係(愈滑稽愈有用),會更容易回想起來。


■多練習:研究證實,將學習到的資訊反覆輸出練習,更有助大腦迴路的定著。抱著參考書猛讀,不如大量解題;對銷售員來說,要熟悉產品的專業知識,比起猛背資料,多向顧客做簡報能更快上手。


6.睡得好睡得夠,才學得會


對身體肌肉來說,睡覺等於休息,但對大腦來說,睡眠時依然有許多任務要做。在快速眼動睡眠(佔睡眠週期80%),大腦裡的神經元送出各種電流訊號彼此交談,忙碌程度不下於清醒。睡眠會影響人習得和保持新技能的方式,睡眠被剝奪的人,創造力和決策能力都會變差。


愈來愈多研究發現,睡眠對「記憶的整序和強固化」很重要。學習、訓練之後睡一覺,可以讓作業的表現進步。熬夜K書雖然能暫時應付考試,知識卻無法進入長期記憶庫儲存,很快忘光光。


如何利用睡眠的力量?專家建議:


■小睡片刻:人在下午的一段時間,會經驗短暫的昏昏欲睡,「午睡時區(nap zone)很重要,我們的大腦在這個時段工作效率不好,」麥迪納博士指出,休息個30分鐘,可以提高午後的認知表現。


■了解自己的作息型態:睡8小時只是通則,每個人還是有個別差異,也會隨年齡而變化。了解自己睡多久感覺最好,依照自己的睡眠需求安排行程,效率會更好。


■讓大腦在睡夢中複習:例如為期兩天的教育訓練課各有主題,講者可以先在第一天把全部內容大略介紹一遍,讓學員透過睡眠強化記憶,隔天再深入講解。


(審稿專家: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



延伸閱讀:


《全腦與學習》,天下雜誌出版


《腦袋裝了2000齣歌劇的人》,天下文化出版


《大腦當家》,遠流出版


《樂在學習的腦》,遠流出版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摘要:在培養孩子的問題上,美國的家長們正在經歷一個分外焦慮的時期。現如今,在這個國家的各大城市,生活富足的家長之間爭搶心儀幼兒園學位的競爭幾乎到了角斗般的地步。

在培養孩子的問題上,美國的家長們正在經歷一個分外焦慮的時期。現如今,在這個國家的各大城市,生活富足的家長之間爭搶心儀幼兒園學位的競爭幾乎到了角斗般的地步。最近,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的兩名經濟學家把這種在早期學業成就方面的競爭稱作“幼兒競爭”(Rug RatRace)。每一年,這種競爭似乎都比前一年開始得更早,程度也越來越激烈。


  家長的這種焦慮從根本上說源自所謂的認知假設這一觀念。它鮮少被人宣揚,卻是一個人們普遍持有的觀念,那就是:如今要在美國獲得成功,最重要的是取決於認知技能(即智商測試所測驗的那種智力),而培養這些技能的最佳方式就是盡可能地多練習、盡可能早地開始練習。


  這種認知假設顯然是有一些勉強之處的。它所描述的世界讓人信以為是線型的,是有投入就有產出的這樣一種明確的情況:家中的書少則表示孩子的閱讀能力差;家長寡言少語,那麼孩子的詞彙量就少;你三歲孩子做過的數學作業越多,讀小學時的數學成績就越好。然而,過去十年來,尤其是近幾年來,經濟學家、教育家、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等各個不同領域的專家開始提出了一些證據,對認知假設背後的前提提出了質疑。


  他們認為,在孩子的成長中,最重要的事情並不是我們在孩子人生的早期階段往他們的腦袋中塞進了多少信息,而在於我們是否能夠幫助他們培養一系列截然不同的特質,它們包括毅力、自我控制、好奇心、責任心、勇氣以及自信心。經濟學家們把這些特質稱為非認知技能,心理學家稱其為人格特徵,而我們其他普通民眾通常都認為這就是性格


  如果說有人處於這一跨學科新網絡的中心的話,那就是詹姆斯赫克曼(James Heckman)了。他是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的一名經濟學家,曾在2000年摘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桂冠。近些年,赫克曼一直定期召集僅限受邀者參加的經濟學家與心理學家會議,這些會議以這樣或那樣的形式涉及同樣的問題:哪些技能與特質能夠帶來成功?它們在兒童期是如何形成的?何種干預措施可能有助於兒童做得更好?


  赫克曼職業領域的這一轉變源於他在上世紀90年代末承擔的一項有關普通教育發展項目(GeneralEducational Development,其“GED”的名稱更為人熟知)的研究。當時,該項目逐漸成為一個越來越受到高中退學學生歡迎的用以獲得一份等同高中畢業文憑的證書的方式。GED的發展以認知假設的某個版本為基礎,以認為學校培養的以及高中文憑認證的就是認知技能的觀念為基礎。如果一個十幾歲的青少年已經具備從高中畢業的知識與頭腦,那麼依據這種邏輯,他就不必把時間浪費在實實在在讀完高中上。他可以參加一項檢驗那些知識和技能的考試,通過考試的話,國家會認證他是一個合法的高中畢業生,與其他高中畢業生一樣做好了準備繼續讀大學或者在中學畢業後從事其他職業。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溫碧謙醫師(美國邁阿密大學醫學院教授兼席爾維斯特癌症中心主治醫師)在
改變大腦的靈性力量」一書的序文中寫道:
「...用現代神經科學的知識,作者把靈修時的大腦的變化說明得非常清楚:在神經系統裡。那一顆真正的【心】應該是【前扣帶】。情緒歸邊緣系統管,思想歸額葉管,而前扣帶就在兩者的分界上,它類似翹翹板的支點,平衡我們情緒和思想。靜觀和靈修強化了額葉的功能,使人更加理性。進而刺激前扣帶,使人心平氣和,因而焦慮、沮喪與憤怒等情緒無從生起。反之,刺激杏仁體,會引發警覺、防衛與恐懼,邊緣系統的活動升高,額葉的活動降低,人變失去理性....」

























美科學家實驗證明:


內觀(靜坐)可改變大腦結構
【大紀元2011年02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余心力美國華盛頓DC編譯報導)美國麻薩諸塞州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簡稱麻省總院)的一項研究顯示,靜坐冥想(meditation)(*註一)8週後,實驗者的大腦結構就發生了變化。科學家以實驗證明,這種傳統的、 些微帶有宗教色彩的修行打坐(*註二),可以導致大腦結構的變化。

    麻省總院的這項研究,已經發表在近日發行的《精神病學研究:神經影像》(Psychiatry Research: Neuroimaging)期刊上。研究人員表示,以往的研究已經表明打坐者大腦結構會出現差異,但仍未證實究竟是什麼樣的差異和變化。研究人員的報告指出,經過8週的禪修打坐,參加者的記憶、自我感覺、同情和壓力感相關的大腦區域,就發生了可測量的變化(measurable changes)。

    麻省總院精神科神經影像學醫生莎拉.拉扎爾(Sara Lazar)領導了這項研究,同時也是研究報告的資深作者。
她說:「雖然禪修打坐是一種平靜和放鬆身體的運動,但打坐者早已表示,打坐還有認知和心理上的多種好處,打坐後一天心身愉悅。我們的這項研究也表明,人們花時間放鬆打坐,不只是心裡感覺更好,而且大腦結構都有了實質性的變化。」

    16名實驗者在實驗開始的2週前及禪修打坐8週後,研究人員對他們的大腦結構進行掃描,並做對比分析。實驗者除了每週一次會面,在一起練習禪修打坐,集中保持非主觀意識的感覺、感情和意念,還使用錄音來被指導每日的打坐,並被要求記錄每天練習的時間。另一組沒有參加打坐的人,他們的大腦結構也在同期被掃描檢查。打坐組報告他們每天平均練習27分鐘,他們回答了冥想問卷調查,問卷結果顯示,他們的念力比過去有顯著改善。

   針對腦掃描圖,主要是針對早期研究時發現的打坐者大腦出現差異的區域,科學家們做了重點分析研究,發現海馬迴(hippocampus)的灰質密度增加了。 海馬迴已知是主管學習和記憶的重要部位,是與人的自我意識、同情心和反省意識相關的大腦結構。灰質是一種大腦組織,其中含有神經細胞。打坐者報告壓力減輕了,研究人員發現他們杏仁核的灰質減少了杏仁核已知是一種產生焦慮和壓力的腦組織結構。而這一系列的變化在非禪修打坐者的腦掃描對比中,都沒有發現。

    麻省總院研究小組成員布麗塔.霍賽爾(Britta Holzel)說:「大腦的可塑性很引人關注,通過簡單的冥想打坐,就可以在改變大腦結構中發揮積極的作用,並可增加我們的幸福感和提高生活質量,真是令人鼓舞。」霍賽爾補充:「針對不同患者的其他研究也顯示,冥想打坐可以顯著改善各種症狀。我們現在正在研究,促進大腦中這種變化的基本機制。」

邁阿密大學神經學家亞米希.傑哈(Amishi Jha)在研究冥想對減輕壓力的影響,她雖然沒有參與麻省總院的這項研究,但她高度評價:「這一發現為進一步研究提供許多可能性,如防治壓力有關的疾病、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打開了很多大門。」◇

 
*註一:MBSR正念減壓療法 (Mindfulness Based Stress Reduction )是美國分子生物學家卡巴金(Jon Kabat-Zinn)博士結合東方禪修與西方身心醫療理念,於70年代所創立的禪修療癒方法。

三十多年來歐美各國應用正念療法在憂鬱症、焦慮症、高血壓、癌症、慢性病等身心疾患的療癒,也推廣到安寧療護、教育、監獄與企業­組織中,許多研究證明此方法具有普遍的療癒力量。正念(Mindfulness,又譯為內觀)一詞,也成為今日西方身心醫療文獻­的重要術語。

透過八週課程內容:身體掃描、坐式呼吸、呼吸身體聲音及想法、三分鐘呼吸空檔、覺察困難經驗、高山正念、無揀擇正念、慈悲觀想等­方法的練習,學習覺察身心的感受,每分每秒都活在當下,與自我同在。

 
*註二:這套靜坐冥想方法雖然取材自佛教傳統,但是整個課程並不需誦念經文、佛號或咒語,更沒有膜拜神像佛像的儀式儀軌。


【原文】Mindfulness Meditation Training Changes Brain Structure in Eight Weeks(麻薩諸塞州總醫院(MGH)的官方網站

更多相關訊息: 台灣內觀中心   慶安正念推廣中心


8分鐘演講:是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NIH補助這位哈佛醫學院神經學家Dr.Sara Lazar 的研究(感謝 張寶合 協助我完成翻譯,高雄朱平芳姊加上中文字幕)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腦神經科學:所有修身養性的活動目的就是活化右腦!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本NHK電視台2005?製作的紀錄片「老化的藝術」The Art of Aging

【台灣公共電視台播出】據估計,再過半個世紀,日本國人平均壽命將高達九十歲。當超高齡社會成為避無可避的趨勢,該如何活到老卻活得健康,成為日本社會最感興趣的話題 之一。

研究發現,許多長壽的人瑞腦部活動異常活躍。NHK製作團隊特別貼身採訪數位日本境內的百歲人瑞,從他們日常生活中觀察他們的生活作息,並探討他們 如何維持腦部活躍度、同時保持身體健康,能夠活到老又活得好。

【OK棒】說:我們如果想要「活得老,活得好」,可不是等到自己變成「老人」才開始學習,現在就要開始學習,然後「養成好習慣」---思考習慣,飲食習慣,運動習慣.....否則,將來不是「人生70才開始」而是「人生70就知死」!

下面這部是第二集(總共三集)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今天和一位憂鬱症病友聊天,他說他以前很樂觀,很活耀,也熱心公益,為甚麼會得到憂鬱症呢?現在為甚麼經常負面思考呢?
他給我一個啟發:真正的快樂不能是經過「思考」得來的,真正的喜悅不是因為「成就」和「意義」,它是超越「思考」、超越「意義」、超越「認知」的!這也是為甚麼經過「藥物」和「認知療法」的憂鬱症患者雖然治癒效果最好,但是依然容易復發。因為人類的「認知能力」其實是很薄弱的!大腦的結構中主掌情緒反應的「邊緣系統」相對於主掌「理智」的「前額葉」,影響行為的能力更強大;而左腦的「語言」(意識)功能只是一種潛意識發動心念之「事後」的「合理化解釋」而已。
簡而言之,真正控制我們行為是「潛意識」,「意識」只是「表面的」。所以訓練自己「正向思考」固然很好,但是必須「灌入」潛意識才有效。

請看下面的案例,不是只發生販夫走卒,也會發生在王公貴族,可見當我們
被「潛意識」掌控時認知能力的薄弱。

遭詐騙!警阻匯款98萬 老翁不滿痛罵


Discovery影片【看穿讀心術】之瞬間催眠術:詐騙集團份子就是利用「慘烈的呼救聲」,在瞬間就把人催眠了,然後就「植入」提款付錢的指令,就像這影片。當然不是每一個人都那麼容易輕易被催眠(尤其是去做壞事的催眠指令更困難值入我們腦海),但是假借「做好事」的催眠指令就比較容易值入了。


愛笑俱樂部的「笑」是「無理由的」是超越「意識」的、超越「意義」的。如果您認為這是「瘋子」在「起肖」,那是沒有體驗到它的真正滋味。但是要把我們的大腦從「容易負面反應」變成「容易正面反應」,是需要漫長的「鍛鍊」---佛陀說的「戒定慧」的修行。

這個「無理由而快樂」並非「不知青紅皂白、不分場合」像瘋子的亂笑。那指的是一種「無意識的智慧」,就像技巧純熟的運動員、音樂演奏家,他們在比賽、表演時,在最自然又輕鬆的情況下不需意識的指導而動作。


延伸閱讀
(Discovery) 人類的恐懼與情慾:面對恐懼

磨練我們「意志的自由,選擇的自由」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這種「人造天堂」的笑,很燦爛,但是卻要付出很危險的慘痛代價。
在「愛笑俱樂部」--
-另一種「人造天堂」---的笑,一開始可能假假的,但是卻很安全又很便宜。


人造天堂1/5 发布人 hohohaha_john


人造天堂2/5 发布人 hohohaha_john


人造天堂3/5 发布人 hohohaha_john


人造天堂4/5 发布人 hohohaha_john


人造天堂5/5 发布人 hohohaha_john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性與教養:先天基因與後天環境的交互作用
Nature via Nurture: genes, experience and what makes us human
作者:馬特.瑞德利/著 原文作者:Matt Ridley 譯者:洪蘭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04年07月04日


本性難移?Born that way: genes, behavior, personality

  • 作者:William Wright/著
  • 譯者:梁若瑜
  • 出版社:遠流
  • 出版日期: 2002年08月15日
  •   

  •       自許為「萬物之靈」人類,隨著客觀的科學研究陸續進展,慢慢褪去神聖的外衣,也不斷衝擊人類的自尊。從天文學的「地球為宇宙的中心」演變成「地球繞太陽運行」,減損的人類所住的地球的中心地位。達爾文的進化論又暗示人類其實是百萬年前從猴子演化而來的,並非上帝創造的。又再次打擊人類的自我形象。接著「行為基因學」「分子生物學」「精神生物學」的研究又發現「生物因素」「基因因素」對於行為(思考)的莫大影響力。人性的崇高的自由意志似乎在科學的解析下所剩無幾。雖然很多「宗教」人士還在「引經據典」地極力反擊,但是似乎勝算不大。然而我們如果能夠坦承面對人類的天生的限制,脫掉虛幻的神聖假象,而在後天上給予正確又是當的補救,這才顯示人類真正崇高的智慧。

    下方影片是「先天基因」影響之下的喜劇:
    愛笑雙胞胎 the giggle twin :是「明尼蘇達(異地成長)同卵雙生子的研究」的一個非常有名的例子。這個研究根據數量龐大的案例而分析出;樂觀的性格和基因有很大的關係(50%-70%),環境影響力很小。愛笑的永遠愛笑,即使他們的養父母是嚴肅的也無法影響。
     


    下方影片是是「先天基因」影響之下的悲劇:
    幸好科學家的研究「或許」明是「基因」的原因,病人就不必被視為「意志薄弱」或是「精神病患」。



  • 下方影片則是後天因素造成的悲劇:
    (影片的上傳分享者的說明):1970年代初期,一個五歲的小男孩Kirk Andrew Murphy(柯克 安德魯 墨菲)因為其娘娘腔氣質(Sissy Boy Syndrome),被父母送去UCLA --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大學,簡稱"洛杉磯加州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或"洛加大")參加一項為期十個月的改造計畫。執行治療計畫的醫生George Alan Rekers(喬治 艾倫 瑞克斯)後來宣稱改造成功,並據以證明同性戀可以被矯治。但這個小男孩長大後卻一直無法面對自己同志的身分,並在2003年自殺身亡,享年38歲。他的家 人指控當年負責治­療他的醫生導致了他的自殺。

    節目共分三集。 此為第一部份。
    本集字幕錯誤部分已更正。
    感謝"貝蒂夫人同步口譯工作室"協助翻譯,特此致謝。


    娘娘腔男孩實驗性治療(更新中文字幕版)

    三之一



    三之二



    三之三




    結論:
    1.雖然在先天上,人人生而不平等、不自由(基因控制了50%以上變化機會),但是我們人類應該運用後天還有50% 的自由意志機會,發揮「無條件的愛」來彌補,才能讓我們人人享受真正平等和自由!
    2. 哈佛心理學家實驗研究發現:即使悲觀性格者,只要改變行為behavior就能慢慢改變心態mindset,例如實驗證明連續寫21天的感恩日記(至少三條)就可以顯著提昇樂觀程度並維持6個月之久。【補充:參加愛笑俱樂部,每天玩30分鐘以上持續1週,也很有效】
    3.真要對抗沈重的基因習性力量,後天的「練習」就必須非常精進持續努力。

  • 4.「孟母三遷」還是值得投資,畢竟還有50%機會,但是也最好有「順其自然」的心理準備。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