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好文章好影片共賞 (8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Srikumar Rao這位快樂專家說:來自外在條件的快樂都是不可靠的,都是短暫的。快樂本來是天生具有的,現代人卻還瘋狂向外追求快樂,迷信【如果我得到-----,我就很快樂】這條有陷阱的快樂法則,其實正是痛苦的來源。
解決方法就是觀察小朋友(其實就是自己小時候)的行為:把焦點放在【過程】process ,不是放在【結果】Outcome。
我們來愛笑俱樂部練習愛笑瑜伽運動,正是如此,我們不敢保證每位笑友在未來都得到健康和幸福,但是只要今天(這次)有來參加練習,保證今天就得到快樂和幸福。如果天天練習,那不就天天幸福健康?
複雜的人生,沒有簡單的答案,但是,我們至少抓到一個方法,我們至少每天做對一件事情
事實上,每天(每次)走進愛笑俱樂部,這不只是單純一件事:這裡面有身體肌肉筋骨的運動,也有笑友之間的社交互動。有頭腦認知記憶的訓練,更可能有靈性超越的體驗。而以上這幾件事經過科學家的研究都是有益身心健康的。

(雖然是英文演講,但是有中文字幕 。可以按螢幕一下,下面會跑出一行,顯示影片長度,可以按最右端的CC 然後選Traditional Chinese就是繁體中文,如果還是不會就要問兒女或是孫子們)
文章標籤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您有2小時又15分的「美國時間」來看英國BBC耗時49年拍攝的紀錄片嗎?

此紀錄片導演也是拍攝007電影的英國大導麥克艾波堤在他71歲時說:「世界上最完美的電影,就是人生。」

 

【FOCUS新聞】橫跨半世紀 英大導紀錄「7年人生」TVBS記者/ 報導 2013/08/09

拍攝007電影的,英國大導麥克艾波堤,從1964開始 ,橫跨半世紀,拍攝了一部人生紀錄片,小朋友從7歲開始,直到長大成人,導演每隔7年就做一次紀錄,這些凡夫俗子的成長故事,意外的真摯動人,紀錄片也在英美兩國,獲得極大的迴響。

7歲英國孩童(1964年):「我看金融時報,我看觀察家日報,你喜歡讀它的甚麼,我通常都看頭條標題,然後大致看一下內容…大致看看。」

7歲湯姆:「我要認識女孩子,你知道,就是到酒吧釣馬子。」

執導礦工的女兒和007電影的,英國名導麥克 艾波堤,從1964年開始,展開了紀錄人生的計畫,他徵選了一群來自英國各階層,7歲的小朋友,然後每7年做一次記錄,凡夫俗子的人生故事,卻意外精彩動 人。7歲尼爾:「我結婚以後,我不要生小孩,因為他們會做頑皮的事,會把房子搞得一團亂。」

這是7歲的尼爾,人見人愛的金童,21歲那年,他成為建築工人, 28歲那年,他變成了毒蟲流浪漢,人生墮入深淵。35歲尼爾:「我一直告訴我自己,我永遠都不會生小孩,(為什麼?),因為…因為,嗯,因為小孩會遺傳到 父母,即使我太太是活潑、平凡的人,但小孩還是很有可能,完全不是那個樣,是個快樂的孩子,因為他或她可能遺傳到我。」

但人生轉角處,總有另一番風景,42歲的尼爾,成為了政治人物,56歲時的他,還成了神職人員,人生起伏就像雲霄飛車。導演:「告訴我,妳有沒有男朋友,蘇西?」7歲蘇西:「,嗯,有。」

導演:「妳對婚姻有什麼看法,對自己呢?」21歲蘇西:「我不知道,沒有甚麼想法,因為現在的我,很憤世嫉俗。」

從小父母離異,蘇西的感情世界,有點灰暗。導演:「上一次妳21歲的時候,妳很緊張,不斷的抽菸,但現在妳看起來很開心,發生了甚麼事,在過去的7年裡?」28歲蘇西:「我猜是因為魯伯特吧,都要歸功於他。」

倫敦東區的窮孩子湯姆,14歲就到馬場當學徒,他立志要當個騎馬師。21歲湯姆:「這是在終點線的照片,我是戴白帽的那個,終點之前,我落在4名之後。」導演:「後悔沒有贏嗎?」21歲湯姆:「我願意不計一切成為騎馬師,但現在不行了,我還不夠好。」

與夢想擦身而過,但湯姆還有人生B計畫。導演:「如果不能當騎馬師,你要做甚麼?」14歲湯姆:「我不知道,我會開計程車吧。」

21歲湯姆學習開車,28歲他就擁有了,自己的計程車。56歲湯姆:「麥可,你可以看到,我從前是個孩子,現在徹頭徹尾的變了。」

窮鄉僻壤的農家孩子尼克,最大的夢想就是到城市裡,然後當個科學家。7歲尼克:「人們喜歡到鄉下來度假,但我卻想到城裡度假。」

28歲尼克:「要是我在大城市,我就能遇到更多的人。」

最後尼克不但進了大城,還飄洋過海到美國,在威斯康辛州,當上教科學的教授。56歲蘇西:「我希望能活到,下一個50年,不知道,或許我很忠誠吧,即使我很討厭被記錄。」

導演麥克也從,沒沒無聞的年輕導演,如今成了兩鬢班白,名揚國際的大導,這部橫跨半世紀的紀錄片,在英美兩國都收到極大的迴響,今年已經71歲的他說,下一個7年還要繼續拍下去,因為世界上最完美的電影,就是人生。

 第一集

 

 第二集

 

 第三集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欠扁的」老爸(疑罹患老人痴呆症)突然正確回想起他兒子小時候也很「欠扁」但是哪時候他沒有「扁」他。

我們經常怪別人惹我們生氣,怪她或他手上拿了一隻小小的「危險的」「番仔火」,其實人際之間的「災害」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自己老早是「一肚子滿滿的瓦斯」。我們的肚子裡面應該安裝一個「瓦斯偵測器」,一旦超過「警戒濃度」就會自動發出警報,可惜目前好像沒有發明出來。不過,建議您來參加愛笑俱樂部,經常練習愛笑,您就會知道,其實最佳的「瓦斯偵測器」就是我們的「臉部」(大腦的主要體感覺皮質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分配給臉部將近三分之一的面積。)(另有一種說法是「呼吸」但是「呼吸」太細微了,要「偵測」出變化要高手才會用這技巧。

 學習正念mindfulness 內觀 vipassa 靜坐meditation就是學習安裝一個「瓦斯偵測器」在身體中。

教忠教孝的八股文章,四維八德的大道理,我們都知道,但是一旦碰到無常「狀況」都會「破功」,就是缺乏這個根本的最重要的《後設認知》的基本功。這是我從自己的慘痛教訓學習到的。繼續努力學習練習中。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有沒有問過自己:「愛是甚麼?

國外一群學者將這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拿去問一群年僅48孩子們,

他們的回答是你想都想不到的可愛與深刻,讓人深深感受到「愛的真諦」。

image013

When my grandmother got arthritis, she couldn't bend over and paint her toenails anymore.

So my grandfather does it for her all the time, even when his hands got arthritis too. That's love.Rebecca - age 8

「所謂的愛就是,我的奶奶因為關節炎的關係,而不能自己擦腳指甲油時,

我的祖父就會幫她擦,雖然他的手也有關節炎。」—Rebecca8

 

When someone loves you, the way they say your name is different.

You know that your name is safe in their mouth.Billy - age 4

「當一個人愛你的時候,他叫你的名字的方式就會因此變得特別,

而你也知道你的名字在他們的嘴裡無比安全。」—Billy4

 

Love is when Mommy gives Daddy the best piece of chicken.Elaine -age 5

「所謂的愛就是媽咪把雞肉最好吃的部份給爸比。」—Elaine5

image010

Love is when you tell a guy you like his shirt, then he wears it everyday.Noelle - age 7

「愛就是當你告訴一個人你很喜歡他身上那件衣服,

之後他每天都穿它。」—Noelle7

 

Love is when your puppy licks your face even after you left him alone all day.Mary Ann - age 4

「所謂的愛就是,就算你一整天不理你的狗狗,

但牠還是會很熱情地舔你的臉。」—Mary Ann4

 

 

image009

Love is when you go out to eat and give somebody most of your French fries without making them give you any of theirs.Chrissy - age 6

「愛就是你出門吃飯的時候,把你大部分的薯條都分給某人,

但你不會要求他分任何一根給你。」—Chrissy6

 

Love is when Mommy sees Daddy on the toilet and she doesn't think it's gross.Mark - age 6

「愛就是媽咪看到爸比在上廁所也不會覺得那很噁心。」—Mark6

image012

Love is when my mommy makes coffee for my daddy and she takes a sip before giving it to him,

to make sure the taste is OK.Danny - age 7

「愛就是當媽咪幫爸比泡完咖啡之後,她會先嚐一口看看好不好喝。」—Danny7

Love is what's in the room with you at Christmas if you stop opening presents and listen.Bobby - age 7

「愛就是當聖誕節來臨時,只要你停止拆禮物並用心聆聽,

便會發現存在於你身邊的東西。」—Bobby7

image011  

You really shouldn't say 'I love you' unless you mean it.

But if you mean it, you should say it a lot. People forget.Jessica - age 8

「你真的不應該隨隨便便說『我愛你』,除非你是認真的。

但如果你是認真這樣覺得,你就應該要常常說,因為人們總是會忘記這件事。」—Jessica8

 

甚麼是愛?

在歷經種種風霜後,我們一時半刻可能無法回答出一個令自己滿意的答案,

但這些孩子們的純真回答,不禁使我們驚覺,或許真正的愛,就藏在你我都擁有的赤子之心深處。

(轉寄網路文章,如有侵害版權,請告知,感謝您)

文章標籤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週和我的愛笑俱樂部笑友「玩」下列的活動。這是再次閱讀2005年TIME時代週刊破天荒刊出「快樂科學」專刊後,引發我設計此回動。
你願意和我玩個遊戲嗎?
如果願意,請先想像在你家客廳有這八樣東西:
1.一套大沙發
2.(旁邊小茶几上)一個電話3.(大茶几上)一份銀行存摺
4.(大茶几上)一盤水果盤
5.(大茶几上)一隻忍者龜
6.(牆上掛著)南非黑人總統曼德拉的畫像
7.(牆上掛著)一雙祈禱的雙手雕像
8.(地上放著)一對啞鈴

請閉上眼睛後,把他們記憶下來。
以上8樣東西,都象徵八件事情。都是正向心理學家經過實驗和研究後提出的建議!可以幫助我們每天快樂過日子!




Dr. Martin  Seligaman, one of those founders of positive psychology

2005年元月號【時代雜誌】破天荒發行「快樂科學」的專刊。
長久以來,心理學界的>研究主題都以「負面的精神狀態」為主,例如焦慮、憂鬱、精神官能症、精神分裂症等為主,總以為把「問題」消除了,自然就回歸「正常」了。但是美國賓州大學心理學教授馬汀.賽利格曼博士,同時也是正向心理學的創始鼻祖之一,卻說那就像從「負5分」治療矯正只到「0分」並不會帶來「正5分」的「快樂幸福」。所以當他擔任美國心理學會會長之後,就鼓勵學者們多多研究「正向心理學」,經過多年各方的實驗研究之後,綜合提出這最有效果的【快樂八法】如下:



摘自時代雜誌TIME Magazine2005年1月17日

 


【滿意人生八法】

8 Steps Toward A More Satisfying Life
(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正向心理學實驗室的Dr.Sonja Lyubomirsky教授所寫)

Dr.Sonja Lyubomirsky教授所寫的The How of Happiness中文版「這一生的幸福計畫」已經出版

這一生的幸福計畫  
心理學學家們曾探討甚麼事物最能讓人感到快樂?結果顯示:財富、學歷、青春......,對快樂的幫助都相當有限,倒是信仰、親情、友誼等等,才是獲得快樂的敲門磚。


一、細數幸福:Counting your blessings.
一種做法是「感恩日記」,寫下你感恩的三五件事…從芝麻蒜皮的小事(你的牡丹開花了)到隆重大事(小嬰兒邁出第一步)都行。每週記一次,比方說在週日晚上。儘量變化你的記載內容以維持新鮮。

有形的財富固然重要,但是很多「無形的」財富,是金錢買不到的。不管有形無形,在「無常」變化中,我們要在「失去」之前好好珍惜它。延伸閱讀:我的三十天感恩訓練 (讀者文摘)感恩的好處有那些?正向心理學家的研究這麼說

 

二、日行一善:Practice acts of kindness
在結帳櫃台時,就讓那個疲於奔命的媽媽先吧,以及有計劃的每星期天給那位鄰居老人送晚餐。對別人仁慈,不論是朋友還是陌生人,可以引發一連串正面效應。你會覺得自己慷慨大方又能幹,會因為和別人緊密相連而感到很受用,也會博得會心得微笑、肯定、與仁慈的回報,這些都是增進快樂的良方。

(最簡單的最便宜的日行一善:給很久很久沒聯絡的親友.同學.長輩.打一通電話,溫馨問候關懷,彼此都可以快樂一整天。)

 

 

 


三、品嚐喜悅 : Savor life's joys
注意一些片刻的樂趣與神奇。仔細品味草莓的香甜,或者步出陰影感受陽光的溫暖。有些心理學家建議「把快樂的片刻拍下心理快照,留待比較不快樂時拿出來回味」。

水果盤

 


四、感謝貴人:Thank a mentor.
如果有人曾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指引過你,讓你心懷感激,請不要再等待,立即向他表示感謝,清楚詳細地表示,可能的話最好當面表示。

忍者龜(諧音)

 

五、學會寬恕 Learn to forgive.
放下憤恨,寫封信給你曾經傷害過你、對不起你的人表示寬恕。不能寬恕,就會含恨不忘或苦思報復,寬恕的話你會對你的過去感到更肯定,也能得到內心的平靜。

(前南非總統曼德拉在選上南非首任黑人總統,以身作則,寬恕了監禁他27年的白人政權,1993榮獲諾貝爾和平獎。所以,他是「寬恕」精神的代表)

 

六、珍惜親友: Invest time and energy in friends and family.
花心力在親友身上。你居住的地段、每月所得、工作職稱、甚至你的健康,對你人生的滿足感其實都沒有很大的影響。最重大的幸福因素似乎是紮實的人際關系。

沙發

 



七、照顧身體:Take care of your body.
睡眠充足、運動、伸展、微笑與大笑,都能暫時改善你的情緒。如果持續進行,能夠讓你更滿意你的日常生活。

啞鈴

 

(運動改變大腦,大腦改變情緒,情緒改變想法,想法帶來行動,行動帶來健康,這也是科學證明的事實)

八、靈性修練:Develop strategies for coping with stress and hardship
因應難關:設法處理壓力與困難

誰都免不了逆境。宗教信仰證明可以幫助人應付逆境,但是一些老話所薀藏的觀念同樣有幫助,例如「這件事也會過去」(This too shall pass),還有「大難不死,必有後福」(That which does not kill me makes me stronger.) 。重點在於你得真的相信。


(超越人性的拘限,消除習性的反應,培養靈性的光輝:經由靜坐禪修、進香祈禱、誦經唸咒的練習,再把信仰的中心理念應用在生活中

 

 這一生的幸福計畫

這一生的幸福計畫

 

原文: http://www.authentichappiness.sas.upenn.edu/images/timemagazine/index.htm

英文討論影片:http://youtu.be/LYT3SigXcZ8


你也可以不必考試,不必遠渡重洋,不必繳學費,在家裡就可以免費上「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一堂課」--正向心理學。享受塔爾博士Dr.Tal Ben-Shahar精闢的演講。以上的每個方法都在他的課程中詳盡解說。2500年前東方的佛陀建議人們的快樂之道「八正道」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雖然道理都相通,但是或許有人覺得宗教味很濃。以上經由心理學以客觀的實驗統計數字來證明普遍有效的方法,也不同於書店很多自助心理成長書籍,都只是作者個人經驗的分享。

 

文章標籤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一百歲感言】 楊絳
我今年一百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淨這一百年沾染的污穢回家。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裡過平靜的生活。細想至此,我心靜如水,我該平和地迎接每一天,準備回家。
在 這物慾橫流的人世間,人生一世實在是夠苦。你存心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實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擠你。你大度退讓,人家 就侵犯你損害你。你要不與人爭,就得與世無求,同時還要維持實力準備鬥爭。你要和別人和平共處,就先得和他們周旋,還得準備隨時吃虧。
少年貪玩,青年迷戀愛情,壯年汲汲於成名成家,暮年自安於自欺欺人。
人壽幾何,頑鐵能煉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鍛煉,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績;不同程度的縱慾放肆,必積下不同程度的頑劣。
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願以償。
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才是淬煉心智,淨化心靈的最佳途徑。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於精神,這種快樂把忍受變為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這便是人生哲學。
一 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 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以下取自
維基百科

楊絳
拼音 :Yáng Jiàng,1911年7月17日 ),原名楊季康 ,作家,戲劇家、翻譯家。
丈夫錢鍾書是著名文學研究家和作家。

-------
1958年,47歲的楊絳決定「偷空自學西班牙語」,從西班牙語原文翻譯《堂吉訶德》。 她無師自通,堅持不懈地完成了這項艱鉅的翻譯工作。 但是書稿未完全翻譯就歷盡磨難,「黑稿子」在「文革」中「被沒收、丟棄在廢紙堆裡」,「九死一生」,才總算逃過文革劫難。

1966年文革開始後,楊絳也如同其他知識分子一樣受到迫害和打壓,楊絳在外國文學研究所作為「反動學術權威」被「揪出來」,並且被剃了「陰陽頭」, 她和丈夫錢鍾書一起被劃分為「牛鬼蛇神」,她被安排去掃廁所,楊絳愛衛生,在打掃廁所時,她把廁所打掃得乾乾淨淨,物品擺放整齊,而且通風透氣。 紅衛兵來整她時,她就躲入女廁所避難。


1969年11月,錢鍾書被下放到河南信陽地區羅山縣「五七幹校」,不久,隨「五七幹校」遷至淮河邊上的河南息縣東嶽。 1970年7月,楊絳也被下放到那,並且被分配在菜園幹活。 因為兩人宿捨不過十分鐘路程,故兩人經常私密相會。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周京副教授 任職於【傑西·瓊斯管理研究院】the Jesse H. Jones Graduate School of Management


「壞的情緒」、「消極態度」在職場上已經聲名狼藉


--- 其實,應該重新肯定他們的正面貢獻)


翻譯自Bad moods, negative attitudes at work have gotten a bad rap


美國德州萊斯大學教職員報導January 25, 2007


http://news.rice.edu/2007/01/25/bad-moods-negative-attitudes-at-work-have-gotten-a-bad-rap/


 心情不好的時候來上班,可能也是一個好主意。 事實證明,在辦公室中那些常年高興,面帶微笑的員工可能不會是最有創意或生產力的人。 根據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周京Jing Zhou的研究指出,創造力可表現最好的時刻是當一個職場不管是消極的和積極的情緒都被支持鼓勵的時候---這個觀念,挑戰傳統的管理哲學。


 多年來,「消極」一直被認為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幸的組織生活的一部分,應盡量減少它,批評它,甚至要將它掃地出門。 但是,如果雇主追求創意,希望在工作場所的有所創新,這些自然產生的不良情緒可以發揮了卓越成效的作用,事實上,沒有它們,事情就沒辦法做好。 發生,根據【傑西·瓊斯管理研究院】the Jesse H. Jones Graduate School of Management的周副教授研究,唯有當員工獲得正確的監督支持時,這種創造力才能產生。


 周副教授與萊斯新聞討論這項研究的QA


 


從您的研究,要帶給企業和經理的最重要訊息是什麼?


 負面的情緒不應該被看作是不利的。 它們應該被理解,並視為創作過程中的必要組成部分。 我不是主張管理者應該走出去,並推廣負面的情緒。 但壞情緒自然發生,當發生時,管理者應該鼓勵員工利用這些機會,找出潛在的問題,並想辦法改善它。


 


如何把壞情緒轉化成有用的?


 有了正確的支持,心情不好正是提醒我們的不足,並激勵我們工作真的有困難,要找出問題並糾正它。對現狀感到不滿,正可以促使人們開拓思路,找到創造性的解決方案。


這將發生在工作場所,如果職場文化允許的話。


 


好心情可以從哪裡融入整個創意過程呢?


 正面情緒告訴我們,一切都進展順利。 因此,我們不會集中在此時此刻的當下。 我們感到非常有信心,這反而讓我們無法獲得更寬廣的視野。 如果可以拓寬我們的思想,我們才能提出新的戰略,長期計劃和新穎的想法 其實有很多。


 


因此,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真的交互影響了創造力的產生?


 沒錯。 這兩種情緒狀態都具有潛力以重要又不同的方式貢獻給創造力的產生。 管理者應接受這一概念,並了解如何支持這種雙重性。 好和壞的情緒不應該被相互隔離,因為他們可以共同運作而促進創造力。創造力是創新的一個必要先導,也是日益被認為是組織效能好壞的關鍵。


 


如果沒有管理層的支持,員工能否實現這種平衡的創造力?


 我們的研究非常清楚地指出,監督式的支持鼓勵是一個關鍵的組成部分。 沒有它,創意水準將無法提昇。 當負責主管能夠提供一個有利的環境,讓好的和壞的情緒都能強力聯結而產生創造力,。


 


您對經理幹部有什麼建議?


 從我們的研究中,我們提出三種方式,讓負責主管可以來支持創造力。 首先是要提供發展式的回饋 為員工提供有用且有價值的信息,專注於學習,開發和性能改進。 當員工情緒積極昂揚時,他們可以利用他們膨脹和俏皮的思維和重點發展出新思路。 當他們在情緒低落時,也可以反饋員工,給予幫助的方法,並以積極進取,聚焦於問題的改善和解決。


 第二種方式支持創造力是我們稱之為互動式的公正 這意味著即將與相關知識和工作相關的決策有關的信息 - 包括為什麼做那些決定的理由。 這顯示了一個真正的靈敏度和尊重員工。 它也有助於員工感到安全,讓他們擁有自由去承擔風險,無論他們感覺如何。 在承擔風險中,一個可怕的事情就是人們在工作中如何讓創造力發生。


 第三,管理人員需要證明自己是值得信賴的。 當員工在正向情緒時,主管對他們的信任,讓他們有信心去追求新的想法,因為他們可以依靠主管的真誠對待。 當員工在負面情緒時,主管對他們的信任,能讓他們確信主管有奉獻精神和職能知識,去欣賞他們的努力,去發現需要解決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Brene Brown: 擁抱「脆弱的力量」

Brene Brown研究人類的連結--我們同情、歸屬、愛的能力。在TEDxHouston上,尖酸又好笑的演講中,Brown分享她研究的深刻洞悉,讓她更了解自己,並明白人性。一個與各位分享的演講。




總笑長眉批:


正面情緒不是無往不利的,要避免「自我感覺良好」,要產生創造力,我們也需要負面情緒。 後設的、背景的,敏銳的「覺察」力和信任接受是一個組織團體乃至於個人成功幸福的關鍵。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你的寧靜增長時,那麼你的友情、你的愛也隨之滋長,你的生命便成了一個即時即刻的舞蹈,一種歡樂,一種慶祝的。

  你聽見外面的鞭炮聲嗎?你曾經思考過為什麼整個世界,在每種文化中,在每個社會中,一年 中總有那麼幾天用來慶祝?這幾天的慶祝只是一種補償,因為這些,社會將你生命中的所有的慶祝都已經拿走了,如果再不給你生命一點補償,那麼很可能對這個文 化造成危險。每一種文化都不得不給你一些補償,以免你完全地感覺到迷失在悲哀和憂傷中,但這些補償是虛假的,這些外面的鞭炮和這些外面的燈光並不能使你喜 悅,它們只能哄哄小孩子,對我而言,它們正是一個累贅,但是在你的內在世界裏卻能擁有一個連續不斷的光芒、歌唱與歡樂。


  請始終記住,社會給你的補償,是當它感到被壓抑的部分如不給予補償的話,就可能爆炸而造成危險的情形時,社會發現了一些使你擺脫壓抑的方法,但這不是真實的慶祝,它不可能是真的。


  真實的慶祝應該來自你的生命,在你的生命中,真正的慶祝不可能按照日曆,例如十一月一日 就將慶祝,真奇怪!整個一年你都很悲哀。十一月一日突然你擺脫悲哀,跳起了舞。不是悲哀是假的就是十一月一日是假的。兩者不可能都是真實的、一旦十一月一 日過去了,你又將回到你的黑暗的洞穴裏,每個人都沉浸在他的悲哀中,每個人都沉浸在他的焦慮中。


  生命應該是一個接連不斷的慶祝,全年都擁有節目的光芒,只有那時你才能成長,你才能開花結果。讓一些小事變成慶祝。




  比如,在日本他們有茶道的儀式,在每一個禪寺和每一個支付得起的家裏,他們都有一個小小的廟作為飲茶用的地方,現在,茶已不是普通的、凡俗的事情,他們將它變成了一個慶典。


  飲茶用的寺廟是用一個特定的方式做成的。在一個美麗的花園裏。有美麗的池塘,天鵝在池塘 裏,四周開滿著花……賓客來臨時,他們必須將鞋脫在外面,這是個神廟,就像你進入神廟一樣,你不能說話,你必須將你的思考、思想和態度與你的鞋子一起放在 外面。你用靜心的姿態坐下,然後主人,一位女士為你準備徹茶,她的動作如此優雅,就好像她是在舞蹈,移動著準備徹茶,在面前放好茶杯和碟子,就好像你們是 神,她用非常尊敬的態度向你鞠躬,你也將用同樣的尊敬來接受它。茶是用一種持制的水壺準備的,它能發出一種優美的聲音,一種它自身的音樂,這是茶道儀式的 一部分。即每個人首先得聽茶道音樂,所以每個人靜默,傾聽--鳥兒在外面的花園裏鳴唱,水壺發出特殊的聲音--茶道創造著它自己的歌,寧靜在四周環繞……


  當茶準備好以後,倒到每個人的茶杯裏.你不能用人們平常在其他地方那樣的方法去喝,首先 你得先聞一聞茶的香氣,你將呷一口茶就好像它是來自另外的世界,你要花時間,不能著急,有人會開始吹起笛子或彈起錫塔琴一件平常的事--只是飲茶--他們 使它成了一個優美的宗教節日,每個人從茶道中得到滋養,感到新鮮.感到更加年輕,感到更加滋潤。


  茶道能做的事也能用其他任何的東西來做,用你的衣服,用你的食物,人們幾乎是沉睡著生 活。否則,每一件織物,每一塊布都有名它自身的美,有它自身的感覺、如果你是敏感的話,那麼衣服就不再僅僅是遮蓋你的身體,而是某種表達你的個體性的東 西,是某種顯示你的品味,你的文化,你的本性的東西。


  你做的每件事都應是你的顯現。在它上面應有你的簽名,於是生命就成了一個持續的慶祝。


  即使你病了,你躺在床上,你也會使躺在床上的那一刻變成優美與歡樂的時刻,變成放鬆與休 息的時刻,靜心的時刻,聽音樂與感受詩意的時刻。沒有必要為你生病感到悲傷,你應感到高興,每個人都在辦公室,而你卻像個國王一樣在床上,放鬆一下--有 人正在為你準備茶,水壺正在唱一支歌,朋友將為你而來,為你吹笛子--這些事比任何藥都更為重要。


  當你病了。請一個醫生。但是更重要的是去請那些愛你的人,因為沒有一種藥比愛更為重要,請那些能在你的周圍制適美麗、音樂、詩歌的人來,因為沒有什麼東西會像慶祝的心境那樣使人更快地康復。


  藥物是最差勁的治療方法,但這看起來我們將一切都忘記了,所以我們不得不依賴藥物,並且脾氣暴躁,心情悲傷,就好像我們錯過了在辦公室的歡樂!在辦公室作是悲傷的,即使一天工作完畢下班了,你也仍然執著手悲哀,你無法放開這種心情。


  使每件事都有創造力,把最壞的變成最好的,這就是我所謂的「藝術」。


  如果一個人生活了一生,能使他的每一刻,每一個階段成為美麗、愛、歡樂,那麼自然的,他的死將是他整個生命過程的峰巔。


  這最後的感覺--他的死不是趨向醜陋而是像每天發生在每個人身上的最普通的事一樣。如果死是醜陋的,那麼它便意味著你的整個生命是種浪費、死應該被寧靜的接納,帶著愛意進入到未知。帶著快樂告別老朋友,告別這過去的世界,其中不應該有任何悲劇。


  有一個禪師,臨濟快死了,數千名門徒聚集在一起聆師最後的佈道,可臨濟只是躺著,快樂 地,帶著微笑,不說一句話、看著他快死了,卻不說一句話,有一個人提醒臨濟,一個老朋友,一位有著他自己權利的大師--他不是臨濟的門徒,那就是為什麼他 能對他說:「臨濟,是否已經忘了你必須說你最後的遺言?我總說你的記憶力不好,你快去世了,你是否忘了?


  臨濟說道:「請聽……」這時屋頂上兩隻松鼠在奔跑著,尖叫著,他說:「多美!」然後他死了。


  就在那一刻,當他說:「請聽……」那是全然的寧靜。


  每個人都以為他會說些偉大的事,但是只有兩隻松鼠在屋頂上打架尖叫著,奔跑著--然後他 微笑接著便去世了--但是他已經發出了他的最後的資訊;不要將事情辦成小的和大的,不重要的和重要的,每件事情都是重要的。在這一刻臨濟的死與屋頂上兩隻 松鼠在奔跑同樣重要,那沒有區別,所有的存在都是一樣的!那就是他的整個的哲學,他的一生的教誨--沒有什麼東西是偉大的,也沒有什麼東西是渺小的,這全 由你而定,是由你來界定的。



  從靜心開始,許多東西將不斷地在你內心增長--寧靜、安詳、幸福、敏感,無論什麼來自靜 心,儘量將它從生命中淨化出來,分享它,因為與人分享一切都會加速成長。然後,當你快到達死亡那一時刻,你將會懂得並沒有死亡,你會說再見,不需要任何眼 淚和悲傷,或許是快樂的淚,但不是悲傷的淚。但是,你必須從天真起步。


  所以,第一,扔掉你身上所帶的全部的垃圾。每個人都帶著如此多的垃圾,有人會奇怪,為什麼?正是因為人們在不斷地告訴你這些是偉大的思想、原則--你對自己很不明智。要明智地對待自己。


  生命是非常簡單的,它是一個歡舞,整個世界可以充滿歡樂和舞蹈。


  但是有人嚴肅地沉溺於他們的既得利益中,沒有人應該享受生命,沒有人應該微笑,沒有人應 該歡笑,生命是一種原罪,它是一種懲罰、當你是處在不斷地被人告知這個懲罰的氣氛中,你怎樣能夠早受生活呢?你正在受苦,因為你做錯了事。作被扔進這個監 獄來受苦,那麼你怎樣能夠享受它呢?


  我要對你說,生命不是一個監獄,它不是一種懲罰,它是一種報酬,它只給予那些能夠獲得它的人,值得接受的人。現在,享受是你的權利,如果你不享受,那麼這將是一種罪孽。如果你不美化它,如果你還讓它和你發現它時一樣的話,那麼這是在與存在對抗。


  不,不要這樣,


  讓它更快樂一點,


  更優美一點,


  更芬芳一點。


轉載自奧修的【生命、愛與歡笑】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六十五歲,智慧的顛峰
--洪蘭
 
我的學生騎車去郊外賞櫻,不小心撞到一位老太太,老太太摔了一跤,飽受驚嚇,她的兒子要求賠償三十萬元。這學生一個月領五千元的兼任助理薪水,還要被扣二%的二代健保費,哪有什麼錢來賠?無可奈何,只好回老家去向母親求救。
 
他的母親先叫他帶她去老太太家附近,看一下環境。回家後,燉了雞湯,又用心蒸了些糕點,叫我的學生把她載到村子口放下來,她要走進去。
 
學生說,「你拎著大包小包,又湯湯水水的,為什麼不讓我載你到門口呢?」他母親說,「用走的才見誠意。」
 
她雖然已經知道老太太住哪裡了,卻故意去問路,好讓左鄰右舍看到她是端著雞湯、拎著祭祖的大食籃來陪罪的。她說,「老人家是靠著聊天、聽閒話過日子的,左鄰右舍的意見,比兒子的意見還管用。」
 
他母親進門後,跟老太太又賠罪又訴苦,「家裡哪有三十萬,連三萬都沒有,我還等著這孩子來養我呢!現在他闖了禍,家裡又拿不出錢來,只好看著他被關吧!也是個教訓,誰叫他……。」
 
學生告訴我他母親東講西講,坐了四個小時,不但不要賠錢了,還帶了一堆芥菜回來。他喜孜孜地告訴我說,「老師,沒事了,薑還是老的辣。」
 

好個「薑還是老的辣」,在退休金被立法委員狂砍,連前台大校長陳維昭都不敢承認他是退休的人時,聽到這句話很不是滋味。
 
「老」在現在的台灣是最可怕的字,老人是不事生產,只會啃國家財政的「米蟲」,是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
 
但是老真的就沒有用了嗎?在研究上,台灣法定的退休年齡算是中年。大腦科學的研究發現,十五歲的人雖然行動有點緩慢,但是在智慧、判斷上卻強過年輕人
 
德國馬克斯薩朗克人類發展研究所的所長巴特斯(Paul Baltes)發現,智慧的顛峰在六十五歲左右,人到中年不是百事衰,而是圓融智慧。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他們累積了很多人生經驗,做出來的決定面面俱到,是最好的談判人員
 
哈佛大學教授賴布森(David Laibson)就發現,五十歲左右是做財務決策最好的年齡,因為他們能立刻掌握複雜的金融訊息,不受情緒影響,做出最好的判斷
 
大腦掃瞄發現,情緒調控的能力隨著年齡而增加,大腦神經細胞雖然會因年齡的增加而死亡,但是掌管情緒調控的前額葉神經元,萎縮速度比大腦其他地方來得慢。而情緒控制、心智,以及生活的經驗,正是做決策的重要條件。
 
研究也發現,中年後情緒偏向正面,他們不是沒有看到負面的訊息,而是選擇注意正面。美國哲學家威廉詹姆斯說,「智慧就是知道什麼時候該忽略的藝術。」
 
過去我們都認為人老了沒用了,研究現在發現,人老了才好用呢!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總笑長眉批:難怪我們在帶領愛笑運動的經驗中,老年人最容易無理由地笑出來,最容易信任我們,也最願意接受我們的帶領。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有人說我們愛笑俱樂部的笑是「刻意的、假裝的」,沒有錯,可是它是來自一種「無理由的愛」所發動的。就像下面這個故事,一開始也是「刻意的、假裝的」,但是最後結果卻是驚人的。

----但是從現實人性的角度去想

 這位餐廳的老闆丹尼,生意不好,賠錢賠到關門大吉,營業的最後一天了,竟還碰到奧客父子,吵吵鬧鬧,這時候,如果你是老闆,你有多少機率還可以心情好到和客人開玩笑說:「你今天坐的是幸運桌...」。
小說可以寫得很感動,卻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了....



----  轉念是平常就要刻意去練習









幸運餐桌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經文中有『色即是空』

「一切你認為必須的,沒有一樣是絕對必須的」這就是『色即是空』 的意思。」
 一位婦人在河邊尋死,被路過的船夫搭救了,詢問原因,婦人說, 因為丈夫猝逝,覺得沒有丈夫,活不下去了。
船夫問:結婚了多久?婦人說:三年。
船夫又問:沒結婚前,做什麼工作?
婦人答:在村裡染布。船夫問:那時生活過得如何?婦人說: 還算愜意。
船夫說:那時也沒有丈夫,為何活得下去?婦人啞然。
船夫說:找回那個沒有結婚前的你吧,那時一個人, 不也覺得快樂嗎? 
◎人的苦,來自於「必須」
一位旅館大亨發現, 每天都有一位流浪漢坐在公園的凳子上死盯著他的旅館看, 大亨愈來愈覺得好奇。有一天他終於忍不住走向那位流浪漢說:「 不好意思,老兄,我想請教一下, 為什麼你每天都盯著那棟旅館看呢?」流浪漢說:「 因為那棟旅館太美了,雖然我一無所有,睡在長凳上, 但我每天這樣看著它,晚上就會夢到自己住在裡面。」大亨聽了很得 意,就說:「老兄,今晚我就讓你如願以償, 我將讓你免費住進這旅館最好的房間一個月。」一個星期以後, 旅館大亨回來想看看流浪漢住的情形如何, 卻發現這個人居然已經搬出旅館,重新回到公園的長凳上。 大亨問流浪漢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流浪漢說:「之前我睡長凳上, 夢見住在旅館裡,那很好;可是一旦睡在旅館裡, 我就夢見自己又回到硬梆梆的板凳上,真是可怕極了, 所以我就待不下去了!」大亨聽了哈哈大笑說:「 原來人沒有的時候也苦,有的時候也苦啊!」的確,人的苦其實與「 有」或「沒有」無關,而是跟執著有關
如果把得到的東西看成必須,沒有的時候羨慕, 有的時候又恐懼失去,都苦。
 
◎沒有什麼是絕對必須的---色即是空
 「色即是空」是佛家用語,給人相當高深的感覺, 很多人不瞭解其中的意思。
 其實這句話並不難懂,「色」就是指「一切你認為必須的東西」, 包括任何物質層面或精神層面的事物。「即是空」的意思就是說:「 其實沒有一樣事物是絕對必須的」。所「一切你認為必須的, 沒有一樣是絕對必須的」這就是「色即是空」的意思。你會發現, 任何人能從特定領域的苦裡面得到解脫, 都是因為在那個領域發現到這個事實。 
我另一位朋友,曾在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擔任社工員(那時候叫做「 伊甸殘障福利基金會」),他告訴我一個故事。
 有一次一位母親打電話來他的部門求助, 她說自己正值青少年的兒子意外撞斷了一根手指,由於無法接回, 兒子傷心地整天躲在房裡,拒絕去上學。 
接到電話的社工員說:願不願意帶孩子來這裡做個協談? 這位母親 說:「孩子就是覺得自己殘缺,不願意見人了, 我相信孩子不可能願意來到伊甸的。」基金會安排了社工員前往探視 ,到了那一天,那位焦急的母親在兒子的房門前敲門, 預先告訴兒子有伊甸的大姊姊要來探訪他,希望關心一下他的心情。 但卻有東西重重地拋向緊閉的房門,並且聽見憤怒的聲音說:「 你不要叫人家來,我不要人家管!」約定的訪視時間到了, 愁容滿面的母親前來開門,著急又抱歉地說:「實在很抱歉, 我事先跟孩子說過你要來,但他很倔強,說什麼就是不肯見你。」社 工員安慰這位母親說:「別抱歉,我瞭解,不然讓我來試試看好嗎? 他的房間在哪裡?」母親指了指樓上:「就在樓梯口的那個房間。」 社工員說:「好,那麼麻煩您幫我拿一支枴杖到樓上等我。」我們的 這位社工員是一位撐雙拐,兩腳穿著鐵鞋的重度肢障者, 上樓梯的時候需要騰出一隻手來攀住樓梯扶手, 所以需要另一個人將一支枴杖先拿到樓上等候, 等一下她上樓後便能重新撐在腋下。她上樓的方式有點像撐雙槓, 完全要用雙手的力氣讓雙腳離地,再落到階梯上,由於鐵鞋很重, 每一次落地都會發出很大的聲響。
 由於社工員上樓的速度很慢,又發出沉重的空咚聲, 簡直就像無敵鐵金剛走上樓了。 在房間內的青少年聽到這怪異又可怕的聲響逼近, 覺得非常訝異和害怕,他忍不住打開房門一探究竟, 而眼前所看到的一幕給他更加巨大的震撼:
一位兩隻腳都不能動的女孩子,要來安慰只是缺了一根手指的自己!  
這位社工員還沒說一句話, 這孩子已經覺得自己所有的自憐都是微不足道的了。 關於快樂和自尊,那一根手指是否為必須?已經不言而明了!
 
◎沒有什麼是絕對必須的,也就沒有失去的恐懼 
◎解脫「必須」的禁錮
如果有一天石油真的沒有了,我們的生活的確會起很大的變化, 但是我們仍然能夠改變我們的生活形態,而繼續快樂的生活下去, 原因很簡單,古時候的人並沒有石油, 但他們不見得過得比我們不快樂。如果沒有手機、沒有網絡、 沒有便利商店…人就會活不下去嗎?人就會不快樂嗎?當然不會。 
認識到任何的「必須」都只是跟習慣有關,就是自由的關鍵。也就是 說,一旦習慣改變,原先的「必須」就不再是必須了。比如習慣開車 的人,就覺得有車是必須;習慣上網的人,就覺得網絡是必須… 但對沒車、沒網絡的人而言,這些都不是必須, 也就沒有失去的恐懼。 

蘇格拉底曾經站在買賣百物的市場中開懷大笑:「看哪, 天底下有這麼多我不需要的東西,我真幸福啊!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 guy is 72 years old and loves to fish.

一個72歲喜歡釣魚的老先生。

He was sitting in his boat the other day when he heard a voice say, ' Pick me up. '

一天,他坐在船上釣魚的當下聽到一個聲音在說:「把我拿起來。」 !

He looked around and couldn't see anyone.

他四處張望,卻四下無人。

He thought he was dreaming when he heard the voice say again, ' Pick me up. '

當他又聽到「把我拿起來」時,他以為是他的幻覺。

He looked in the water and there, floating on the top, was a frog.

他往水中定神一看,那裡正有一隻青蛙浮在水面上。

The man said, ' Are you talking to me? '

老先生問道:「你在跟我說話嗎?」

The frog said, ' Yes, I ' m talking to you. '

青蛙回道:「對,就是我啊!」

Pick me up then, kiss me and I'll turn into the most beautiful woman you have ever seen.

將我拿起來,吻我,我就會變為你今生所見最漂亮的女人。

I ' ll make sure that all your friends are envious and jealous because I will be your bride! '

我確定你的朋友是既羨慕又嫉妒,因為我即將成為你的新娘。

The man looked at the frog for a short time, reached over, picked it up carefully, and placed it in his front pocket.

老先生凝視青蛙片刻後,伸出手,很小心地托起青蛙放入他前面的口袋裡。

The frog said, ' What, are you nuts? Didn't you hear what I said? I said kiss me and I will be your beautiful bride. '

青蛙說:「怎麼,你瘋啦?你沒聽我說嗎?我說,吻我,然後我就會成為你美麗的新娘。」

He opened his pocket, looked at the frog and said, 'Nah, at my age I'd rather have a talking frog. '

他撥開他的口袋,看著青蛙說:「算了,以我這樣的年紀,我寧願有一隻會說話的青蛙。」

*******************************************************************************************



人到達一個年齡,清楚甚麼該要,甚麼不該要,是一種 智慧 。


俗語說:「人生七十才開始」,是的,如果能夠做到「人生七十才知死」的話。我們家的長輩說的。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再次閱讀2005年TIME時代週刊破天荒刊出「快樂科學」專刊後,引發我設計此回動。
你願意和我玩個遊戲嗎?
如果願意,請先想像在你家客廳有這八樣東西:
1.一套大沙發
2.(旁邊小茶几上)一個電話
3.(大茶几上)一份銀行存摺
4.(大茶几上)一盤水果盤
5.(大茶几上)一隻忍者龜
6.(牆上掛著)南非黑人總統曼德拉的畫像
7.(牆上掛著)一雙祈禱的雙手雕像
8.(地上放著)一對啞鈴

請閉上眼睛後,把他們記憶下來。
以上8樣東西,都象徵八件事情。都是正向心理學家經過實驗和研究後提出的建議!可以幫助我們每天快樂過日子!




Dr. Martin  Seligaman, one of those founders of positive psychology

2005年元月號【時代雜誌】破天荒發行「快樂科學」的專刊。
長久以來,心理學界的>研究主題都以「負面的精神狀態」為主,例如焦慮、憂鬱、精神官能症、精神分裂症等為主,總以為把「問題」消除了,自然就回歸「正常」了。但是美國賓州大學心理學教授馬汀.賽利格曼博士,同時也是正向心理學的創始鼻祖之一,卻說那就像從「負5分」治療矯正只到「0分」並不會帶來「正5分」的「快樂幸福」。所以當他擔任美國心理學會會長之後,就鼓勵學者們多多研究「正向心理學」,經過多年各方的實驗研究之後,綜合提出這最有效果的【快樂八法】如下:



摘自時代雜誌TIME Magazine2005年1月17日(中文版是五月號)

時代雜誌快樂科學幸福八法2  

 時代雜誌快樂科學幸福八法  


【滿意人生八法】

8 Steps Toward A More Satisfying Life
(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正向心理學實驗室的Dr.Sonja Lyubomirsky教授所寫)

心理學學家們曾探討甚麼事物最能讓人感到快樂?結果顯示:財富、學歷、青春......,對快樂的幫助都相當有限,倒是信仰、親情、友誼等等,才是獲得快樂的敲門磚。


一、細數幸福:Counting your blessings.
一種做法是「感恩日記」,寫下你感恩的三五件事…從芝麻蒜皮的小事(你的牡丹開花了)到隆重大事(小嬰兒邁出第一步)都行。每週記一次,比方說在週日晚上。儘量變化你的記載內容以維持新鮮。

有形的財富固然重要,但是很多「無形的」財富,是金錢買不到的。不管有形無形,在「無常」變化中,我們要在「失去」之前好好珍惜它。延伸閱讀:我的三十天感恩訓練 (讀者文摘)感恩的好處有那些?正向心理學家的研究這麼說

 

二、日行一善:Practice acts of kindness
在結帳櫃台時,就讓那個疲於奔命的媽媽先吧,以及有計劃的每星期天給那位鄰居老人送晚餐。對別人仁慈,不論是朋友還是陌生人,可以引發一連串正面效應。你會覺得自己慷慨大方又能幹,會因為和別人緊密相連而感到很受用,也會博得會心得微笑、肯定、與仁慈的回報,這些都是增進快樂的良方。

(最簡單的最便宜的日行一善:給很久很久沒聯絡的親友.同學.長輩.打一通電話,溫馨問候關懷,彼此都可以快樂一整天。)

 

 

 


三、品嚐喜悅 : Savor life's joys
注意一些片刻的樂趣與神奇。仔細品味草莓的香甜,或者步出陰影感受陽光的溫暖。有些心理學家建議「把快樂的片刻拍下心理快照,留待比較不快樂時拿出來回味」。

水果盤

 


四、感謝貴人:Thank a mentor.
如果有人曾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指引過你,讓你心懷感激,請不要再等待,立即向他表示感謝,清楚詳細地表示,可能的話最好當面表示。

忍者龜(諧音)

 

五、學會寬恕 Learn to forgive.
放下憤恨,寫封信給你曾經傷害過你、對不起你的人表示寬恕。不能寬恕,就會含恨不忘或苦思報復,寬恕的話你會對你的過去感到更肯定,也能得到內心的平靜。

(前南非總統曼德拉在選上南非首任黑人總統,以身作則,寬恕了監禁他27年的白人政權,1993榮獲諾貝爾和平獎。所以,他是「寬恕」精神的代表)

 

六、珍惜親友: Invest time and energy in friends and family.
花心力在親友身上。你居住的地段、每月所得、工作職稱、甚至你的健康,對你人生的滿足感其實都沒有很大的影響。最重大的幸福因素似乎是紮實的人際關系。

沙發

 



七、照顧身體:Take care of your body.
睡眠充足、運動、伸展、微笑與大笑,都能暫時改善你的情緒。如果持續進行,能夠讓你更滿意你的日常生活。

啞鈴

 

(運動改變大腦,大腦改變情緒,情緒改變想法,想法帶來行動,行動帶來健康,這也是科學證明的事實)

八、靈性修練:Develop strategies for coping with stress and hardship
因應難關:設法處理壓力與困難

誰都免不了逆境。宗教信仰證明可以幫助人應付逆境,但是一些老話所薀藏的觀念同樣有幫助,例如「這件事也會過去」(This too shall pass),還有「大難不死,必有後福」(That which does not kill me makes me stronger.) 。重點在於你得真的相信。


(超越人性的拘限,消除習性的反應,培養靈性的光輝:經由靜坐禪修、進香祈禱、誦經唸咒的練習,再把信仰的中心理念應用在生活中

 

 

 原文出處:http://www.authentichappiness.sas.upenn.edu/images/timemagazine/index.htm

英文討論影片:http://youtu.be/LYT3SigXcZ8


你也可以不必考試,不必遠渡重洋,不必繳學費,在家裡就可以免費上「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一堂課」--正向心理學。享受塔爾博士Dr.Tal Ben-Shahar精闢的演講。以上的每個方法都在他的課程中詳盡解說。2500年前東方的佛陀建議人們的快樂之道「八正道」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雖然道理都相通,但是或許有人覺得宗教味很濃。以上經由心理學以客觀的實驗統計數字來證明普遍有效的方法,也不同於書店很多自助心理成長書籍,都只是作者個人經驗的分享。

 

文章標籤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達賴喇嘛說:「我的宗教很簡單,我的宗教就是慈悲。」。從以下國家地理頻道的影片中各種科學家的研究可以證明。
Dalai Lama said:(My religion is very simple. My religion is kindness.)Scientists can prove it true through their research .

SIZING UP THE UNIVERSE.

天地之間,無論大小,萬物同源1/5 发布人 hohohaha_john


天地之間,無論大小,萬物同源2/5 发布人 hohohaha_john


天地之間,無論大小,萬物同源3/5 发布人 hohohaha_john


天地之間,無論大小,萬物同源4/5 发布人 hohohaha_john


天地之間,無論大小,萬物同源5/5 发布人 hohohaha_john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寬恕的真諦 : 一個醫師治療憂鬱症患者的對話


 有個婦人來求診。


 她的主述都是一些焦慮、憂鬱的症狀。


 診斷並不困難,就是憂鬱症,任何一位精神科醫師都可以辦到這點。


 問題在於是什麼造成她的憂鬱?


 又該怎麼治療?


  「是我的先生。」婦人痛苦地說著。


 「但我不知道我該不該這樣說?」


 婦人陳述了一段艱辛的過去。


原來,婦人面對著婚姻暴力的問題。


先生喜歡喝酒,一喝醉,就動手打她。


先生因為酒醉的關係,工作都無法維持長久,讓她不得不到外面工作賺錢,貼補 家用。


 但儘管如此,當她回到家中之後,所有大大小小的家事,以及三個小孩的扶養, 都需要她來處理。


 她身心俱疲,整天生活於恐懼當中,她還擔心家庭暴力的現象,會影響小孩子的 發展。


 「妳的公婆怎麼說?」


 「他們 都站在 先生那邊!」


 婦人又敘述了一段悲情的故事。


 聽起來,公公婆婆偏袒親生的兒子,當暴力出現時,公婆往往反過來指責她事情 沒處理好,才激怒她先生。


而妯娌姑嫂們,也都採取自掃門前雪的態度。


到頭來,她變成了一切問題的核心。


明明她是受害者,她卻必須負擔「不要讓先生生氣」的責任。


她不斷受挫,而且還不斷受到其他人指責。


然而,這還不是苦的──


「大家都要我寬恕他們」。


 婦人幾乎崩潰。


 「教會的姊妹都很關心我,沒有他們,我活不到現在。


 但我說實在的,我真的很難去寬恕那些傷害我的人。」


 「那你曾經去報復過嗎?」


「我很想。但我不敢。


  而且,我偶爾也會懷疑:到底真相是如何?


 是我做錯了,才導致先生打我?


 我到底怎麼了?」


 「所以,我聽起來,妳面對的問題有幾個:


妳目前處於很不確定的狀態。


事實真相、孰是孰非妳沒有辦法確定。


其次,妳很想報復,但妳又不希望這麼做;但如果要放任妳這樣下去,妳又無法 忍受。


 所以聽起來,妳很想說:


妳先生聯合全家來欺負妳,但妳不甘心,妳想報復,但又覺得不妥,別人要妳寬 恕,妳也做不到?」


 婦人點點頭。


 「他們都說我瘋了。我也很擔心:自己是不是瘋了?」


 


「我只是個醫師,不是上帝,所以我沒有能力幫你做判斷。


 至於診斷,我不認為那很重要。」我說。


 「我只告訴你該怎麼做。


  首先,先問妳幾個問題──妳鄰居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怎樣?」


 婦人想了想,搖搖頭。「我沒問過他們。」


 「妳有什麼生活嗜好或娛樂消遣嗎?」


 婦人搖搖頭。


 「倘若妳被趕出家門,妳能自己活的下去嗎?」


 婦人搖搖著。


 「妳仔細想一想,關心妳的人多?還是傷害妳的人多?」


 婦人想了很久。「其實關心我的人比較多。」


 「好,那妳花多少心思在那些關心妳的人身上?」


 婦人愣住了。


 「這就是問題核心。」我說。


「妳被先生傷害,也被婆家傷害,妳一心尋求所謂的正義,但妳又沒有辦法證明 自己是對的。


所以妳什麼事情都不能做,這就是妳既焦慮又憂鬱的主因。


而傷害妳的人少,關心妳的人多,妳卻老是花時間討好那些傷害妳的人,卻將愛  的人棄之不顧。這豈不是很荒謬嗎? 


 「所以,最愛妳的人是誰呢?是妳自己。


 圍繞在妳旁邊的、關心妳的人是誰呢?


 是那些朋友。妳得在心中提升他們的地位。!


 妳應該多為自己、也多為朋友們著想。


 傷害妳的人是誰呢?


 聽起來是妳的先生、婆婆。


  妳得在心中把他們降級。


  妳無須去追問: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


也無需去討論:他們到底好不好?


  這些真相與評價,留給上帝去做判斷,不是身為凡人的妳應該去做的。


 妳要做的,只是減低他們在妳心中的比重。


  先生想打妳,妳就去申請保護令,不然就跑給他追。


  婆婆喜歡指責妳,妳就不要讓她有開口的機會。


 他們一罵妳,妳就藉故離去,要不然,就乾脆跟他們各說各話。


  該妳做的事情妳就做,不該妳做的事情就讓它放到爛也沒關係。」


 


「不能不做的,不然我會被罵死的。」


「妳又來了。


 妳又在關心那些傷害妳的人了。」我說。


「而且,說實在的,


 妳即使配合他們,他們就會對妳有好評價嗎?」


 


「我明白了。」


 婦人默認了,但是想了一想,又開始猶豫。


「這樣子不是違背了寬恕的真意嗎?我不是該去愛我的敵人嗎?」


 


我微微笑。


「容我賣個關子,幾個月後妳就會知道。」


 


一個月過後,婦人來返診。


臉上開始有笑容了。


我因為時間不夠,就沒有多說什麼。


幾個月過後,婦人整個人都變了樣子:


她衣著亮麗多了,講話大聲多了,走起路來也有元氣,乍看之下,很難想像這就 是幾個月前,那個即將瀕臨自殺的憂鬱症婦人。


 


「這幾個月來怎樣?」


「奇蹟。」婦人神采飛揚地說。


「我只能說是奇蹟。我照著您的說法去做。


  我才赫然發現:我身旁有這麼多人默默在關心我!


 我的鄰居、教會的姊妹,甚至我的小姑們也是。


  我以前都沒注意過他們,而且也根本不在意他們。


 我真的都專注於我的先生。


 偏偏他傷害我最大!」


 


我微笑不語。


 「我乾脆就不去理他。


 我沒去請保護令──


 我還是比較傳統,不好意思將家醜外揚。 


 但是,他現在一喝醉,我就躲開。 


 他連想打我也沒機會。


 結果他竟然去打我婆婆,我婆婆氣壞了,開始罵他。


 我現在除了必要的工作,我其他事情都不管了。


 我把自己的時間放在教會、街坊鄰居上面。


 而且,我還報名了才藝班。


  我要多學些東西。


  最令人高興的是,這些日子我的心情越來越好,我的小孩也彷彿感染了我的情緒 似的,越來越開朗。」


 


「妳明白什麼是寬恕的真意了嗎?」


「我不懂。」一絲陰霾浮現婦人臉上。


「我有時候還會擔心。我是不是太自私了。」


 


「是該告訴妳答案的時候了。」我說。


「妳覺得妳先生為什麼會打妳?」


「我發現他很缺乏自信,小時候被父母保護的太過了,他又不懂得怎麼表達自己。


當他發現自己做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他就會直接將憤怒發洩出來。


而我很倒楣,就成為他的受氣包。」


 


「所以過去妳的挨打,就是在幫助他繼續惡化,讓他永遠沒機會學習。」


「以後不會了。」婦人尷尬地笑一笑。


「說實在的。我覺得他蠻可憐的。


  我有點想幫他。但又不知道該怎麼做?」


 


「妳需要的是知識、方法、跟資源。


 這些妳可以在一些書籍、助人工作中學習到,妳也可以回到校園──有何不 可?」


 


 我闔上病歷。「還有其他問題嗎?」


 「我還是不知道寬恕的真意。」


 「妳已經替我回答過了。」我淡淡地說。


 


後記:

很多受苦的人都誤把「縱容」當成「寬恕」。


事實上,縱容是懦弱的表現,而寬恕卻是勇氣的實現。


一個人如果學不會愛自己、以及愛所有愛他的人,那他就不會有足夠的力量去抗拒懦弱──


 他會將所有的資源拿去討好那些傷害他的人,對方將成為「壞人」,而他自己就 會成為「受害者」,到最後就是合演一齣悲劇,雙雙一起墮落。


 絕大多數人一想到寬恕,就想到自我犧牲,但事實上,寬恕背後是有個強大力量的。


上帝的愛散在於天地間,你必須透過愛才能領略到那個力量,當你被那強大而良 善的力量所包圍時,寬恕就會成為再自然不過的結果。


 所以,如何才能愛你的敵人呢?


 最快的方式就是先去愛所有愛你的人,同時不要對敵人進行任何評價,也不要配 合敵人、或讓敵人有任何繼續傷害妳的機會,更不要浪費唇舌在辯論孰是孰非上。


倘若你能做到這點,力量就會開始累積,當你成為強者的那一天,你將會發現: 


  寬恕竟然是如此的容易。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故事:「游泳學」你會嗎?
---取材自S.N.Goenka葛印卡老師「
生活的藝術(免費電子書)

從前有位年輕的教授出海旅行。他受過高等教育、領有許多證書、擁有許多頭銜,但是他的生活閱歷比較欠缺。他所搭的船上,有一位目不識丁的老水手。每個晚上,這個老水手都會到年輕教授的艙房去,聽他高談闊論。老水手非常佩服這位年輕人的博學。
有天晚上,老水手在幾小時的談話後,正準備離開艙房時,這位教授問他:
「老伯,你研究過地質學嗎?」
「那是什麼,先生?」
「是地球的科學。」
「沒有,先生,我從沒上過學,我從沒研究過什麼。」
「老伯,你已經浪費了你四分之一的生命了。」
老水手拉長著臉離開了艙房,他想:「如果這麼博學的人這麼說,那必定是真的。我已經浪費了我四分之一的生命了。」第二天晚上,當老水手準備離開艙房時,教授又問他:
「老伯,你研究過海洋學嗎?」
「那是什麼,先生?」
「海洋的科學。」
「沒有,先生,我從沒研究過什麼。」
「老伯,你已經浪費了你一半的生命了。」
老水手臉更長地離開了,心裡想著:「我已經浪費了我一半的生命了,這個博學的人這麼說的。」隔天晚上,這位年輕教授又問老水手:「老伯,你研究過氣象學嗎?」
「那是什麼,先生?我從沒聽說過。」
「怎麼會?就是風、雨、氣候的科學呀!」
「沒有,先生,就如我告訴過你的,我從沒上過學,我從沒研究過什麼。」
「你從沒研究過你居住的地球的科學;你從未研究過你討生活的海洋的科學;你從沒研究過你天天遇上的氣候的科學?老伯,你已經浪費了你生命的四分之三了。」
老水手非常傷心,心想:「這個博學的人說我已經浪費了四分之三的生命!那我一定是已經浪費了四分之三的生命了。」
隔天老水手匆匆忙忙的跑到年輕教授的艙房,換他問:「教授先生,你研究過游泳學嗎?」
「游泳學?那是什麼意思?」
「你會游泳嗎?先生。」
「不會,我不知道怎麼游泳。」
「教授先生,你已經浪費了你全部的生命了!這艘船已撞上暗礁,正在下沈。會游泳的人可以游到附近的海岸,不會游泳的人將會淹死。我非常遺憾,教授先生,你真的是性命難保了。」

你可以研究世界上所有的「XX學」,但是如果你不學游泳學,你所有的研究都是沒用的。你可以讀或寫有關游泳的書,你 可以從各種理論層面去辯論,但是如果你拒絕親自下水,這些對你又有什麼用呢?你一定得學會如何游泳才對。
延伸閱讀:「游泳學」就是「生活的藝術」---「快樂的真諦」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笑運動雖然可以放下「我執」,但是「不小心」沒抓到重點,也會增長「我執」。

有人問愛笑瑜伽的創辦人Dr.Kataria:「我笑不出來,怎麼辦?」他回答說:「那就先讓你的【身體】笑出來啊!」。(到底有幾個「我」可以控制「我的身體」?)

當下的力量】The power of Now 的作者Eckhart Tolle受盡憂鬱症之苦而瀕臨結束自己生命之際,腦中閃過一句話「I can not live with my self any more」(我不想和自己再活下去了)而恍然大悟:有一個「我」想活,另有一個「我」不想活,究竟要聽哪一個?我何不聽從那個想活下的「我」!

究竟「我」在「哪裡」?

佛陀說:對於「我」的執著是煩惱的來源,要解脫自在,就要「無我」!
就大腦神經科學的研究,竟然好像是真的!



方伯格(Todd E. Feinberg)所著Altered Egos: How the Brain Creates the Self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中譯本:《我從變中來-大腦如何營造自我?》)


腦科學之「變動之我」與佛教之「無我」觀 釋惠敏法師(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隨著腦神經科學的進步,對於什麼是自我?它位於大腦何處?大腦如何製造一個統一的自我?大腦與心智的關係為何?等問題有了新的觀點,在坊間也有以此為主 題的科學普及書籍,例如:方伯格(Todd E. Feinberg)所著Altered Egos: How the Brain Creates the Self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中譯本:《我從變中來-大腦如何營造自我?》)。這些科學的成果與佛教之「我」與「無我」的教義,是否有可以產生互相對話與交流之處?或者是否有助於體會 無我、無我所之觀察?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感覺到似乎有統一性、常恆不變性的「我」,即所謂「意識經驗及生存重心的主體」。但是方伯格醫生觀察到一些因腦受損而改變了「自我界限(margins)」的病人,也即是改變了自我與本身、自我與他人及自我與世界的關係。

 有位中風的病人的額頂葉因血管梗塞而受損,造成「身體失識症」(Asomatognosia;缺乏對自己身體的識別),她不知道自己的左臂是屬於她的, 而認為它是屬於以前因中風過世的先生所有。有病人則一直不停地想要將他的左臂趕下床,有的向護士抱怨有人和他一起躺在病床上。例如:一位四十八歲的婦人被 問到她的左邊身體時,她回答:「那是一個老人,一直都躺在床上」;某軍醫院的一位軍校學生則一直抱怨:「在他自己身體與牆壁之間,已經沒有空間給『那個 人』了」;也有病人在提起自己癱瘓的左臂時抱怨說道:「別人是沒有權利到她的床上」。因腦受損而拒絕、誤認或否認他們一輩子所熟悉身體的一部分的症狀,顯 示出自我邊界的彈性令人驚訝。

 此外,方伯格醫生發現:自我並不是像皮膚那樣將我們與世界清清楚楚地劃分出來,它像變形蟲,具有可以改變形狀、界限、應需求而變形或再生某個部件的能 力。例如:因頭部受傷、中風而產生「誤認症」病人,有些會認為有人冒名頂替他們的父母或夫妻。有些則將陌生人認為是某位他所認識的人,甚至認為醫院裡滿是 他的家人、朋友和同事。也有病人不是誤認實際的身體,而是誤認鏡中的影像不是自己,而是長相類似的陌生人,甚至對鏡子潑水、扔東西、大聲斥責,試圖將他們 的替身趕出房子。此外,患有「他人之手症」的病人在無法控制的情況下,會用其中一隻手掐住自己的喉嚨。

 從諸多「自我紛亂」病人的大腦中,我們可以發現:大腦的許多不同區塊都對自我的建構及維護扮演不同的角色,但是現代神經學已證明腦中並沒有一處是掌管自 我的區塊。方伯格醫生則假設大腦是以製造意義(meaning)與目的(purpose)的包含性階層(nested hierarchy)來建構自我的統一。並且,他也認為:自我邊界的轉變並不只限於腦部損傷的人。我們每一個人幾乎每天都經歷「自我界限」的改變,每當我 們認同別人、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對別人的痛苦感同身受,或?隨喜別人的好運時,我們與他人心智便有部分合併,分享到他們主觀的經驗。當我們進入彼此認同 的心智狀態時,便進入心智的新包含性關係了。

 佛法則認為:造成「我」(self)的觀念,是一種模模糊糊的「我存在(I AM)」的感覺。這「我」的觀念,並沒有可以與之相應的實體,若能如此觀察,則可體悟涅槃。但這不是容易的事。在《雜阿含經103》中,敘述差摩 (Khema)比丘身得重病,諸比丘派遣某位瞻病比丘前往探病。差摩承認:雖然他能正觀五蘊身心中,了知「無我」與「無我所」,但還不能離我欲、我使、我 慢,不是一位斷盡煩惱的阿羅漢。因為對於五蘊身心,仍有一種「我存在(I AM)」的感覺,但是並不能清楚的見到「這就是『我存在』(This is I AM)」。就像是一朵花的香氣,分不清是花瓣香、顏色香或花粉香,而是「整體」花的香。所以,已證初階聖果的人,仍然保有「我存在」的感覺。但是後來繼續 精進修行時,這種「我存在」的感覺就完全消失了。就像一件新洗的衣服上的洗衣粉的藥味,在衣櫃裡放了一段時間之後,才會消失。同樣的,修行者增進思惟,觀 察生滅,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想、行、識,此識集、此識滅。於五受陰如是觀生滅已,我慢、我欲、我使,一切悉除,是名真實正觀。

(本文刊於《人生》雜誌251期,2004年7月)

此文收錄在釋惠敏法師的「心與大腦的相對論」中
  


釋惠敏法師在下面的影片中 說身心健康之道:「笑、刷、動、吃、睡」真是「英雄所見略同」,
哈哈哈!
http://youtu.be/xceCl37ImC8

文章:身心健康「五戒」四句偈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rene Brown是美國 Houston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專門研究人類的「連結」 Connection--我們同情、歸屬、愛的能力。


在TEDxHouston上,尖酸又好笑的演講中,Brown分享她研究的深刻洞悉,讓她更了解自己,並明白人性。一個與各位分享的演講。



脆弱的力量 Brene Brown: 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
中文字幕版

最後演講的結論
1.Let ourselves be seen.
2.Love with our whole hearts.
3.Practice gratitude lean into joy.
4.I am enough.




So, I'll start with this: a couple years ago, an event planner called me because I was going to do a speaking event. And she called, and she said, "I'm really struggling with how to write about you on the little flier." And I thought, "Well, what's the struggle?" And she said, "Well, I saw you speak,and I'm going to call you a researcher, I think, but I'm afraid if I call you a researcher no one will come, because they'll think you're boring and irrelevant." (Laughter) Okay. And she said, "But the thing I liked about your talk is you're a storyteller.So I think what I'll do is just call you a storyteller."And of course the academic, insecure part of mewas like, "You're going to call me a what?" And she said, "I'm going to call you a storyteller." And I was like, "Why not magic pixie?" (Laughter) I was like, "Let me think about this for a second." I tried to call deep on my courage. And I thought, I am a storyteller . I'm a qualitative researcher. I collect stories; that's what I do. And maybe stories are just data with a soul. And maybe I'm just a storyteller.And so I said, "You know what? Why don't you just say I'm a researcher-storyteller." And she went, "Haha. There's no such thing." (Laughter) So I'm a researcher-storyteller, and I'm going to talk to you today -- we 're talking about expanding perception --and so I want to talk to you and tell some storiesabout a piece of my research that fundamentally expanded my perception and really actually changed the way that I live and love and work and parent.

那我就這麼開始吧: 幾年前,一個活動策劃人打電話給我, 因為我當時要做一個演講。她在電話裡說: “我真很苦惱該如何在宣傳單上介紹你。” 我心想,怎麼會苦惱呢?她繼續道:“你看,我聽過你的演講, 我覺得我可以稱你為研究者, 可我擔心的是,如果我這麼稱呼你,沒人會來聽, 因為大家普遍認為研究員很無趣而且脫離現實。” (笑聲) 好。然後她說:“但是我喜歡你的演講, 就跟講故事一樣很吸引人。 我想來想去,還是覺得稱你為講故事的人比較妥當。” 而那個做學術的,感到不安的我脫口而出道:“你要叫我什麼?” 她說:“我要稱你為講故事的人。" 我心想:”為什麼不干脆叫魔法小精靈?“(笑聲) 我說:”讓我考慮一下。“ 我試著鼓起勇氣。我對自己說,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我是一個從事定性研究的科研人員。我收集故事;這就是我的工作。或許故事就是有靈魂的數據。或許我就是一個講故事的人。於是我說:”聽著, 要不你就稱我為做研究兼講故事的人。“ 她說:”哈哈,沒這麼個說法呀。“ (笑聲) 所以我是個做研究兼講故事的人,我今天想跟大家談論的-- 我們要談論的話題是關於拓展認知-- 我想給你們講幾個故事是關於我的一份研究的, 這份研究從本質上拓寬了我個人的認知, 也確確實實改變了我生活、愛、 工作還有教育孩子的方式。


And this is where my story starts. When I was a young researcher, doctoral student, my first year I had a research professor ​​who said to us, "Here's the thing, if you cannot measure it, it does not exist." And I thought he was just sweet-talking me.I was like, "Really?" and he was like, "Absolutely."And so you have to understand that I have a bachelor's in social work, a master's in social work, and I was getting my Ph.D. in social work, so my entire academic career was surrounded by people who kind of believed the life's messy, love it. And I'm more of the, life's messy, clean it up, organize it and put it into a bento box. (Laughter)And so to think that I had found my way, to found a career that takes me -- really, one of the big sayings in social work is lean into the discomfort of the work. And I' m like, knock discomfort upside the head and move it over and get all A's. That was my mantra. So I was very excited about this. And so I thought, you know what, this is the career for me,because I am interested in some messy topics.But I want to be able to make them not messy. I want to understand them. I want to hack into these things I know are important and lay the code out for everyone to see.
我的故事從這裡開始。當我還是個年輕的博士研究生的時候, 第一年,有位研究教授對我們說: ”事實是這樣的, 如果有一個東西你無法測量,那麼它就不存在。“ 我心想他只是在哄哄我們這些小孩子吧。我說:“真的麼?” 他說:“當然。” 你得知道我有一個社會工作的學士文憑,一個社會工作的碩士文憑,我在讀的是一個社會工作的博士文憑, 所以我整個學術生涯都被人所包圍, 他們大抵相信生活是一團亂麻,接受它。而我的觀點則傾向於,生活是一團亂麻, 解開它,把它整理好, 再歸類放入便當盒裡。(笑聲) 我覺得我領悟到了關鍵, 有能力去創一番事業,讓自己-- 真的,社會工作的一個重要理念是置身於工作的不適中。我就是要把這不適翻個底朝天每科都拿到A。這就是我當時的信條。我當時真的是躍躍欲試。我想這就是我要的職業生涯, 因為我對亂成一團,難以處理的課題感興趣。我想要把它們弄清楚。我想要理解它們。我想侵入那些我知道是重要的東西把它們摸透,然後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呈獻給每一個人。


So where I started was with connection. Because, by the time you're a social worker for 10 years,what you realize is that connection is why we're here. It's what gives purpose and meaning to our lives. This is what it's all about. It doesn't matter whether you talk to people who work in social justice and mental health and abuse and neglect,what we know is that connection, the ability to feel connected, is -- neurobiologically that's how we're wired - - it's why we're here. So I thought, you know what, I'm going to start with connection. Well you know that situation where you get an evaluation from your boss, and she tells you 37 things you do really awesome, and one thing -- an opportunity for growth? (Laughter) And all you can think about is that opportunity for growth, right. Well apparently this is the way my work went as well, because, when you ask people about love, they tell you about heartbreak. When you ask people about belonging, they'll tell you their most excruciating experiences of being excluded. And when you ask people about connection, the stories they told me were about disconnection.

所以我的起點是“關係”。因為當你從事了10年的社會工作, 你必然會發現關係是我們活著的原因。它賦予了我們生命的意義。就是這麼簡單。無論你跟誰交流工作在社會執法領域的也好,負責精神健康、虐待和疏於看管領域的也好我們所知道的是,關係是種感應的能力-- 生物神經上,我們是這麼被設定的--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這兒。所以我就從關係開始。下面這個場景我們再熟悉不過了, 你的上司給你作工作評估, 她告訴了你37點你做得相當棒的地方, 還有一點--成長的空間?(笑聲) 然後你滿腦子都想著那一點成長的空間,不是麼。這也是我研究的一個方面, 因為當你跟人們談論愛情, 他們告訴你的是一件讓他們心碎的事。當你跟人們談論歸屬感, 他們告訴你的是最讓他們痛心的被排斥的經歷。當你跟人們談論關係, 他們跟我講的是如何被斷絕關係的故事。


So very quickly -- really about six weeks into this research -- I ran into this unnamed thing that absolutely unraveled connection in a way that I didn't understand or had never seen. And so I pulled back out of the research and thought, I need to figure out what this is. And it turned out to be shame. And shame is really easily understood as the fear of disconnection. Is there something about me that, if other people know it or see it, that I won't be worthy of connection. The things I can tell you about it: it's universal; we all have it. The only people who don't experience shame have no capacity for human empathy or connection. No one wants to talk about it, and the less you talk about it the more you have it. What underpinned this shame, this "I'm not good enough," -- which we all know that feeling: "I'm not blank enough. I'm not thin enough, rich enough, beautiful enough, smart enough, promoted enough." The thing that underpinned this was excruciating vulnerability,this idea of​​, in order for connection to happen, we have to allow ourselves to be seen, really seen.

所以很快的--在大約開始研究這個課題6週以後-- 我遇到了這個前所未聞的東西它揭示了關係以一種我不理解也從沒見過的方式。所以我暫停了原先的研究計劃, 對自己說,我得弄清楚這到底是什麼。它最終被鑑定為恥辱感。恥辱感很容易理解, 即害怕被斷絕關係。有沒有一些關於我的事如果別人知道了或看到了, 會認為我不值得交往。我要告訴你們的是: 這種現像很普遍;我們都會有(這種想法)。沒有體驗過恥辱的人不具有人類的同情或關係。沒人想談論自己的糗事, 你談論的越少,你越感到可恥。滋生恥辱感的是一種“我不夠好."的心態--我們都知道這是個什麼滋味: ”我不夠什麼。我不夠苗條, 不夠有錢,不夠漂亮,不夠聰明, 職位不夠高。“ 而支撐這種心態的是一種刻骨銘心的脆弱, 關鍵在於要想產生關係, 我們必須讓自己被看見, 真真切切地被看見。


And you know how I feel about vulnerability. I hate vulnerability. And so I thought, this is my chance to beat it back with my measuring stick. I'm going in, I'm going to figure this stuff out, I'm going to spend a year, I'm going to totally deconstruct shame, I'm going to understand how vulnerability works, and I'm going to outsmart it. So I was ready, and I was really excited. As you know, it's not going to turn out well. (Laughter) You know this. So I could tell you a lot about shame, but I'd have to borrow everyone else's time. But here's what I can tell you that it boils down to -- and this may b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that I've ever learned in the decade of doing this research. My one year turned into six years, thousands of stories, hundreds of long interviews, focus groups. At one point people were sending me journal pages and sending me their stories -- thousands of pieces of data in six years. And I kind of got a handle on it.
你知道我怎麼看待脆弱。我恨它。所以我思考著,這次是輪到我用我的標尺擊潰它的時候了。我要闖進去,把它弄清楚, 我要花一年的時間,徹底瓦解恥辱, 我要搞清楚脆弱是怎麼運作的, 然後我要智取勝過它。所以我準備好了,非常興奮。跟你預計的一樣,事與願違。(笑聲) 你知道這個(結果)。我能告訴你關於恥辱的很多東西, 但那樣我就得佔用別人的時間了。但我在這兒可以告訴你,歸根到底-- 這也許是我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在從事研究的數十年中。我預計的一年變成了六年, 成千上萬的故事, 成百上千個採訪,焦點集中。有時人們發給我期刊報導, 發給我他們的故事-- 不計其數的數據,就在這六年中。我大概掌握了它。


I kind of understood, this is what shame is, this is how it works. I wrote a book, I published a theory,but something was not okay -- and what it was is that, if I roughly took the people I interviewed and divided them into people who really have a sense of worthiness -- that's what this comes down to, a sense of worthiness -- they have a strong sense of love and belonging -- and folks who struggle for it,and folks who are always wondering if their good enough. There was only one variable that separated the people who have a strong sense of love and belonging and the people who really struggle for it. And that was, the people who have a strong sense of love and belonging believe they' re worthy of love and belonging. That's it. They believe they're worthy. And to me, the hard part of the one thing that keeps us out of connection is our fear that we're not worthy of connection, was something that, personally and professionally, I felt like I needed to understand better. So what I did is I took all of the interviews where I saw worthiness, where I saw people living that way, and just looked at those.
我大概理解了這就是恥辱, 這就是它的運作方式。我寫了本書, 我出版了一個理論, 但總覺得哪裡不對勁-- 它其實是, 如果我粗略地把我採訪過的人分成具有自我價值感的人-- 說到底就是自我價值感--他們勇於去愛並且擁有強烈的歸屬感-- 另一部分則是為之苦苦掙扎的人, 總是懷疑自己是否足夠好的人。區分那些敢於去愛並擁有強烈歸屬感的人和那些為之而苦苦掙扎的人的變量只有一個。那就是,那些敢於去愛並擁有強烈歸屬感的人相信他們值得被愛,值得享有歸屬感。就這麼簡單。他們相信自己的價值。而對於我, 那個阻礙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最困難的部分是我們對於自己不值得享有這種關係的恐懼, 無論從個人,還是職業上我都覺得我有必要去更深入地了解它。所以接下來我找出所有的採訪記錄找出那些體現自我價值的,那些持有這種觀念的記錄, 集中研究它們。


What do these people have in common? I have a slight office supply addiction, but that's another talk. So I h​​ad a manila folder, and I had a Sharpie,and I was like, what am I going to call this research? And the first words that came to my mind were whole-hearted. These are whole-hearted people, living from this deep sense of worthiness. So I wrote at the top of the manila folder, and I started looking at the data. In fact, I did it first in a four-day very intensive data analysis,where I went back, pulled these interviews, pulled the stories, pulled the incidents. What's the theme? What's the pattern? My husband left town with the kids because I always go into this Jackson Pollock crazy thing, where I'm just like writing and in my researcher mode. And so here's what I found. What they had in common was a sense of courage. And I want to separate courage and bravery for you for a minute . Courage, the original definition of courage when it first came into the English language -- it's from the Latin word cor, meaning heart -- and the original definition was to tell the story of who you are with your whole heart.And so these folks had, very simply, the courage to be imperfect. They had the compassion to be kind to themselves first and then to others, because, as it turns out, we can't practice compassion with other people if we can't treat ourselves kindly. And the last was they had connection, and -- this was the hard part -- as a result of authenticity, they were willing to let go of who they thought they should bein order to be who they were, which you have to absolutely do that for connection.
這群人有什麼共同之處?我對辦公用品有點痴迷,但這是另一個話題了。我有一個牛皮紙文件夾,還有一個三福極好筆, 我心想,我該怎麼給這項研究命名呢?第一個蹦入我腦子的是全心全意這個詞。這是一群全心全意,靠著一種強烈的自我價值感在生活的人們。所以我在牛皮紙夾的上端這樣寫道, 而後我開始查看數據。事實上,我開始是用四天時間集中分析數據, 我從頭找出那些採訪,找出其中的故事和事件。主題是什麼?有什麼規律?我丈夫帶著孩子離開了小鎮, 因為我老是陷入像傑克遜.波洛克(美國近代抽象派畫家)似的瘋狂狀態, 我一直在寫, 完全沉浸在研究的狀態中。下面是我的發現。這些人的共同之處在於 勇氣。我想在這裡先花一分鐘跟大家區分一下勇氣和膽量。勇氣,最初的定義, 當它剛出現在英文裡的時候-- 是從拉丁文cor,意為心,演變過來的-- 最初的定義是真心地敘述一個故事,告訴大家你是誰的。所以這些人就具有勇氣承認自己不完美。他們具有同情心, 先是對自己的,再是對他人的, 因為,事實是,我們如果不能善待自己, 我們也無法善待他人。最後一點,他們都能和他人建立關係, -- 這是很難做到的-- 前提是他們必須坦誠, 他們願意放開自己設定的那個理想的自我以換取真正的自我, 這是贏得關係的必要條件。


The other thing that they had in common was this.They fully embraced vulnerability. They believedthat what made them vulnerable made them beautiful. They didn't talk about vulnerability being comfortable, nor did they talk about it being excruciating -- as I had heard it earlier in the shame interviewing. They just talked about it being necessary. They talked about the willingness to say "I love you" first, the willingness to do something where there are no guarantees, the willingness to breathe through waiting for the doctor to call after your mammogram. They're willing to invest in a relationship that may or may not work out. They thought this was fundamental.
他們還有另外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 他們全然接受脆弱。他們相信讓他們變得脆弱的東西也讓他們變得美麗。他們不認為脆弱是尋求舒適, 也不認為脆弱是鑽心的疼痛-- 正如我之前在關於恥辱的採訪中聽到的。他們只是簡單地認為脆弱是必須的。他們會談到願意說出"我愛你", 願意做些沒有的事情,願意等待醫生的電話, 在做完乳房X光檢查之後。他們願意為情感投資, 無論有沒有結果。他們覺得這些都是最根本的。


I personally thought it was betrayal. I could not believe I had pledged allegiance to research -- the definition of research is to control and predict, to study phenomena, for the explicit reason to control and predict. And now my mission to control and predict had turned up the answer that the way to live is with vulnerability and to stop controlling and predicting. This led to a little breakdown --(Laughter) -- which actually looked more like this.(Laughter) And it did. I called it a breakdown, my therapist calls it a spiritual awakening. A spiritual awakening sounds better than breakdown, but I assure you it was a breakdown. And I had to put my data away and go find a therapist. Let me tell you something: you know who you are when you call your friends and say, "I think I need to see somebody. Do you have any recommendations?"Because about five of my friends were like, "Wooo. I wouldn't want to be your therapist." (Laughter) I was like, "What does that mean?" And they're like, "I'm just saying, you know. Don't bring your measuring stick." I was like, "Okay."
我當時認為那是背叛。我無法相信我盡然對科研宣誓效忠-- 研究的定義是控制(變量)然後預測,去研究現象, 為了一個明確的目標, 去控制並預測。而我現在的使命即控制並預測卻給出了這樣一個結果:要想與脆弱共存就得停止控制,停止預測於是我崩潰了-- (笑聲) -- 其實更像是這樣。(笑聲)它確實是。我稱它為崩潰,我的心理醫生稱它為靈魂的覺醒。靈魂的覺醒當然比精神崩潰要好聽很多, 但我跟你說那的確是精神崩潰。然後我不得不暫且把數據放一邊,去求助心理醫生。讓我告訴你:你知道你是誰當你打電話跟你朋友說:“我覺得我需要跟人談談。 你有什麼好的建議嗎?“ 因為我大約有五個朋友這麼回答: ”喔。我可不想當你的心理醫生。“ (笑聲) 我說:”這是什麼意思?“ 他們說:”我只是想說, 別帶上你的標尺來見我。“ 我說:”行。“


So I found a therapist. My first meeting with her, Diana -- I brought in my list of the way the whole-hearted live, and I sat down. And she said, "How are you?" And I said, "I 'm great. I'm okay." She said, "What's going on?" And this is a therapist who sees therapists, because we have to go to those,because their BS meters are good. (Laughter)And so I said , "Here's the thing, I'm struggling."And she said, "What's the struggle?" And I said, "Well, I have a vulnerability issue. And I know that vulnerability is the core of shame and fear and our struggle for worthiness, but it appears that it's also the birthplace of joy, of creativity, of belonging, of love. And I think I have a problem, and I need some help." And I said, "But here's the thing, no family stuff, no childhood shit." (Laughter) "I just need some strategies." (Laughter) (Applause) Thank you. So she goes like this. (Laughter) And then I said, "It's bad, right?" And she said, "It's neither good, nor bad." (Laughter) "It just is what it is." And I said, "Oh my God, this is going to suck." (Laughter)
就這樣我找到了一個心理醫生。我跟她,戴安娜,的第一次見面-- 我帶去了一份表單上面都是那些全身心投入生活的人的生活方式,然後我坐下了。她說:”你好嗎?“ 我說:”我很好。還不賴。“ 她說:”發生了什麼事?“ 這是一個治療心理醫生的心理醫生, 我們不得不去看這些心理醫生,因為他們的廢話測量儀很準(知道你什麼時候在說真心話)。(笑聲) 所以我說: “事情是這樣的。我很糾結。”她說:“你糾結什麼?” 我說:”嗯,我跟脆弱過不去。 而且我知道脆弱是恥辱和恐懼的根源是我們為自我價值而掙扎的根源, 但它同時又是歡樂,創造性, 歸屬感,愛的源泉。 所以我覺得我有問題, 我需要幫助。“ 我補充道:”但是, 這跟家庭無關, 跟童年無關。“ (笑聲) “我只需要一些策略。” (笑聲) (掌聲) 謝謝。戴安娜的反應是這樣的。(笑聲) 我接著說:“這很糟糕,對麼?” 她說:“這不算好,也不算壞。” (笑聲) “它本身就是這樣。” 我說:“哦,我的天,要悲劇了。” (笑聲)


And it did, and it didn't. And it took about a year. And you know how there are people that, when they realize that vulnerability and tenderness are important, that they surrender and walk into it. A: that's not me, and B: I don't even hang out with people like that. (Laughter) For me, it was a yearlong street fight. It was a slugfest. Vulnerability pushed, I pushed back. I lost the fight, but probably won my life back.
(悲劇)果然發生了,但又沒有發生。大概有一年的時間。你知道的,有些人當他們發現脆弱和溫柔很重要的時候, 他們放下所有戒備,欣然接受。(我要聲明)一,這不是我, 二,我朋友裡面也沒有這樣的人。(笑聲) 對我來說,那是長達一年的鬥爭。是場激烈的混戰。脆弱打我一拳,我又還擊它一拳。最後我輸了, 但我或許贏回了我的生活。


And so then I went back into the research and spent the next couple of years really trying to understand what they, the whole-hearted, what choices they were making, and what are we doingwith vulnerability. Why do we struggle with it so much? Am I alone in struggling with vulnerability?No. So this is what I learned. We numb vulnerability -- when we're waiting for the call. It was funny, I sent something out on Twitter and on Facebook that says, "How would you define vulnerability? What makes you feel vulnerable?"And within an hour and a half, I had a 150 responses. Because I wanted to know what's out there. Having to ask my husband for help, because I'm sick, and we 're newly married; initiating sex with my husband; initiating sex with my wife; being turned down; asking someone out; waiting for the doctor to call back; getting laid-off; laying-off people -- this is the world we live in. We live in a vulnerable world. And one of the ways we deal with it is we numb vulnerability.
然後我再度投入到了我的研究中, 又花了幾年時間真正試圖去理解那些全身心投入生活的人, 他們做了怎樣的決定, 他們是如何應對脆弱的。為什麼我們為之痛苦掙扎?我是獨自在跟脆弱鬥爭嗎?不是。這是我學到的: 我們麻痺脆弱-- (例如)當我們等待(醫生)電話的時候。好笑的是,我在Twitter微博和Facebook上發布了一條狀態, “你怎樣定義脆弱? 什麼會讓你感到脆弱?“ 在1個半小時內,我收到了150條回复。因為我想知道 大家都是怎麼想的。(回復中有)不得不請求丈夫幫忙, 因為我病了,而且我們剛結婚; 跟丈夫提出要做愛;跟妻子提出要做愛; 被拒絕;約某人出來; 等待醫生的答复; 被裁員;裁掉別人-- 這就是我們生活的世界。我們活在一個脆弱的世界裡。我們應對的方法之一 是麻痺脆弱。


And I think there's evidence -- and it's not the only reason this evidence exists, but I think it's a huge cause -- we are the most in-debt, obese, addicted and medicated adult cohort in US history. The problem is -- and I learned this from the research -- that you cannot selectively numb emotion. You can't say, here's the bad stuff. Here's vulnerability, here's grief, here's shame, here's fear, here's disappointment, I don't want to feel these . I'm going to have a couple of beers and a banana nut muffin. (Laughter) I don't want to feel these. And I know that's knowing laughter. I hack into your lives for a living. God. (Laughter) You can't numb those hard feelings without numbing the affects, our emotions. You cannot selectively numb. So when we numb those, we numb joy, we numb gratitude,we numb happiness. And then we are miserable,and we are looking for purpose and meaning, and then we feel vulnerable, so then we have a couple of beers and a banana nut muffin. And it becomes this dangerous cycle.
我覺得這不是沒有依據-- 這也不是依據存在的唯一理由, 我認為我們當代問題的一大部分都可以歸咎於它-- 在美國歷史上,我們是欠債最多, 肥胖, 毒癮、用藥最為嚴重的一代。問題是-- 我從研究中認識到-- 你無法選擇性地麻痺感情。你不能說,這些是不好的。這是脆弱,這是悲哀,這是恥辱, 這是恐懼,這是失望, 我不想要這些情感。我要去喝幾瓶啤酒,吃個香蕉堅果鬆餅。(笑聲) 我不想要這些情感。我知道台下傳來的是會意的笑聲。別忘了,我是靠“入侵”你們的生活過日子的。天哪。(笑聲) 你無法只麻痺那些痛苦的情感而不麻痺所有的感官,所有的情感。你無法有選擇性地去麻痺。當我們麻痺那些(消極的情感), 我們也麻痺了歡樂, 麻痺了感恩, 麻痺了幸福。然後我們會變得痛不欲生, 我們繼而尋找生命的意義, 然後我們感到脆弱, 然後我們喝幾瓶啤酒,吃個香蕉堅果鬆餅。危險的循環就這樣這形成了。


One of the things that I think we need to think aboutis why and how we numb. And it doesn't just have to be addiction. The other thing we do is we make everything that's uncertain certain. Religion has gone from a belief in faith and mystery to certainty.I'm right, you're wrong. Shut up. That's it. Just certain. The more afraid we are, the more vulnerable we are, the more afraid we are. This is what politics looks like today. There's no discourse anymore. There's no conversation. There's just blame. You know how blame is described in the research? A way to discharge pain and discomfort.We perfect. If there's anyone who wants their life to look like this it would be me, but it doesn't work.Because what we do is we take fat from our buttsand put it in our cheeks. (Laughter) Which just, I hope in a hundred years, people will look back and go, "Wow." (Laughter)
我們需要思考的一件事是我們是為什麼,怎麼樣麻痺自己的。這不一定是指吸毒。我們麻痺自己的另一個方式是把不確定的事變得確定。宗教已經從一種信仰、一種對不可知的相信變成了確定。我是對的,你是錯的。閉嘴。就是這樣。只要是確定的就是好的。我們越是害怕,我們就越脆弱, 然後我們變得愈加害怕。這件就是當今政治的現狀。探討已經不復存在。對話已經蕩然無存。有的僅僅是指責。你知道研究領域是如何描述指責的嗎?一種發洩痛苦與不快的方式。我們追求完美。如果有人想這樣塑造他的生活,那個人就是我, 但這行不通。因為我們做的只是把屁股上的贅肉挪到我們的臉上。(笑聲) 這真是,我希望一百年以後, 當人們回過頭來會不禁感嘆:”哇!“ (笑聲)


And we perfect, most dangerously, our children.Let me tell you what we think about children.They're hardwired for struggle when they get here.And when you hold those perfect little babies in your hand, our job is not so say, "Look at her, she's perfect. My job is just to keep her perfect -- make sure she makes the tennis team by fifth grade and Yale by seventh grade." That's not our job. Our job is to look and say, "You know what? You're imperfect, and you're wired for struggle, but you are worthy of love and belonging." That's our job. Show me a generation of kids raised like that, and we'll end the problems I think that we see today. ​​We pretend that what we do doesn't have an effect on people. We do that in our personal lives. We do that corporate -- whether it's a bailout, an oil spill, a recall -- we pretend like what we're doing doesn't have a huge impact on other people. I would say to companies, this is not our first rodeo people. We just need you to be authentic and real and say, "We're sorry. We'll fix it."
我們想要,這是最危險的, 我們的孩子變得完美。讓我告訴你我們是如何看待孩子的。從他們出生的那刻起,他們就注定要掙扎。當你把這些完美的寶寶抱在懷裡的時候, 我們的任務不是說:”看看她,她完美的無可挑剔。“ 而是確保她保持完美-- 保證她五年級的時候可以進網球隊,七年級的時候穩進耶魯。那不是我們的任務。我們的任務是注視著她,對她說, “你知道嗎?你並不完美,你注定要奮鬥,但你值得被愛,值得享有歸屬感。” 這才是我們的職責。給我看用這種方式培養出來的一代孩子, 我保證我們今天有的問題會得到解決。我們假裝我們的行為 不會影響他人。不僅在我們個人生活中我們這麼做, 在工作中也一樣-- 無論是緊急救助,石油洩漏, 還是產品召回-- 我們假裝我們做的事對他人不會造成什麼大影響。我想對這些公司說:嘿,這不是我們第一次牛仔競技。我們只要你坦誠地,真心地說一句:"對不起, 我們會處理這個問題。“


But there's another way, and I leave you with this.This is what I have found: to let ourselves be seen,deeply seen, vulnerably seen; to love with our whole hearts, even though there's no guarantee --and that's really hard, and I can tell you as a parent, that's excruciatingly difficult -- to practice gratitude and joy in those moments of terror, when we're wondering, "Can I love you this much? Can I believe in this this passionately? Can I be this fierce about this?" just to be able to stop and, instead of catastrophizing what might happen, to say, "I'm just so grateful, because to feel this vulnerable means I'm alive." And the last, which I think is probably the most important, is to believe that we're enough. Because when we work from a place I believe that says, "I'm enough," then we stop screaming and start listening, we're kinder and gentler to the people around us, and we're kinder and gentler to ourselves. That's all I have. Thank you. (Applause)
但還有一種方法,我把它留給你們。這是我的心得: 卸下我們的面具,讓我們被看見, 深入地被看見, 即便是脆弱的一面; 全心全意地去愛, 儘管沒有任何擔保-- 這是最困難的, 我也可以告訴你,作為一名家長,這個非常非常困難-- 帶著一顆感恩的心,保持快樂哪怕是在最恐懼的時候哪怕我們懷疑:”我能不能愛得這麼深? 我能不能如此熱情地相信這份感情? 我能不能如此矢志不渝?“ 在消極的時候能打住,而不是一味地幻想事情會如何變得更糟,對自己說:”我已經很感恩了, 因為能感受到這種脆弱,這意味著我還活著。“ 最後,還有最重要的一點, 那就是相信我們已經做得夠好了。因為我相信當我們在一個讓人覺得“我已經足夠了”的環境中打拼的時候我們會停止抱怨,開始傾聽, 我們會對周圍的人會更友善,更溫和, 對自己也會更友善,更溫和。 這就是我演講的全部內容。謝謝大家。 (掌聲)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抗衰老秘訣5把鑰匙打開長壽門
如果你想活到100歲,也許可以從諾貝爾獎得主身上找答案。英國一項研究結果顯示,諾貝爾獎得主普遍長壽,平均壽命高達77.2歲,比僅獲得提名的科學家,平均壽命高1.4歲。

日前,據美國《讀者文摘》報導,2009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伊莉莎白·布萊克本、卡蘿爾·格雷德和傑克·紹斯塔克,總結出幾把延緩人類衰老的鑰匙,幫你開啟長壽大門。



長壽第一把金鑰匙:樂觀,生活有目標

人要想健康活到100歲,心理平衡的作用,占50%以上,合理膳食占25%,其他占25%。

衛生部首席健康教育專家,洪昭光告訴《生命時報》記者,其中心理平衡的作用超過了一切保健措施和保健品的總和,誰能保持心態平衡,就等於掌握了身體健康的金鑰匙。

洪昭光表示,一項在世界三大長壽地區,進行的調查,以及上海、北京市長壽老人的調查,都得出同樣的啟示:要健身,先健心。有了心理健康,才能生理健康。

各國長壽地區的人種、氣候、食物、生活習俗,各不相同,有的甚至相反,如有的老人嗜煙酒,有的老人喜吃肥肉,但有一點卻中外都相同,那就是長壽者都心胸寬闊,樂觀開朗,心地善良、隨和。老人如果心胸狹窄,鼠肚雞腸,這樣的人活不到100歲。

幾位諾貝爾獎得主也強調,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一是要樂觀。美國婦女健康研究(WHI)調查了10萬名婦女,樂觀者在該研究的前8年死亡的危險,比悲觀者小14%。研究者希拉蕊·廷德爾博士指出:樂觀是重要的保護傘,這種人有強大的社會網路,並能很好地處理壓力。

二是有目標。美國拉什大學醫學中心,一項涉及1200多位老人的新研究發現,無論是遠大目標,還是旅遊或讀書等近期目標,只要生活擁有目標,生存優勢就更大。研究中,生活有明確目標及計畫的老人,死亡率比其他老人,降低一半。



第2把鑰匙:堅持步行,三五七

世界頂尖心臟病專家、紐約哥倫比亞醫學院OZ博士表示,保持年輕的最好方法是散步。如果5分鐘走不了1/4 英里(約400米),那麼在3年內死亡的幾率會驟增。

可能的話,儘量與配偶一道散步,有助增加說話機會;一起打網球,還能建立親密關係。但這並非鍛煉的全部好處。更重要的是:生命在於運動,夫妻多活動,雙方更能延年益壽。

1992年,世界衛生組織就指出,步行是世界上最好的運動。不僅可以減少糖尿病的發病率,還能降低高血脂,使動脈硬化變軟,讓人腦子更清楚,防止老年癡呆。
那麼,怎麼步行最好呢?洪昭光表示,掌握好3個字即可:三、五、七。

“三”指最好每天步行約3公里,時間在30分鐘以上;“五”指每週運動5次左右,只有有規律的健身運動,才能有效;“七”指有氧運動強度,以“運動後心率+年齡=170 左右”為宜。這相當於一般人,中等強度的運動。

比如說50歲的人,運動後心率達到120次,50+120=170。如果身體素質好,有運動基礎,則可以多一些,達到190左右;身體差可以少一些,年齡加心率達到150左右即可。總之,步行運動要量力而行,否則會產生無氧代謝,導致不良影響或意外。


第3把鑰匙:多補維生素D,少吃豬肉

一項為期10年、涉及54.5萬美國人的研究發現,每天吃4盎司(約113克)左右牛肉或豬肉的人,早亡危險比更少吃肉的人高30%。雖然早期研究表明,大量吃紅肉會導致心臟病和結腸癌,但是這項研究首次以大規模的調查,揭示了多肉飲食對壽命的影響。

這是因為,紅肉裏含有較多的雌激素,會增加女性患乳腺癌的風險;而且紅肉消化後產生的食物殘渣較少,使腸蠕動減弱,進而使有害物質在腸道內停留時間更長,增加直腸癌的風險。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范志紅表示,目前,在幾大類食物中,紅肉的攝入是最容易過量的,而一旦過量,它對人體的危害又是巨大的。健康的年輕人、活動 量比較大的,可適當增加紅肉的攝入,但老年人、消化能力差的人則要相應減少,心臟病、高血壓等高危人群,更要減少紅肉攝入,可用魚肉、雞肉等白肉代替。

另有資料顯示,全球約有10億人缺乏維生素D。維生素D 水準過低,會導致骨質疏鬆症、糖尿病、高血壓和癌症。

一項新研究發現,“陽光維生素”攝取不足的成年人,早亡危險增加26%。美國愛因斯坦醫學院,副教授邁克爾·梅拉米德博士表示,除了喝強化牛奶和適當補充 維生素D 之外,還應該每週曬曬太陽,每次10~15分鐘,最佳時間為上午11點至下午3點,可以達到補充維生素D 的理想效果。


第4把鑰匙:夫妻多牽手

在街上,經常能見到一個現象,“海歸”夫婦或是外國夫婦,散步時會手牽手,而在國內呢,大多數夫妻散步時,都相距半米到一米,男的在前邊走,女的在後邊跟著。

洪昭光提倡,夫妻應該多牽手走路。因為人有一種“皮膚饑渴”,皮膚的接觸能產生明顯的心理和生理效應,通過生物電傳導,讓夫妻雙方體內都釋放內啡肽。內啡肽一多,免疫力就提高。

美國密歇根州密歇根大學,一項超過七年的研究發現,儘管都有壓力,但男人和女人如果能用大部分時間去關愛配偶,他們自身死亡的危險性就能減少36%。

科學家推測,關愛可以讓人釋放“結合”催產激素,去對抗能升高血壓和幹擾免疫系統規律的一種壓力激素“皮質醇”。密歇根大學的研究人員也發現,儘管有壓力,但是在7年時間內,將大部分時間用於照顧配偶的人,死亡風險降低36%。



第5把鑰匙:人緣好

大量調查資料發現,百歲老人都具有好人緣的共同特點。社交生活越少,大腦裏會有越多焦慮引起的化學物質,就越可能生病。一項針對276個18~55 歲的成人研究表明,有6個以上朋友的人比更少朋友的人,抗擊感冒的能力強4倍。

良好的人際關係,是應對緊張的緩衝器,有益於心臟健康。

幾位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均指出,長期精神緊張會削弱免疫系統,並加速細胞老化,最終讓人的壽命縮短4・8年。而人緣好的人,心情一般會很好,體內大量分泌有益的激素、酶類和乙醯膽鹼等,這些物質能把身體調節到最佳狀態,有利於健康長壽。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轉載)愈老愈相愛的6大心法
  • 文/李宜蓁


看著身旁熟睡中的另一半,你知道對方是那個最能精準踩中你地雷的冤家,卻也是無論發生任何事都會挺你、讓你安心的絕配。如何當「絕配」而不是「冤家」?專家與過來人提供6大心法。


 


小公寓,早上六點半,老夫老妻早就起床了。老先生看報,老太太問:「饅頭還是土司?」然後走回廚房烤土司。兩人默默無語吃完早餐,老先生到陽台澆花,老太太洗衣服。這樣辛苦的弄了大半天,才早上八點半……兩性專家精神科醫師鄧惠文描繪出一般老夫老妻生活的現況與困境。


 


雖 然大部分的中年夫妻都不願意走到這種結果,親密關係卻不知不覺往這個方向發展。兩人互動制式化,對話了無新意,或是一開口就抬槓。面對伴侶突如其來的小改 變,中年夫妻通常不知所措,不願理解,心靈距離無形中拉大。先生批評太太最近迷上看韓劇的習慣很無聊,太太反駁:「我最近很想談戀愛。」接著又說:「而且 不一定要跟你!」把先生嚇了一跳。


 


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


學系副教授謝文宜分析,隨著相處時間久了,伴侶的互相熟悉和習慣會為親密關係帶來正面而穩定的安全感,「但若是互動變得死氣沉沉,放棄彼此,連架都懶得吵,心想反正對方就是那個死樣子,不管說什麼做什麼都沒有用,小心你們的關係可能已經進入『死亡區』。」


 


上一輩的夫妻比較要求彼此履行工具性需求,努力賺錢養家、好好教育下一代,婚姻品質不一定好,但穩定性較高。現代夫妻則是比較注重伴侶能否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成為 soul mate(心靈伴侶)。謝文宜認為,現代夫妻追尋的真愛,應該是「願意陪你一起做功課、面對婚姻各種挑戰並努力克服的伴侶」。


 


六心法,啟動婚姻「絕配模式」


兩人一起在婚姻裡走了那麼久,你知道對方就是那個最能精準踩中你地雷的冤家,卻也是無論發生任何事都能讓你安心、知道對方會挺你的絕配。決定兩人關係未來要?動冤家模式還是絕配模式,專家與過來人夫妻檔有以下建議:


 


.發展共同興趣


作用:五個美好回憶,可以抵消一個壞的回憶。


 


News 98電台主持西洋老歌節目「Evergreen 好聽的歌」超過十三年的夫妻檔 Jackson Katy 結婚快滿三十年了。Jackson 是通訊產業高階經理人,事業忙碌,在世界到處跑;Katy 則負責照顧家裡和經營餐廳,柴米油鹽照顧小孩之外,原本兩人生活忙到沒有交集,生活點滴好像無法即時分享。但兩人都愛西洋老歌,隨性談起老歌「sad movie」的歌詞,就能勾起兩人高中時開派對、情竇初開的美好舊時光。因緣際會下,兩人聯手主持西洋音樂節目,沒想到意外把 兩條平行線拉在一起。老歌藏有兩人年輕時的美好記憶,如今在空中與聽眾分享老歌的樂趣,則是有意識的在替未來累積美好回憶,兩人意外的有重新戀愛的感覺。 「有些聽眾不曉得我們是夫妻,還擔心這兩個主持人默契超好,會不會有婚外情!」Katy 笑說。


 


.保有個人空間


作用:幫關係留下折衷與緩衝,滿足自己的興趣。


 


日 本知名作家曾野綾子在《熟年的才情》書中描述她和先生的相處領悟。她認為到了五十歲還試圖去改變對方或自己實在過於傲慢,因此個性喜好不同的兩人互相退 讓,採取一半做自己喜歡的事,一半互相妥協的生活。雖然兩人不常在一起活動,卻堅持一起吃飯,分享自己做了哪些有趣的事,對話變得很有趣。因為內心的願望 實現了一半,也對彼此退讓心懷感激,關係因而很融洽。雖然她很想一整個星期都待在鄉下,卻為了老公提早三天回到城市裡,然後再對著他抱怨:「都是你害我沒 辦法悠哉的待在鄉下。」這也是一種樂趣!


 


.珍惜承諾,實踐承諾


作用:知道無論發生什麼事,對方還是願意選擇你做為終身的伴侶。


 


在竹科一家不起眼的小麵店,你可以看見喜憨兒店員熱情專業的服務客人,可以吃到國內面板大廠友達光電副總經理吳大剛親手煮的浙江口味片兒麵,也能見證吳大剛與太太吳淑美真摯的承諾。


 


兩 人結婚三十年,自稱神經很大條的吳淑美不諳家事,煮飯、裁縫等精細工作都由先生負責,他出差到國外還會幫妻兒包好水餃再上飛機。吳淑美在新竹教育大學特教 系提倡融合教育二十幾年,推動特殊兒與一般學生一起受教的理念。吳大剛對太太的理想一路相挺,不但幫太太開設的喜憨兒福榮麵店研發食材;假日不打高爾夫 球,卻到店裡煮麵;即使自己工作忙,很晚下班,仍堅持半夜幫麵店滷牛肉。平常聽太太講融合教育的有趣故事,他用四格漫畫記錄故事。故事裡盡是善沒有惡, 「因為這些孩子的世界不會抱怨、沒有背叛,所以我們也不能背叛,」吳大剛說,儘管麵店經營不易,但太太這個主張很有理想,就要想辦法堅持下去。


 


.先讓自己變有趣


作用:為關係投出變化球。


 


年 齡漸長,若心境也跟著老,生活自然無趣。「如果你覺得跟對方在一起很無趣,先問自己,我一個人的時候有趣嗎?」鄧惠文提醒,要是沒有想辦法讓自己過得有 趣,跟另外一個人兜在一起沒有理由變得好玩,因為你等於在期待對方比你厲害,比你會創造樂趣。所以先自我要求,把十幾年都一樣的家具擺設改變一下,自己的 造型衣服換個樣,走條不一樣的路,試試不同的飯館。跟願意先丟出變化球的人在一起,肯定不會乏味。


 


.不具攻擊性的表達自己


作用:避免對方抗拒防衛,拒絕溝通。


 


中年先生們常抱怨,跟太太講話比踩地雷遊戲還刺激,乾脆閉嘴比較清靜。夫妻間缺少話題,通常是關係冷卻的起點。夫妻做溝通是希望讓自己的話正確的被接收到,但錯誤的起頭方式卻可能失去焦點,導致衝突。


 


謝 文宜提醒,溝通要時時提醒自己,不具攻擊性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受,而不是把自己的不滿與需求強加對方身上。「如果對方可以做什麼說什麼改變什麼,我們的 關係就會變好,」謝文宜經過自己多年的親身體驗,發現軟硬兼施期待對方改變來滿足自己,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放下自己的期待,對方感覺被釋放,反而會有不 預期的驚喜。」


 


.正確的理解對方


作用:不要用錯力氣愛對方。


 


當 鄧惠文要求前來諮商的夫妻檔整理對方的問題時,他們都會刻意忽略跳過對方的感受與情緒字眼。好像一旦承認知道對方的情緒,就要對此負責,所以展現出抗拒與 防衛,就怕事情又扯到自己身上,因此讓對話進入無效迴圈。她認為:「當另一半表達情緒時,不一定是針對你,你的工作不是要讓對方滿意,而是正確複述對方的 遺憾,告訴對方你已經理解,通常另一半會很感動,願意繼續對話。」被理解是親密關係很大的突破,有理解才有改變的可能。


 


中 年夫妻過去都在愛別人,為孩子、為家裡付出,其實內心也需要被愛,更希望對方知道自己想要如何被愛。有些中年夫妻聽從建議,獨自跑出去約會卻老看手錶,心 想是不是該回家煮飯了,中年重新相愛有點小彆扭。謝文宜建議,想像自己以前很愛對方時會做什麼說什麼,自然的表現出來,才有機會在多年相處後摸索出互相珍 惜的方法。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1 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