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將告訴你生命最深的法則之一,你或許從來沒有去想過它。你曾經聽過,整個科學都根據因果律,它是科學的基礎。你創造出因,然後果就會隨之而來,生 命是一個因果的連結,你將種子放在土壤裏,它就會發芽。如果有原因存在,那麼樹木就會長出來。火在那裏,你將你的手放進去,它就會被燒傷,有因存在的話, 果就會跟著來。你吃了毒藥,你就會死;你安排了那個因,然後果就隨之而來。

 


      因果關係是所有生命過程最內在的連結,這是最基本的科學法則之一,然而宗教知道一個第二法則,它比這個因果律來得更深。但是如果你不知道而用它來實驗,那麼這個較深的第二法則將會看起來很荒謬。


 


      宗教說:製造果,然後因就會跟著來。這個在科學上來講是絕對荒謬的。科學說:如果有因存在,果就會跟著來。而宗教說,反過來也是對的:你創造出果,然後看……那個因就會跟著來。


 


      有一個你會覺得快樂的情況。一個朋友來,一個愛人打電話給你,那個情況是因,然後你覺得快樂,快樂是果,愛人的來臨是因。宗教說:要成為快樂的,愛人就會 來。製造那個果,然後因就會跟著來。我的經驗是:第二個法則比第一個更基本。我一直在做它,而它一直在發生,你只要成為快樂的,那麼愛人就會來;你只要成 為快樂的,就會有朋友;你只要成為快樂的,每一件事都會隨之而來。


 


      耶穌也曾經以不同的話來講同樣這件事:你先找尋神的王國,那麼其他的一切就會隨之而來。但是神的王國是終點,是果。先找終點——終點就是果——然後因就會隨之而來,它就是會如此。


 


      不只是你將一顆種子種在土壤裏,然後樹木就會隨之而來。先讓樹木存在,然後就會有無數的種子。如果因被果所跟隨,果也會再被因所跟隨,這是一個連鎖!那麼它就變成一個循環,你可以從任何一點開始,不管你是先創造因或是先創造果……


 


      我要告訴你,創造果比較容易,因為那個果完全安仰賴你;因或許沒有那麼仰賴你。如果我說,唯有當某一個朋友在的時候,我才能夠快樂,那麼不管那個朋友在不 在,你都必須依靠他;如果我說,直到我得到這麼多財富之前,我無法快樂,那麼它就是依靠整個世界,依靠經濟情況,以及其他每一件事。它或許不會發生,那麼 我就無法快樂。


 


      因是超乎我的,而果就在我裏面。因在周遭,在各種情況裏,因是外在的,而果就是我!如果我能夠創造出那個果,因就會隨之而來。


 


      選擇快樂——那意味著你在選擇果——然後看看會發生什麼;選擇狂喜,然後看看會發生什麼;選擇成為喜樂的,然後看看會發生什麼。你的整個人生將會立刻改變,你將會看到奇跡發生在你周圍,因為現在你已經創造出那個果,所以因一定會隨之而來。


 


      這將會看起來如魔術般的,你甚至可以稱之為「魔術法則」。第一個是科學法則,第二個是魔術法則。宗教是魔術般的,你可以成為那個魔術師,那就是我所教給你的:成為那個魔術師,去知道魔術的奧秘。


 


      試試看!你一生都在嘗試另外一個,不僅這一世,其他很多世也都是如此,現在聽我的!試試這個魔術公式,試試這個我給你的咒語:創造出果,然後看看會發生什麼……因立刻會圍繞著你,它們將會隨之而來。不要等待因,你已經等得夠久了,選擇快樂,你就會快樂。


問題出在那裏?為什麼你不能夠選擇?為什麼你不能夠用這個法則來運作?——因為你的頭腦,因為你的整個頭 腦,它一直都以科學的思考方式被訓練。它說,如果你不快樂,而你試著去成為快樂的,那麼那個快樂是人造的;如果你不快樂,而你試著要成為快樂的,那將只是 在造作,那不是真實的,這就是科學思考所說的——那將不會是真實的,你只是在演戲。

  但是你不知道,生命的能量有它自己的運作方式,如果你能夠全然行動,它將會變成真實的,唯一要注意的是,那個表演者必須不存在。完全進入它,那麼就不會有差別。如果你只是用一半的心去做,那麼它將會保持是人造的。

  如果我叫你去跳舞、唱歌,成為喜樂的,而你只用一半的心去嘗試,只是在看看會發生什麼,而你仍然停留在後面……而且你繼續想說:這是人造的,我有嘗試,但是它並沒有發生,這不是白髮性的……那麼它將會保持是一種演戲,浪費時間。

   如果你嘗試,全心全意去嘗試,不要停留在後面,全然投入它,變成那個演戲——演員消失而融入那個演戲,然後看看會發生什麼,它將會變成真實的,然後你將 會覺得它是自發性的,並不是你在做它——你將會知道它發生了,但是除非你是全然的,否則它不可能如此。創造出果,完全投入它,然後看看那個結果。

  我能夠使你成為國王,而不要有王國,但是你必須舉止像國王,你扮演得很全然,以致於在你面前甚至連一個真實的國王也會看起來好像他只是在演戲。當整個能量都投入它,它就變成真實的存在!能量使每一件事變成真實的。如果你等待王國,它們將永遠不會來。

   即使對一個擁有大王國的拿破崙或亞歷山大來說,它們也永遠不會來。他們保持痛苦,因為他們不瞭解第二個法則——更基本、更原始的生命法則。亞歷山大試著 要創造出一個更大的王國,要變成一個更大的國王。他的整個人生都浪費在創造王國,而沒有留下時間讓他成為國王,他在王國還沒有完成之前就死了。

  這種事發生在很多人身上,王國從來就不可能完成。世界是無限的,你的王國一定會保持只是部分的,只有一個部分的王國,你怎麼能夠成為一個完全的國王?你的王國一定會是有限的,用一個有限的王國,你怎麼能夠成為國王,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你能夠成為國王……只要創造出那個果。
   男門徒南姆(Rom),他是這個世紀的神秘家,他去到美國,他習慣稱他自己為“國王南姆”,而事實上他是一個乞丐!有人告訴他說:你只是一個乞丐,但是 你一直稱你自己為國王。所以南姆說:不要看我的東西,要看我。他是對的,因為如果你看東西,那麼每一個人都是乞丐,即使國王也是一個乞丐,他或許是一個較 大的乞丐,就這樣而已。當南姆說:注意看我!就在那個片刻,南姆是國王,或許你看了,那個國王就在那裏。

  創造出果,變成國王,成為一個魔術師,從當下這個片刻就開始,因為不需要等待。如果王國必須先來,那麼一個人必須等待;如果因必須先被創造出來,那麼一個人必須等待。等待,又等待,一直延緩,但是要創造果不需要等待,你能夠在當下這個片刻就成為國王。

  當我說:去!只要成為國王,然後看,王國將會隨之而來,這個我是由經驗得知的,我不是在跟你談一個理論或一個學說。成為快樂的,在那個快樂的頂峰之中,你將會看到整個世界都跟著你快樂。

  有一句古老的諺語;當你哭的時候,就只有你一個人在哭,當你笑的時候,整個世界都會跟著你笑。如果你能夠創造出果,而成為狂喜的,甚至連樹木、石頭、沙和雲都會跟著你一起歡舞,然後整個存在就變成一個歡舞、一個慶祝。
  但是它依你而定——依你是否能夠創造出那個果而定。我要告訴你,你可以創造它,它是最容易的事。它看起來很難,因為你還沒有去嘗試它,試試看吧!

書名:白雲之道 出版社:奧修出版社. 謙達那翻譯.

Osho: The Law of Magic !!




".....Just be happy and the beloved comes. Just be happy and the friends are there. Just be happy and everything follows.

It is not only that you place a seed in the soil and the tree follows; let there be a tree and there are millions of seeds. If cause is followed by effect, effect is again followed by cause. This is the chain! Then it becomes a circle .... start from anywhere, create the cause or create the effect.

It is easier to create the effect because the effect depends totally upon you; the cause may not be so dependent on you. If I say I can only be happy when a particular friend is there with me, then it depends on the particular friend, whether he is there with you or not. If I say I cannot be happy until I collect this much wealth, then it depends on the whole world and the economic situations and so many other parameters. It may not happen, and so I cannot be happy.

Cause is beyond me. Effect is within me. Cause is in the surroundings, in the situations. Effect is me ! If I can create the effect, the cause will automatically follow. Choose to be blissful and see what happens. Your whole life will change immediately and you will see miracles happening around you, because now you have created the effect and causes will have to follow.
This will look magical; you can even call it "the law of magic".

~ Osho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早帥醫師來電說:「【帥爸】已經在上午8:38安詳辭世了!」享年74。
懷念之餘,於是把【帥爸】參與愛笑的老照片找出來和笑友們分享。


2006年,帥爸很早聽從兒子帥醫師的建議: 愛笑保健康。是一位親和力很高的長者。

所以很早他就參加了台灣的第一個愛笑俱樂部--在蘆竹鄉五酒桶山健行步道上的崙頭土地公廟。(著紅色夾克)




(右二)



日本福岡電視台專工來台報導:愛笑俱樂部。幸好有帥醫師家族是我的基本咖!



這是崙頭土地公廟愛笑俱樂部結束前的最後幾次團練之一。帥爸帥媽即使沒有兒子陪,也一樣熱情參加!



2008帥爸參加虎頭山愛笑俱樂部的周年慶




帥爸(前排左三)



帥爸(左:紅色T恤)來同安公園愛笑俱樂部


2008同安公園愛笑俱樂部




平鎮義民公園愛笑俱樂部:





感恩帥爸帥媽,他們生的兒子帥醫師的支持和協助推廣愛笑俱樂部運動,否則「笑園」絕沒有今天的遍佈四方。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遨遊網路世界的好處之一:
我不必買機票出國,不必考托福多益,不必註冊繳費,
在家泡杯茶(咖啡),翹起二郎腿
就可以上「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一堂課--正向心理學」,推薦大家第17堂課正念靜觀meditation-- 除了放鬆舒壓,提昇專注力以外,其實最棒的是提升EQ(同理心)!


5年前,我從哈佛大學的開放課程找到這些演講影片,如獲至寶,雖然沒有中文字幕,就用我的很普通的英文聽力來聽,聽不懂的就「倒帶」再聽一次。


現在有中文字幕,雖然是簡體的,但總比沒有字幕好!






摘錄自哈佛大學開放課程-Positive Psychology第17堂課.正念靜觀Meditation


主講:塔爾博士Tal Ben-Shahar.
-------------
幸福課程-正向心理學簡介:
塔爾博士被譽為哈佛大學「最受歡迎講師」及「人生導師」。
在這門課程中,教大家如何把快樂帶到生活中Bringing Happiness to Life。




第1段 內容說明什麼是正念靜觀Meditation以及有關它的研究.


 




第2段內容說明:講者本身參加靜修的經驗,以及Jon Kabat-Zin教授所做的八周每天練習45分鐘冥想的研究.並推薦這本書THE MINDFUL WAY THROUGH DEPRESSION ˋ【是情緒糟,不是你很糟:穿透憂鬱的內觀力量】(繁體中文版,心靈工坊出版)
末段也說明實驗證明「正念靜觀」+ 認知療法,可以減少50%的憂鬱症復發率。


 




第3段內容說明:本段內容說明--身體描掃練習,與身體的感受同存,避免鑽牛尖角的想法.也因此「正念靜觀」+ 認知療法,可以減少50%的憂鬱症復發率。


 



第4段內容說明:練習身體掃描與感受,觀察它,接受它,與它同在.


 




第5段內容說明:練習深呼吸




或許你也有興趣再看這一篇

靜坐內觀冥想會改變大腦

 

http://tw.myblog.yahoo.com/formosa-hohohahaha/article?mid=5456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正快樂的人應該修煉「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我們愛笑俱樂部在「慈」「喜」這兩方面有所鍛鍊,若在「悲」和「捨」兩項再加強,就更完美了。所以可以在家裡多多練習這個「施受法」觀想!




開示: 創古仁波切(堪布羅卓丹傑翻譯)
地點: 香港理工大學賽馬綜藝館
時間: 2007531


 


人心要安定下來,主要是要去除「我執 」,並把「利他」的本性培養出來。


 


我執是一個惡性循環。過份我執的人,往往過於保護自己。過份保護自己,也便以為自己才是最重要,而忽略他人,也就愈見我執。


 


利他則是一個良性迴圈。有一顆關愛他人的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自然改善,也就更懂得互相為他人著想。其實「他」應包含一切眾生,甚至乎是死物。


 


去除我執和培養利他,可以用「施受法」(西藏音為 Tonglen,意為給予和接受)來修行。每天早上起床後,先打坐,吸氣時,觀想一切有情眾生在因果上的痛苦,均化為黑煙,讓自己吸掉。呼氣時,試觀想一道帶著快樂與歡喜的白光,由自身出發普照一切眾生。此法之口訣為「交換修取捨彼二成氣息」。這就是施受法的精髓,吸進別人的痛苦,使他有空間得以放鬆、開放,然後呼氣,送給他解脫或任何你認為能使他解放、快樂的事。


 


我們應該明白,施受法不會真的把眾生的痛苦和恐懼吸走,快樂也不會真的會呼到眾生那裡去。但只要堅持「施受法」,我們的「我執」便會自然地減少,而「利他」的菩提心也就會自然地培養出來。長期我們便會自自然然地有實際行動。而在短期,我們也可因妄念的減少而得到快樂。佛陀也教我們修觀呼吸可以消除妄念,重獲心靈平靜。


 


施受法


 


練習「施受法」時,每次以「七次」呼吸為一組,可以早、晚各做「三組」。如做不到「三組」,做「一組」亦可。


 


當我們作這項練習,因只觀想吸入眾生的痛苦,所以是不會對身體有任何損害的。但如果真的害怕,可以在吸氣前,觀想心裡有一團熾熱的白光。當吸氣時,觀想吸已入的黑煙被這團白光熔化掉。也可以觀想自己的身、口、意化身成觀音,那便不會產生恐懼了。


 


施受法要修練得好,要培養五種力量:


 


1、牽引力 (早課時應特別注意):是鼓勵自己的力量,要對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修行得好。


2、串習力 :要不斷地練習。


3、善種子力:身、口、意均要止惡行善,便可自淨其意,自然會生起菩提心。


4、出罪力(晚課時應特別注意):要反省和承認自己在過去做得不好的地方,要知道自己所作過的惡業。


5、發願力:希望一切眾生快樂。


 


施受法以自己為本體,放出善念和吸收惡念,故此是一種透過這種練習來消除我執的方法。這種方式很適合一般人使用,因為一般人很難拋開「」。而且對一般人而言,太大的空性很難生起利他心和菩提心。所以可以用這種方法,先讓菩提心生起,之後,再生起「空性 」的菩提心。


 


痛苦固然不好,但過份的快樂也很容易生起傲慢。施受法可有效地幫助我們回復平靜。


 


要培養慈悲心,便要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所有的眾生均有如來藏,故此皆本具有菩提心,但其並不是無量的。無量心的「無量」指的並非數量,而是指要對眾生平等和不分等級。所以,我們不應對一些如親人特別好,或特別喜愛某些物種,而應該對所有的眾生一視同仁,不分等級。


 


雖然我們習慣叫四無量心為「慈悲喜捨」,但在實修時,應先修「捨」。 因為捨的意思,是要我們捨棄對眾生的分辨心,而平等看待一切有情眾生。


 


之後,再修「」和「」。「」是希望眾生得樂,而「」是希望眾生離苦。但要注意不應只發願希望眾生有離苦得樂的「」,更重要的是要希望眾生有離苦得樂的「」。只有得到離苦得樂的「」,眾生才可以長久地快樂,而使眾生和我們均能真正得到「」。


 


逆轉習性


 


如果想當場行施受法,只要留意吸進和呼出的動作:吸進痛苦、呼出空性與解脫。


 


但是如果打坐時行施受法,這時的施受法總共有四個步驟:


 


一、首先,把心情放鬆下來,進入開放、安靜的狀態,這一個階段,傳統上的說法是「憶起絕對菩提心」或「頓時向根本的空性與清淨敞開」。


 


二、熟悉此法的感覺,把熱、黑、重這類的感覺,亦是幽閉和恐懼的感覺吸進來,再把清涼、明亮、輕鬆那種清新的感覺呼出去。透過所有的毛孔完整地吸進來,也透過所有的毛孔呼出去,放射出去,一直做到這些東西的一進一出與自己的呼吸同步為止。


 


三、處理與個人有關的狀況─任何一種與自己有關的痛苦情境。傳統上,施受法都是從自己很關心、很想幫助的人開始做起,但如果你自己有痛苦,你也可以為自己、為所有同病相憐的人行施受法。譬如,如果你覺得自己有所不足,你可以透過「施受法」法門為自己、也為「同一條船上」的人吸進這份痛苦,然後呼出信心,豐足或解脫的感覺。


 


四、最後,把這種「吸進」和「呼出」的範圍擴大。如果你開始為自己所摯愛的某人行施受法,現在的你就開始為所有的朋友行施受法。如果你開始是為了路上或電視上看到的人行施受法,現在的你就開始為同一條船上所有的人行施受法。也就是把範圍擴大成一個人之上。


 


如 果你想為所有和自己一樣憤怒或恐懼的人行施受法,這樣的範圍應該夠大了。但不論如何你還是可以把範圍更加擴大,你可以為自己一向敵視的人、傷害你或傷害他 人的人行施受法,想像他們和你或你的朋友一樣,大家都有疑惑,都卡在某個地方,然後為他們行施受法,吸進他們的痛苦,呼出解脫。


 


施受法可以無限擴展,開始施行以後,你的慈悲會漸漸拓展,你會逐漸明白事情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牢不可破,按照自己的步調行施受法,你會驚訝地發現自己愈來愈能面對自己以往所不能面對的問題。


 


來源:創古密宗佛教中心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Albert Einstein (1879-1955) Physicist,


Nobel Prize winner 1921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1955)物理學家,


1921年獲諾貝爾獎


 


人作為宇宙整體的一部分,局限於他所處的時間與空間。他自己的經驗,他的思想和感受,與宇宙整體的其他部分相隔離,這是一種類似視覺錯覺的意識錯覺。這種錯覺對我們來講如同牢獄,將我們限制在自私的慾望和對少數親人的愛執中。我們的任務就是從這種牢獄中將自己解脫出來,擴大我們慈悲的範圍,乃至可以包括所有 的生命以及整個壯麗的自然界。沒有任何人會徹底成功,但是為這種成功所付出的努力,本身就是在趨向解脫,是內心安樂的基礎


A human being is a part of the whole, called by us "Universe," a part limited in time and space.  He experiences himself, his thoughts and feelings as something separated from the rest, a kind of optical delusion of his consciousness.  This delusion is a kind of prison for us, restricting us to our personal desires and to affection for a few persons nearest to us.  Our task must be to free ourselves from this prison by widening our circle of compassion to embrace all living creatures and the whole of nature in its beauty.  Nobody is able to achieve this completely, but the striving for such achievement is in itself a part of the liberation and a foundation for inner security.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lbert Einstein (1879-1955) Physicist,


Nobel Prize winner 1921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1955)物理學家,


1921年獲諾貝爾獎


 


人作為宇宙整體的一部分,局限於他所處的時間與空間。他自己的經驗,他的思想和感受,與宇宙整體的其他部分相隔離,這是一種類似視覺錯覺的意識錯覺。這種錯 覺對我們來講如同牢獄,將我們限制在自私的慾望和對少數親人的愛執中。我們的任務就是從這種牢獄中將自己解脫出來,擴大我們慈悲的範圍,乃至可以包括所有 的生命以及整個壯麗的自然界。沒有任何人會徹底成功,但是為這種成功所付出的努力,本身就是在趨向解脫,是內心安樂的基礎


A human being is a part of the whole, called by us "Universe," a part limited in time and space.  He experiences himself, his thoughts and feelings as something separated from the rest, a kind of optical delusion of his consciousness.  This delusion is a kind of prison for us, restricting us to our personal desires and to affection for a few persons nearest to us.  Our task must be to free ourselves from this prison by widening our circle of compassion to embrace all living creatures and the whole of nature in its beauty.  Nobody is able to achieve this completely, but the striving for such achievement is in itself a part of the liberation and a foundation for inner security.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周京副教授 任職於【傑西·瓊斯管理研究院】the Jesse H. Jones Graduate School of Management


「壞的情緒」、「消極態度」在職場上已經聲名狼藉


--- 其實,應該重新肯定他們的正面貢獻)


翻譯自Bad moods, negative attitudes at work have gotten a bad rap


美國德州萊斯大學教職員報導January 25, 2007


http://news.rice.edu/2007/01/25/bad-moods-negative-attitudes-at-work-have-gotten-a-bad-rap/


 心情不好的時候來上班,可能也是一個好主意。 事實證明,在辦公室中那些常年高興,面帶微笑的員工可能不會是最有創意或生產力的人。 根據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周京Jing Zhou的研究指出,創造力可表現最好的時刻是當一個職場不管是消極的和積極的情緒都被支持鼓勵的時候---這個觀念,挑戰傳統的管理哲學。


 多年來,「消極」一直被認為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幸的組織生活的一部分,應盡量減少它,批評它,甚至要將它掃地出門。 但是,如果雇主追求創意,希望在工作場所的有所創新,這些自然產生的不良情緒可以發揮了卓越成效的作用,事實上,沒有它們,事情就沒辦法做好。 發生,根據【傑西·瓊斯管理研究院】the Jesse H. Jones Graduate School of Management的周副教授研究,唯有當員工獲得正確的監督支持時,這種創造力才能產生。


 周副教授與萊斯新聞討論這項研究的QA


 


從您的研究,要帶給企業和經理的最重要訊息是什麼?


 負面的情緒不應該被看作是不利的。 它們應該被理解,並視為創作過程中的必要組成部分。 我不是主張管理者應該走出去,並推廣負面的情緒。 但壞情緒自然發生,當發生時,管理者應該鼓勵員工利用這些機會,找出潛在的問題,並想辦法改善它。


 


如何把壞情緒轉化成有用的?


 有了正確的支持,心情不好正是提醒我們的不足,並激勵我們工作真的有困難,要找出問題並糾正它。對現狀感到不滿,正可以促使人們開拓思路,找到創造性的解決方案。


這將發生在工作場所,如果職場文化允許的話。


 


好心情可以從哪裡融入整個創意過程呢?


 正面情緒告訴我們,一切都進展順利。 因此,我們不會集中在此時此刻的當下。 我們感到非常有信心,這反而讓我們無法獲得更寬廣的視野。 如果可以拓寬我們的思想,我們才能提出新的戰略,長期計劃和新穎的想法 其實有很多。


 


因此,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真的交互影響了創造力的產生?


 沒錯。 這兩種情緒狀態都具有潛力以重要又不同的方式貢獻給創造力的產生。 管理者應接受這一概念,並了解如何支持這種雙重性。 好和壞的情緒不應該被相互隔離,因為他們可以共同運作而促進創造力。創造力是創新的一個必要先導,也是日益被認為是組織效能好壞的關鍵。


 


如果沒有管理層的支持,員工能否實現這種平衡的創造力?


 我們的研究非常清楚地指出,監督式的支持鼓勵是一個關鍵的組成部分。 沒有它,創意水準將無法提昇。 當負責主管能夠提供一個有利的環境,讓好的和壞的情緒都能強力聯結而產生創造力,。


 


您對經理幹部有什麼建議?


 從我們的研究中,我們提出三種方式,讓負責主管可以來支持創造力。 首先是要提供發展式的回饋 為員工提供有用且有價值的信息,專注於學習,開發和性能改進。 當員工情緒積極昂揚時,他們可以利用他們膨脹和俏皮的思維和重點發展出新思路。 當他們在情緒低落時,也可以反饋員工,給予幫助的方法,並以積極進取,聚焦於問題的改善和解決。


 第二種方式支持創造力是我們稱之為互動式的公正 這意味著即將與相關知識和工作相關的決策有關的信息 - 包括為什麼做那些決定的理由。 這顯示了一個真正的靈敏度和尊重員工。 它也有助於員工感到安全,讓他們擁有自由去承擔風險,無論他們感覺如何。 在承擔風險中,一個可怕的事情就是人們在工作中如何讓創造力發生。


 第三,管理人員需要證明自己是值得信賴的。 當員工在正向情緒時,主管對他們的信任,讓他們有信心去追求新的想法,因為他們可以依靠主管的真誠對待。 當員工在負面情緒時,主管對他們的信任,能讓他們確信主管有奉獻精神和職能知識,去欣賞他們的努力,去發現需要解決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Brene Brown: 擁抱「脆弱的力量」

Brene Brown研究人類的連結--我們同情、歸屬、愛的能力。在TEDxHouston上,尖酸又好笑的演講中,Brown分享她研究的深刻洞悉,讓她更了解自己,並明白人性。一個與各位分享的演講。




總笑長眉批:


正面情緒不是無往不利的,要避免「自我感覺良好」,要產生創造力,我們也需要負面情緒。 後設的、背景的,敏銳的「覺察」力和信任接受是一個組織團體乃至於個人成功幸福的關鍵。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快速改變情緒?很簡單,從假笑開始 !(簡單到不可置信)--歡迎來愛笑俱樂部練習,並養成習慣!保證憂鬱症不上身!

科學家發現,不一樣的情緒,在腦中可是會呈現不同的圖案,一起來了解!






情緒和健康有如何密切的關連呢?專家認為,百分之九十的疾病,都跟心理因素有關,情緒­如何產生疾病?我們又該用什麼樣的態度,與情緒和平共處呢?繼續讓我們來一趟身心平衡­之旅。






大多數的人都帶著記憶過生活,但是為何有人會失去記憶呢?世界上最有名的失憶症病人H­.M.,因為治療疾病,切除腦的一小部分之後,過著只有短期記憶,沒有長期記憶的生活­,這表示什麼呢?記憶又是如何儲存和提取呢?一起來撥開記憶的迷霧。






【民視即時新聞】"恐懼" 避開危險的重要情緒:每個人都有害怕恐懼的經驗,哪些是先天的?哪些又是後天的?科學家和­心理學家認為,其實恐懼是一種有用的情緒,那麼我們該如何來面對它?帶您一塊來了解。




外在感覺如何傳遞到大腦?-民視新聞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笑出健康人生 (陳秀琴  新加坡)



陳秀琴今年50歲是新加坡人也是抗癌鬥士,2年前在中國上海太陽島度假中心向愛笑大師卡塔利亞醫師和愛笑瑜珈講師Lee Sok Lian學習愛笑瑜珈。現在這位勇敢女士已經把笑當作一種生活方式。


為了讓日子過得更有意義,陳秀琴參加了上海太陽島上的愛笑瑜珈、冥想課程和正念覺察工作坊,並且分享她的故事,把學員們感動到又哭又笑。


 




陳秀琴(左一) 卡塔利亞醫師伉儷 Lee Sok Lian(右一)


 

著名的腫瘤外科醫師Dr Francisco Contrerars是位癌症治療專家同時也是希望綠洲健康集團的主席,他寫了一本書:「打敗癌症的20種天然的、靈性的及醫學的療法」


 


 癌症的問題並不在於我們是否可以擺脫,而是人體這個精妙機器總有故障的一天,我們也總會死於某種因素。我們無法對抗死神而長生不老。真正的問題是當癌症要打擊我們時,我們是否能夠承擔當下而重新出發,好好享受剩下的人生。



陳秀琴當初剛被診斷罹患癌症時,心中充滿恐懼。為了不願成為家庭的負擔,她說:「我本想悄悄地離開人間。」但是,她不想被癌症打敗,決定認真過好每一天。在分享她的心路歷程時,她常強調情緒因素和生理因素一樣會致癌。


 


陳秀琴除了在上海和新加坡持續進行所有必要的藥物治療以外,在她的療程中食物的選擇也是很重要的部分。


 


 陳秀琴完全配合醫師的囑咐而被譽為模範病人。這位完美病人,卻擁超乎常人的堅決意志,遵從所有飲食指導,絕不屈服於誘惑,面對上海的各種垃圾食品和不健康美食她選擇說「不」。陳秀琴尤其堅決拒絕油炸和加工食品。更別說是含有過量的鹽、防腐劑、和味精的食物。其他像甜點、烤肉、肥紅肉、培根、醬油、冰淇淋等等她都少碰為妙。吃進嘴巴的每一口都專注地細嚼慢嚥,而且帶著一顆感恩的心。


  在抗癌的過程中,陳秀琴總是堅定地拒絕「擁有」疾病。她認為她沒有罹癌,罹癌的只是她的身體。心態不同,結果就大大不同。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8分鐘演講:是 美國哈佛醫學院神經學家Dr.Sara Lazar接受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補助的研究實驗報告:靜坐內觀冥想會改變大腦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