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大紀元2月1日訊】(大紀元記者游攸綜合編譯)根據最近在醫學期刊發表的研究指出:使用安慰劑(placebo)加上低劑量的藥物,不僅可以得到相同的療效,同時減少副作用。新興的心理神經免疫學(psychoneuro-immunology)領域認為,抵抗疾病的人類免疫系統能力與人心靈層面具有密切關連,當研究藥物療效時,應該考慮心理免疫學的範疇。
目前分類:大腦腦神經基因人體科學 (58)
- May 14 Fri 2010 18:13
研究:安慰劑的心理免疫治療效果
- May 12 Wed 2010 12:37
快樂群聚「笑」應
《中英對照讀新聞》引用自自由時報2009.2.1
感到開心?散播出去吧
Happiness is infectious and can "ripple" through social groups such as family and friends -- but work colleagues are apparently immune to each other’s moods, according to a study published Friday.
快樂是有感染力的,能夠在家庭及朋友等社會團體間像漣漪般散布;不過同事很明顯地對其他人的情緒免疫,一份週五公布的研究指出。
The effect creates "clusters" of happy and unhappy people, both socially and in geographical terms, said the study, stressing that contentment "is not merely the province of isolated individuals."
研究指出,就社會性及地域性,(漣漪)效果都會分隔出快樂及不快樂者的群體;而且滿足「不只是獨立個體的專屬品」。
But while the mood of neighbours and friends can have more impact on people than that of live-in partners, work colleagues are not affected by a happy person in their midst, said the study in th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雖然鄰居跟朋友的情緒比同在一個屋簷下的伴侶還更有影響力,職場同事卻不會被其中某人的快樂所影響,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的研究指出。
"Changes in individual happiness can ripple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and generate large scale structure in the network, giving rise to clusters of happy and unhappy individuals," said the study’s authors.
「個人開心程度的改變會透過社交網絡散布出去,並在網絡中創造出大型的社群結構,讓開心與不開心者的團體區分開來」,論文作者表示。
"Most important from our perspective is the recognition that people are embedded in social networks. The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one person affects the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others, as human happiness is not merely the province of isolated individuals."
「從我們的角度來說,最重要的是瞭解到人都是社會網絡的一環;一個人的身心健康會影響其他人的身心健康,因為人類的快樂不是各別個體的專屬品。」
新聞辭典
infectious:形容詞,有感染力的,如an infectious smile,有感染力的笑。
province:名詞,領域、範圍,It’s not my province.(這不是我的專長領域。)
well-being:名詞,(身心)健康。中文的翻譯雖然與health類似,但在英文的使用上,特指人的健全發展,不但是身體上的健康,也包括心理上的滿足。
《總笑長說:這份研究是在西方社會(美國)做的,所以可能有文化上的差異,而無法完全顯現在東方的台灣。但是可以確定的是:每個愛笑俱樂部都會產生『快樂群聚效應』只是或多或少,或快或慢。》
Dynamic spread of happiness in a large social network: longitudinal analysis over 20 years in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
James H Fowler, associate professor1, Nicholas A Christakis, professor2
1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CA, USA , 2 Department of Health Care Policy, Harvard Medical School, and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MA, USA
Correspondence to: N A Christakis christak@hcp.med.harvard.edu
Objectives: To evaluate whether happiness can spread from person to person and whether niches of happiness form within social networks.
Design: Longitudinal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etting: Framingham Heart Study social network.
Participants :4739 individuals followed from 1983 to 2003.
Main outcome measures: Happiness measured with validated four item scale; broad array of attributes of social networks and diverse social ties.
Results :Clusters of happy and unhappy people are visible in the network,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s happiness extends up to three degrees of separation (for example, to the friends of one’s friends’ friends). People who are surrounded by many happy people and those who are central in the network are more likely to become happy in the future. Longitudinal statistical models suggest that clusters of happiness result from the spread of happiness and not just a tendency for people to associate with similar individuals. A friend who lives within a mile (about 1.6 km ) and who becomes happy increases the probability that a person is happy by 25% (95% confidence interval 1% to 57%). Similar effects are seen in coresident spouses (8%, 0.2% to 16%), siblings who live within a mile (14%, 1% to 28%), and next door neighbours (34%, 7% to 70%). Effects are not seen between coworkers. The effect decays with time and with geographical separation.
Conclusions: People’s happiness depends on the happiness of others with whom they are connected. This provides further justification for seeing happiness, like health, as a collective phenomenon.
,
快樂是有感染力的,這份快樂可以「擴散」至家人和朋友等社會團體,不過同事之間顯然不受到彼此心情的影響。 這份研究報告說,不論是社會上或地理上,這種傳染效果都能產生「成群」快樂和不快樂的人。這份報告強調滿足感「不僅僅是隔離個體的範圍」。
根據這份研究報告,地理位置也能影響到快樂與否:如果一個住在距離你方圓1.6公里內的朋友感到快樂,你自己感到快樂的可能性即增加25%。 研究人員發現,一個快樂的人增加他們同居人快樂的可能性為8%,提升住在附近的兄弟姊妹快樂的可能性14%,增加鄰居快樂的可能性達34%。
> 這份研究報告說:「同事之間無法在快樂程度上造成影響,這暗示社會背景也許會減低情緒狀態的擴展。」英國醫學雜誌在這份研究報告最後附上一篇評論。倫敦大學>學院教授史泰普托(Andrew Steptoe)及密西根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狄茲魯(Ana Diez Roux)在這篇評論中,稱這項發現很具「開創性」。 他們說:「如果可以透過社會關係感染快樂,也許能間接促成公共健康的傳遞,且對政策設計和社會關係調停上具有重大含意。」 > 這項研究在1971年至2003年間,追蹤5124名年紀介於21到70歲的成年人。
- Dec 28 Mon 2009 21:29
性的秘密第三集「愛」
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心理學家Dr.Dacher Keltner很會看面相---從你照片中的笑容看出你的(婚姻)的未來.
- Nov 20 Fri 2009 16:55
笑的研究與推廣在日本
因為此時Dr.Kataria正在日本東京訓練笑長,引起我興趣去搜索看看日本的愛笑運動推廣如何,所以在YouTube看到很多相關影片。
有哪位網友笑友聽得懂日文,可以幫忙翻譯分享嗎?
這位帥哥西田元彥醫師是日本愛知縣豐橋市西田診所的院長,行醫之餘,也熱心推廣宣傳笑的好處。就像我們台灣的帥醫師一樣。
西田診所Nishida Medical Clinic 網站 http://www.medi-plus.info/clinic/
西田元彥醫師上電視介紹笑的科學
當然也要示範愛笑瑜珈
西田元彥醫師介紹更多笑的科學研究結果
- Nov 19 Thu 2009 11:28
我們為什麼要浪費時間睡覺---「夢的科學解析」
我們為什麼要浪費時間睡覺
The Mind at Night
第五章 在睡眠中學習
夢就是在你眼前改變了的記憶。——史戴茲
威爾森的人生,都耗在研究在他麻省理工學院(簡稱MIT)研 究室裡的老鼠辛苦一天以後做了什麼夢。威爾森說:「大家問我為什麼對老鼠的夢有興趣,而我必須說,我對老鼠的夢並不感興趣,然而對於記憶在睡眠中如何表 現,而這一點又如何跟我們主觀經驗到的夢境有關,我確實感興趣。」威爾森起初是研究人工智慧的工程學系學生。他轉向神經科學,是因為他領悟到除非我們對腦 部本身的功能有更深入的認識,否則不可能製造真正有智慧的機器人。「我們想要了解你在白晝做的事如何進入你的睡眠狀態,還有除了讓你的夢境日記有內容可寫 以外,那些事情是否還造成其他影響。我們現在相信確實有——腦部的夜間活動是學習和長期記憶形成的一個基礎部分。」
在他位於MIT的辦公 室裡,威爾森指著幾乎覆蓋每個可用面積的大疊紙張,半帶嘲諷地說道:「要讓我的辦公室有條理地運作,這跟腦部所面對的挑戰很類似。把所有這些資訊分門別 類,挑出我想儲存的部分,然後整理起來,以便我在需要時方便取得,這樣的過程是我在白天可隨時進行的,但如果等到我不受其他干擾的時刻再進行,會有效率得 多。」他堅決主張,心靈滑入睡夢中的時刻,讓腦部有絕佳的時機可以過濾白晝經驗,評估哪些事情事關重大,然後把這些經驗整合到長期記憶中龐大的過往經驗儲 藏室裡。這正是我們不必應付外來需求、不受阻礙的時刻。
威爾森的信念根據來自一項實驗,這項實驗帶來一個罕見的「發現」時刻——這正代表 科學家的生涯顛峰。在全力處理他對記憶運作方式的疑問時,威爾森認定,以老鼠來進行工作會比用人類進行實驗來得有成果,因為對於老鼠清醒時的經驗,他有較 大的控制權。他也能夠植入靠近個別腦細胞的微電極,這讓他能夠一窺各個細胞在睡眠與清醒時所發生的事件,從而更精確地測量牠們如何反應。
威爾森和他的團隊訓練老鼠走迷宮,尋找作為獎賞的巧克力調味食物。透過植入老鼠腦部的感應器,他們持續地記錄負責動物空間導向的神經元簇以何種模式放電。研究者所監控的神經元位於海馬迴中,不論在老鼠還是人類身上,這塊腦區都涉及一開始的記憶儲存工作。
但 他們也記錄到老鼠睡眠時腦細胞裡所發生的事──他們所發現了令人驚訝的腦內重播經驗。在他們記錄到的四十五段REM睡眠中(此時老鼠應該在作夢),將近有 一半時段裡出現老鼠跑迷宮時被觀察到的相同神經元放電模式;這是夜間生存技巧預演的明確示範,也就是溫森所描述的「睡眠作夢階段的生物性目的」。這種重現 極為精確,讓威爾森可以指出老鼠如果那時醒著,會身在迷宮的哪一處、是站定不動還是在奔跑。老鼠在睡夢中重現這個經驗所需的時間,跟這個活動進行時所需的 時間是一樣的。
我要繼續閱讀
本書獲得
@國家雜誌獎、專業記者學會獎和美國家庭醫生學會獎 得獎作者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洪蘭 專文導讀
@輔大心理學系教授宋文理、台大心理學系教授吳英璋、台大心理學系教授楊國樞 專業推薦
延伸閱讀:夜裡的花花世界:淺談作夢 文/陳志恆(專任輔導教師)
總笑長說:為甚麼「睡得好」非常重要?因為除了要讓身體得到完全的放鬆,進而可以自行修復損壞的部份,最重要的是白天所學所見所聞的要在夢中重新學習,並且進行「記憶固化」的步驟。所以如果您想要「睡好覺」卻無法如願,歡迎您來參加愛笑俱樂部,流汗放鬆又心情愉快,一定可以讓你睡好覺。
這本書用科學的角度來探討「夢」,很有意思。
一、仰天長睡
二、直接睡在食物盆裡
三、和小主人一起睡
四、有枕頭的睡法
五、夾縫中求生存的睡姿
- Nov 18 Wed 2009 10:34
別再錯用你的腦!簡易6招讓大腦再開發 (轉載自康健雜誌)
別再錯用你的腦!簡易6招讓大腦再開發
右腦跟左腦哪個比較優秀?腦細胞死了能不能再生?
如果你還搞不清楚答案,小心你的的腦袋已經生鏽。
據研究,人僅僅意識到自身認知活動的5%,大部份的情感、行動是怎麼發生的,我們並不知所以然,例如為何對某人一見鍾情、心情不好就亂買東西、或聽到一首歌突然流下眼淚。
直到20世紀,科學家才有辦法觀測大腦活動狀態,發現重量不過1公斤多一點的大腦,掌握著人類命運的鑰匙,人會變得更好或更壞,關鍵都在大腦裡,「大腦產生觀念,觀念產生行為,行為產生結果,結果又改變大腦,」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指出大腦塑造的循環。
數百萬年來,人類祖先克服無數險惡的環境與挑戰生存下來。現代人的大腦,可說是經過無數次升級改良的精品,足以適應各種各樣的狀況,也具有解決問題的無窮潛力。
歸納整理對於大腦最新的研究與發現,你必須掌握幾個重點:正確理解大腦的運作趨向→善用啟發心智的方法→強化個人優勢,大腦就能幫助你發光發熱,成就最好的自己。
別再用錯你的腦
.腦細胞會死, 神經可塑性卻持續一生
人們常以為,聰明靈巧是天才的專利,事實上可能是你誤解自己的腦,它才無法盡情發揮。「成年人的大腦不能改變」這觀念其實大錯特錯。害得很多家長忙著在孩子連話都不會說時就送去「開發大腦」,以為這樣能確保孩子的聰明才智。
愈來愈多研究證明,成人的大腦依然具有可塑性,能因應環境改變及獲取新的訊息,所有的生活經驗都會改變大腦神經迴路的設定,不管是認識新朋友還是發明回家的新路徑。
美國腦神經科學家莫山尼克(Michael Merzenich)便是神經可塑性領域的頂尖翹楚之一,他研發的訓練軟體Fast ForWorld成功幫助學習障礙的孩子改進認知功能,針對銀髮族鍛鍊大腦的軟體Brain Fitness Program Classic及InSight,則能改善老人衰退的記憶力、思考力和提高資訊的處理速度。
就算無法使用這些神奇的軟體,也可以磨利自己的大腦:記住,人的大腦非常害怕無聊。要去學完全嶄新的、需要全神貫注才學得會的東西,啟動大腦可塑性的控制系統。如果你每天走同樣的路線上班、工作早已駕輕就熟,社交圈裡只有老朋友...很遺憾,你的大腦可塑性系統已經僵化了。
「我們的大腦就是來演化對新奇的東西起反應的,如果要充分感受到自己活著,就必須不斷地學習,」這是《改變是大腦的天性》作者多吉醫師(Norman Doidge)的忠告。努力幫大腦找新鮮的樂子吧!它會用心智年輕來感謝你。
我要繼續閱讀
高效學習6個祕密
1.大腦愈開心,學得愈好
2.愛運動,頭腦更聰明
3.努力、好奇、放鬆有助創意
4.三方法幫大腦專注
5.理解、圖像,有助記憶力
6.睡得好睡得夠,才學得會 總笑長忍不住要說:愛笑瑜珈運動,豈不是幾乎都滿足了以上的條件!
(審稿專家: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
延伸閱讀:
《全腦與學習》,天下雜誌出版
《腦袋裝了2000齣歌劇的人》,天下文化出版
《大腦當家》,遠流出版
《樂在學習的腦》,遠流出版
- Oct 09 Fri 2009 21:45
腦神經解剖學家吉兒泰勒博士----我那「好酷的」腦中風
東海大學姚仁祿老師的課程「創意來自何處」中介紹這部影片,我也曾經在今年4月9日推薦這位腦神經解剖學家吉兒泰勒博士所寫的書---「奇蹟」---敘述他那「好酷的」腦中風經驗。
感謝笑友花湄湄傳來有中文字幕的,PO在此分享,這段影片長達22分鐘,值得您找一個時間好好看完,如果您真的想當自己「心」的主人的話---您一定需要了解腦的構造和功能。
上次的推薦文章
- Aug 20 Thu 2009 17:24
臉型是心智衰退的線索(轉載自自由時報)
◎鄭寺音
Men with symmetrical faces are less likely to lose their memory and intelligence in later life, according to researchers. Psychologists at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found a link between facial symmetry and mental performance between the ages of 79 and 83.
根據研究人員,臉型對稱的人比較不會在晚年喪失記憶與智力。英國愛丁堡大學的心理學家發現,79到83歲之間,臉部對稱與心智表現有關聯。
The researchers analysed results of the 1932 Scottish Mental Survey and mapped the faces of subjects from photographs. They said it could show a link between physical condition and mental decline.
研究人員分析1932份蘇格蘭心智調查結果,從照片描繪樣本的臉部。他們說,這樣可以顯示身體狀況與心智衰退的關聯。
Facial symmetry, the researchers argued, may indicate a man has experienced fewer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disturbances such as diseases, toxins, malnutrition or genetic mutations during his development.
研究人員認為,臉部對稱可能指出一個人在發育時,經歷過較少的基因與環境干擾,比方說疾病、毒素、營養不足或是基因變異。
Dr Lars Penke, who led the study, said: "Previous research has suggested that cognitive decline is an aspect of body-wide ageing. This link could show that facial symmetry can be used as a marker which could predict this decline."
領導這份研究的潘奇博士說:「過去的研究顯示,認知衰退是身體老化的其中一面。這種關聯可能顯示,臉部對稱可被用為預測這項衰退的指標。」
The team was unable to find comparable results in women. One explanation suggested by the researchers was that DNA has a different effect on ageing among women. Another theory was that mental decline is delayed in women because, on average, they live longer.
團隊並未發現女性有類似的結果,研究人員提出的其中一個解釋是,DNA對女性的老化有不同影響,另一個理論是,女性因為平均壽命較長,延緩心智衰退。
新聞辭典
decline:名詞/動詞,衰退。例句:Home cooking seems to be on the/in decline.(在家開伙的人似乎漸漸減少。)
symmetrical:形容詞,對稱的。名詞為symmetry。
malnutrition:名詞,營養不良。例句:Many of the refugees are suffering from severe malnutrition.(許多難民有嚴重的營養不良。
(轉載自自由時報2009.8.20)
若想避免臉型不對稱,趕快來愛笑俱樂部和我們一起做「臉部運動」吧!你笑了就快樂 ,快樂就少生氣,少生氣就少生病,少生病就少痛苦,,少痛苦當然臉型就對稱了。
- May 01 Fri 2009 21:02
笑確實是良藥
Dr.Kataria 訪問 Dr.Lee Berk
笑是良藥 日本科學家要用實驗證明 某種程度證明對糖尿病友有幫助
【中廣新聞網 】 2006 / 01 / 12
笑是良藥,古有明訓,可是從來沒有科學研究證實過,不過日本一位基因科學家「村上和雄」最近準備用科學證據證明笑對促進人體健康的功效。
「村上和雄」和日本著名的娛樂公司「吉本興業」做過一次實驗,他們找了一群糖尿病患者,先讓他們聽一段無聊的學術演講,之後再讓其中一部分人看喜劇表演,在兩天的實驗後,他們發現,聽完學術演講之後,再看喜劇表演的糖尿病患者,血液內葡萄糖的濃度,明顯低於只聽學術演講的患者,這代表笑對促進人體健康,確實有幫助。
此外,村上和雄還研究出,笑可以把人體內至少十八個和免疫系統有關的基因給活化起來,這代表笑對促進人體免疫功能,也有幫助。
村上和雄認為,他的研究證實,笑對人體基因來講,是一種正向的刺激,可以活化人體基因,促進健康,如果這項研究獲得進一步的證實,他有信心會成為劃時代的研究,甚至可以得到諾貝爾獎。
...................................
棟篤笑療程 開懷治糖尿 喚醒基因 刺激康復能力
1月 13日 星期五 05:05
【明報專訊】笑口常開能醫百病﹖日本一名科學家安排病人欣賞棟篤笑,以證明歡笑能喚醒人們的基因,刺激病人康復的能力。
日長者睇騷 血糖水平降
3 年前,日本遺傳學家、日本國際科學促進基金會會長村上(譯音),與娛樂公司吉本興業株式會社合作,對糖尿病人進行「棟篤笑療程」實驗。公司派出旗下頂尖棟篤笑演員,向剛出席了沉悶講座的患糖尿病長者表演「棟篤笑」。連續兩天的實驗發現,長者在發笑後,血糖水平較聽講座後下降。
一名長者說﹕「我年輕時經常笑,年紀漸長便少了笑。但參與這療程後,我的血液循環流暢,可以跪下來禱告。」血糖水平是評估糖尿病病情的指標,水平下降表示病情好轉。
發笑「開啟」約23組基因
科學家指出,人類製造蛋白質時,逾九成基因處於靜止或非活躍狀態,只要作出某些刺激,能令基因活躍起來。實驗顯示,最少23組基因在病人發笑後活躍起來,當中18組負責免疫、細胞循環等作用,另外5組基因的功用則未明。
村上說﹕「若我們證實能以歡笑來把基因『開啟』,這就會是本世紀最值得拿諾貝爾獎的發現。」
他又表示,棟篤笑療法成本低、成效高,沒有副作用,是劃時代的療法。他說﹕「一天,你或會看見病人收到醫生給他處方喜劇錄影帶,作為藥物。」
資料來源 法新社
- Feb 14 Sat 2009 11:38
付出give比獲得get更快樂
最近看「國家地理頻道」的影片「人猿一家親」,影片中將人類和猿類的各種能力,例如短期記憶能力、語言能力、合作的能力等等,由科學家做各種實驗比較,發現各有所長,例如人類的短期記憶能力,如果和黑猩猩比劃,竟然是慘輸!黑猩猩只要0.65秒就可以記住螢幕上出現10個阿拉伯數字的位子,人類派出短期記憶最好的兒童來比賽,最好的成績也只能記住5個數字而已。人類犧牲大腦短期記憶能力而發展更重要的溝通能力---語言,不過,經過相當訓練,黑猩猩雖然不能說話,卻可以看得懂聽得懂符號和語言,可是最大最大的差別是在:人類天生就會無私地幫助別人,而進行非自利性質的合作(Co-operation for no personal gain),只有人類能夠有意識地犧牲小我成全大我,只有人類能夠彼此信任分享共同目標。這是猿類永遠學不會的。或許這就是我們「神性」的部份。
最燦爛的笑容就是「愛自己也愛別人」的無私分享的笑
愛笑俱樂部要練習的就是這部份
恭喜內湖碧湖公園愛笑俱樂部蔣咪今天接受「笑長」聘書,因為她已經在紐西蘭創立她的愛笑俱樂部了。
許明焱笑長代替總笑長頒發「笑長聘書」給蔣咪笑長
總笑長不甘寂寞透過電話和現場連線,恭喜蔣咪的「臉皮厚度」已經達到笑長標準,所以頒發笑長聘書。
聘書只是一張薄紙的厚度,但是蔣咪的勇氣和愛心和赤子之心,是和她的臉皮厚度成正比喔!
蔣咪笑長分享她在紐西蘭愛笑俱樂部的創立過程
更多當天照片故事在李薇薇藝廊部落格
- Feb 05 Thu 2009 12:10
輕忽憂鬱症不治療 小心影響認知功能!?轉載自【中時健康】
【中時健康 王國強/台北報導】2009.02.02
國外最新研究指出,憂鬱症如果久未痊癒,可能會出現腦部結構退化及缺損的情形,這類傷害不見得人人都知道。 三軍總醫院精神科醫師葉啟斌表示,一項動物模擬試驗發現,將一隻普通老鼠與個性兇暴的老鼠放在一起生活,原來正常的老鼠會因為慢性壓力,造成活動領域變小,活動力及認知功能也會變差,腦中的神經滋養因子也變少,成為社交型憂鬱的老鼠。這隻憂鬱老鼠經過藥物治療雖然可以改善,不過恢復狀況得視治療是否及時,而如果將這隻老鼠與個性兇暴的老鼠分離,憂鬱老鼠的症狀也許可獲得改善,但可能無法完全回到原來的狀態。 憂鬱症對人體的影響也有相似的情形,如果長期面對壓力,會造成大腦的腎上腺素、皮脂酮等分泌過高,進一步使得大腦的海馬迴受損,影響神經,使神經分枝減少,造成學習能力降低、認知缺損等後遺症;葉啟斌指出,許多憂鬱症的病患也會出現身體疼痛卻查不出病因的現象,這也可能適憂鬱症的腦部出現問題所致。特別的是,憂鬱症還與體質有重要的關聯,有些人因體質缺陷,遇到壓力所產生傷害時,自我修補的能力較差,因此一遇到壓力就比較容易引發憂鬱症;而這樣的憂鬱體質,也由家族遺傳看得出來,如得過憂鬱症的父母親,未來小孩也患病的比例也比一般人高出許多。 葉啟斌指出,腦神經一旦受損發炎,也可能會像人體的外傷一樣留下疤痕,所以越早提供完整的治療,復原的情形越佳;相反的,如果忽略沒有治療,腦神經的受損嚴重會導致神經再生困難,造成病情加重,不僅難以回復原來的狀態,還可能出現許多難以控制的情形,臨床上,憂鬱症病患若長期未接受治療,患者可能出現藉酒澆愁、嗑藥或安眠藥過量的行為,使得治療工作更加複雜及困難。此外,患者也可能因為憂鬱症的不穩情緒及受損的生理狀態,因無法集中精神、感到疲累,莫名其妙疼痛,打不起精神來,因此執行效率變差,導致工作不保,甚至因為常發脾氣,影響人際關係,使得他的家人、朋友紛紛離去,支持系統崩解,最後有些患者更走上自殺一途。其中部分憂鬱症患者若未能妥善治療,會轉化為躁鬱症(即雙極性情感障礙),其病況及治療都比憂鬱症複雜。 憂鬱症的治療方式包含認知行為治療與藥物治療,針對中度以上的憂鬱症,藥物為必要的療法。如採認知行為治療,一週至少需要治療一次,醫師或治療師會協助患者指出錯誤、扭曲的思考模式,並提供替代想法,使患者改變原本不成熟的想法,患者回家仍需反覆練習,學習改變原來的思維模式。 如果有需要,建議憂鬱症患者應及早接受完整的藥物治療。葉啟斌指出,臨床常見的抗憂鬱劑多作用於調節大腦的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其中SSRI(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屬於傳統抗憂鬱劑,能提高血清素濃度,使患者能克制負向的認知;新一代抗憂鬱劑SNRI(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再回收抑制劑)除了作用於血清素之外,也同時作用於正腎上腺素,因此除了改善患者的憂鬱情緒外,也能合併治療憂鬱症造成的身體疼痛和身體不適。 葉啟斌提到,雖然新藥物可能使患者感覺病情改善效果比較快,因此也造成許多患者自覺好轉後即自行停藥,如此不但情況可能比原來更糟,若轉為慢性憂鬱症,患者更須長期服藥控制病情。因此特別呼籲患者,治療憂鬱症務必要有耐心服藥,對服藥有任何想法,也應與醫師討論後再做調整,切勿自我診斷而隨便調整用藥,影響療效或增加未來復發的可能。 |
更多有價值的參考報導請看
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2,23&id=4572
圖片來自「大腦達人」 總笑長對於憂鬱症(失眠)患者的建議:雖然我經常「凍未條」要宣傳愛笑瑜珈運動有很多好的療效,但是卡塔利亞醫師有交代,愛笑運動只是輔助療法,它不能取代您可能現在正在進行的正統治療(藥物治療),所以總笑長誠摯建議心情鬱卒的朋友,在同時服藥的情況下,同時參加愛笑運動,隨著自己的自信心漸漸恢復,正向的認知功能提升,活動力越來越強,諮詢醫師意見後再慢慢減少藥量,這也是一些笑友的恢復過程,時間長短因人而異,唯一相同點就是無論心情如何都要「勉強」自己持續來參加,尤其「不想來」的時候更要來,因為內在那個不想來的部分是你的「小我」,除了「小我」你還有一個「大我」,請讓「小我」聽從「大我」的指揮。 |
- Jun 11 Wed 2008 11:34
一碟鼠腦神經元可以開飛機?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德瑪斯博士從老鼠大腦皮質取出一些組織,分離出單獨的神經元,放在培養皿中,連接特殊介面裝置(interface)再連接電腦,竟然這一堆神經元最後可以學開飛機---玩電腦模擬飛行遊戲。只是2萬五千個神經元就可以「學習」到這個技能,而我們大腦有千億個神經元,其潛力真是無窮,這個潛力就是大腦的可塑性(plasticity)。過去以為大腦的神經細胞是無法再生的,過了某個「關鍵時期」大腦就關閉學習功能,每個個別「零件」只有它的特殊功能,這些觀念都被最近大腦的可塑性研究實驗而推翻了。即使中風17年也可以透過「限制健肢復健療法」而恢復運動功能。(有興趣者可閱讀訓練你的心靈,改變你的大腦:正向心靈訓練可以改變你的大腦)
我們的命運來自我們的個性和態度,個性和態度有50%因素來自我們的基因,但是還有50%決定於「後天的環境」,這部分就是我們可以運用的大腦可塑性。負面思考的習慣、強迫思考的行為,或許可以透過藥物的介入而獲得控制,但是根本之道還是要利用內在的「心靈意志」來改善,培養這方面的能力,最好「由內而外」(內觀、覺察、冥想、靜心)加上「由外而內」(肢體動作)讓身心互相影響而培養「心靈意志的力量」來轉運。根據神經科學家研究,可塑性的產生有兩大條件:專注和重複練習。
很多笑友每天來愛笑俱樂部,他們專注地練習,他們真的改變了思考習慣,改善了親子溝通效果,甚至改變飲食習慣---更清淡。
- Mar 27 Thu 2008 11:00
小鼠學會耙取食物 顛覆工具理論
日本的研究團隊成功訓練南美的灌叢八齒鼠使用小耙子。(取自產經新聞)
〔編譯鄭曉蘭/綜合報導〕傳統觀念往往將「使用道具」視為高度認知智能的表現,至今的研究也只證實靈長類或部分鳥類擁有這項能力。不過,日本理化學研究所腦科學綜合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成功訓練原產於南美的灌叢八齒鼠使用小耙子,研究成果於二十六日發表於美國知名網路科學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ONE)。
體長約十五公分的灌叢八齒鼠原產於南美智利,前腳內側的突出肉球讓牠們得以像使用拇指一般,抓取道具。研究人員以六隻八齒鼠為訓練對象,在柵欄另一側放置葵花子等飼料,以及長約四公分的小耙子,持續訓練八齒鼠利用小耙子將食物耙到自己面前來享用。結果,平均約五十七天之內,不論將食物或小耙子放在任何位置,所有八齒鼠都能達到七十五%以上的成功率。
經過訓練的八齒鼠,見到食物位於能觸及之處,就會直接以前腳抓取,反之就會利用道具。而且,不論研究人員如何改變小耙子的色彩及大小,甚或以假耙子混淆視聽,八齒鼠依然能正確無誤地使用小耙子。由此證明,「牠們已經瞭解小耙子的機能,將其當作道具使用」。
這是全球首度有研究證明齧齒類動物具備使用道具的能力,今後藉由直接調查齧齒類動物腦神經成長、再生或基因等,可能有助於釐清認知機能的機制。研究人員表示:「八齒鼠學會使用道具的訓練次數,幾乎與日本猴一樣。使用道具或許只是大腦的一般學習機能,並沒有我們所想像的那麼特別。」
轉載自自由時報2008.3.27
總笑長今天懷著喜悅的心情來到土城,和萬火笑長及他夫人、泰淵笑長、文玲笑長一起參加 汪老太 夫人告別式,在等待公祭時候,也回憶起我自己91歲高壽的阿嬤,尤其是她的的慈祥和藹笑容。讀報時,看到這則新聞,又再度想到我阿嬤,她雖然沒有受過任何教育,但是每次在電視上看到馬戲團表演,就會很有智慧地「感嘆」:「動物這麼聰明,人,怎麼那麼難教呢?」
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的我們要好好加油---在靈性上加油---否則連老鼠都學會使用工具了,如果不求長進,哪天人類會被老鼠追上喔!(註:老鼠和人類的基因相同的部分佔95%)
- Jan 02 Wed 2008 13:08
有何好笑,人為什麼會笑:笑與腦 (轉載)
大笑…有趣…真有趣…但我們為何有這種反應呢?為何搔自己的癢便笑不出來了呢?到底腦的哪一部份控制著發笑與幽默感受呢?解釋這類疑問的答案並不多見,因為以笑為主題的實驗並不多。部份原因是因為大笑並不是病。人們不會因為笑或感到愉快而去看醫生。不過,確實有些人因為腦部受傷而可能出現無法控制的不正常大笑。還有一種癲癇症(epilepsy with gelastic seizures),發作什時也會讓人發笑。
................... 更多「笑」的研究在這裡
要瞭解自己,先瞭解我們的腦!要充分運用腦力?先讀一讀腦的使用說明書。
「小小神經科學」網站 是直接翻譯自美國國家研究資源中心( National Center of Research Resources) 的Eric H. Chudler, Ph.D. 負責維護,由國立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翻譯。
- Sep 05 Wed 2007 15:33
笑的力量
讀者文摘 2007九月號
笑有神奇的魔力,令人生更美妙。Anne Mullens 撰
加拿大溫哥華,早上七點鐘,蘇珊•詹克思本想多睡一會兒,卻偏偏聽見五個月大的兒子安格斯在隔壁哇哇大叫。詹克思說:「我幾經掙扎才爬起來。」她有兩個兒子,另一個兩歲大,為了照顧他們,筋疲力盡是家常便飯。「可是,往嬰兒床低頭一看,見他對著我咧嘴而笑,我便會心花怒放──什麼都值得了。」
這就是笑的力量。其實,近二十年來的科學研究已經證明,格言與流行歌詞裡反覆傳誦的話並沒有錯,例如:「笑吧,全世界將與你一同歡笑」、「笑逐顏開能夠撥雲見日」。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心理學教授丹卓•凱納專門研究表情,包括笑的種類與作用。他說:「笑對人的進化很重要,是人類行為的一大利器。」
接觸過嬰兒的人都知道,他們天真的笑容可以使家族關係緊密、朋友投契,還可以令腦部分泌有益的化學物質,叫人心情舒暢。每逢詹克思帶著安格斯站在雜貨店的櫃台前面,活潑的小寶寶總會利用他新發現的笑的力量,嘖嘖、呵呵聲此起彼落,逗樂大家。
這種嬰兒與成人的友好交往,兒童發展專家稱為「互動之舞」,是嬰兒腦部發展高級機能時的現象。歐維治•米勒是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專門研究兒童發展。他指出:「母親與嬰兒透過笑聲你來我往,合作無間,對親密關係與智力的發展都很重要。」研究顯示,如果家長板著一張臉來回應嬰兒的笑,會讓嬰兒心煩不安,「...
- Jul 26 Thu 2007 17:06
您今天感動了嗎?
前幾天總笑長逛書店時偶然看到這本書的作者是村上和雄
正是我去年初曾經讀到一篇有意思的研究報導---「笑療法,啟動好基因」的作者,所以就買回家閱讀,其中的一個重點就是他的「推測」----「笑」 和 「感動」都可能可以啟動好基因,進而製造正常的好的蛋白質分子,來保持健康和恢復健康。
總笑長以為要「感動」之前可以利用「愛笑運動」來解放身體姿勢的拘束,否則外在身體僵硬,內在心靈要如何「感」而「動」之呢?我個人的奇妙體驗是最近越來越容易「感動」:看到一對老夫妻互相扶持散步在人行道上,我會感動;看到先生總是帶領太太一起來參加愛笑俱樂部,我也很感動;早上在住家前花園和到盛開的鮮豔的玫瑰,也讓人感動不已;更會感動得痛哭流涕的是:接到太太溫馨的關懷電話「今天有幾個人和你笑啊?」…
您今天感動了嗎?如果有,可否回應一下,分享您的感動呢?
笑療法,啟動好基因
〔編譯鄭曉蘭/綜合報導〕全球陸續發表的各種醫學實驗或病例,已證明「笑」對於人體的療效,如常保微笑能增強免疫力,提升心跳、血壓達到近似運動的功能,促進腦內啡分泌等。日本基因工程學專家村上和夫針對這種情形提出理論,認為「笑」能觸發部分基因的正面能量,並達到治病的功效。
研究指出,人體中有超過九成的基因平常處於休眠狀態或活性較低;某些基因受刺激甦醒後,便能釋放治癒疾病的能量。七十歲的村上相信,「笑」便是其中一種刺激源。他在多年研究過程中已發現約五十個好基因能被「笑」啟動,其中有些基因職司免疫反應、細胞循環等身體功能;另有好幾個壞基因能被「笑」所抑制。
他表示:「如果我們能夠證實,人利用『笑』等情緒就能啟動或關閉基因,那將會是本世紀足以榮獲諾貝爾獎,甚至是超越此獎項的成就。」他說:「試想,『笑療法』沒有副作用,花費又低廉,對於臨床治療而言可說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村上三年前與大阪喜劇娛樂業龍頭「吉本興業」合作進行一項實驗,讓二十一名中高年糖尿病患者在飯前分別聽一場無聊的演講,以及觀賞該公司演員的爆笑演出,再測量比較兩者的「飯後血糖值」,結果顯示,大笑的確能有效抑制病患的血糖值。這項研究報告刊登在一月份美國心理療法和身心健康醫學期刊上。2006.1.13
- Jul 23 Mon 2007 15:16
愛笑的媽媽的母乳能提升嬰兒免疫力
笑除了有助恢復元氣的效力之外,似乎也能使母乳抵抗皮膚過敏。根據日本大阪Moriguchi-Keijinkai 醫院(守口敬任会病院)的學者木俣醫師(Hajime Kimate)的一項研究指出,如果哺乳母親在餵食患濕疹的嬰兒母乳前幾小時大笑一段時間,患濕疹的嬰兒的濕疹症狀比較輕微。這位學者讓哺乳的母親看卓別林的電影或是平淡的天氣預報節目,之後於固定時間間隔對母乳進行採樣。餵食這兩種母乳之後,測量嬰兒對塵蹣與乳膠的過敏反應。那些吃了先前大笑母親的母乳的嬰兒顯著地降低過敏反應。這個實驗中所有的嬰兒與一些母親都有輕微遺傳性濕疹(最常見的一種濕疹)的困擾。此結論發表於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第62集,699頁。
由此可見,母親因為大笑而活化免疫系統,嬰兒在吸食母乳食也一併攝入該免疫物質而有助於消滅細菌。
Kimata也發現在笑的母親的母乳中有著極高的退黑激素濃度。退黑激素與放鬆的情緒有關,而在患有濕疹的病人中,退黑激素濃度較為低。在巴爾的摩的馬里蘭醫學中心大學研究笑對心臟疾病的學者 麥可米勒(Michael Miller)醫師指出:如果一天中十五分鐘的笑能長期降低母親與嬰兒的過敏,那麼就很值得去研究了。此話摘錄於New Scientist magazine 第 2608集, 第23頁。發表於2007年六月十八日
註: 失眠患者血液中的退黑激素濃度異常的低)
FAMED for its restorative powers, it now seems that laughter also helps breast milk to fight skin allergies. Breastfed babies with eczema experienced milder symptoms if their mothers laughed hours before feeding them, according to a study by Hajime Kimata at the Moriguchi-Keijinkai Hospital in Osaka, Japan. He showed breastfeeding mothers either a feature length Charlie Chaplin movie or bland footage of weather information, and took samples of breast milk at regular intervals afterwards. Two milk feeds later, he also measured their babies' allergic reactions to dust mites and latex. Those infants whose mothers had laughed had markedly reduced reactions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vol 62, p 699). All participating babies and some of the mothers suffered from mild atopic eczema - the most common type. Kimata also found significantly higher levels of melatonin in the laughing mothers' milk. The hormone is associated with relaxation, and levels are reduced in people with eczema. "It would be good to investigate if 15 minutes of laughter a day can reduce allergies in mothers and infants in the long term," says Michael Miller of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Medical Center in Baltimore, who studies the effect of laughter on heart disease. From issue 2608 of New Scientist magazine, 18 June 2007, page 23
- Mar 14 Wed 2007 09:47
笑為什麼會傳染?夫妻臉?同理心?
大腦裡的鏡子神經元
【洪蘭】
小時候常聽大人說夫妻臉,夫妻做久了面孔會相似,當時覺得不可思議,面孔怎麼可能改變呢?想不到最近看到一篇報告,竟真的有這回事。美國一位心理學家給大學生二十四張十二對夫妻的相片,有的是剛結婚時拍的,有的是結婚二十五年後拍的,請學生把最相似的對子找出來,結果發現結婚越久的正確率越高,實驗者說人的情緒會相互影響,表情會導致臉部肌肉和線條的改變,結婚越久相處在一起的時間越多,交互影響的結果就產生夫妻臉了。科學家在猴子大腦的運動皮質區發現了鏡子神經元(mirror neurons)。當猴子看到別人拿東西吃時,牠自己大腦掌管那個動作的部位會活化起來。
那麼為什麼要發展出這個神經機制呢?澳洲的一位科學家認為,模仿是潛意識不自覺的、甚至是先天演化來的行為,當我們的穿著舉止跟別人一樣時,會增加別人對我們的好感,加強跟別人互動的機率。有一個實驗是指示飯店的侍者在點菜時,盡量模仿客人的說話,重複一次菜名,第二天則指示同一侍者盡量不要模仿客人說話,結果發現模仿客人的那一天所得到的小費比較多。另一個實驗是給受試者聽一個陌生人演講的錄音帶,一邊聽,一邊要重複那個人的話,結果發現受試者會不自覺的去模仿那個陌生人的說話方式,如果那個人說話的聲調是悲哀的,他們重複時聲調也是悲哀的,如果那個人的聲調是快樂的,他們重複時的聲調也是快樂的,受試者會改變自己的情緒以與錄音帶中的陌生人一致,這點很讓人驚訝,難怪我們都喜歡跟笑口常開的人在一起,不喜歡跟愁眉苦臉的人作朋友,模仿竟然可以改變情緒。
但是人為什麼要去模仿別人,作自己不是最好嗎?科學家發現人是個社會動物,非常渴望被別人接受,模仿是讓別人知道你認同他的最簡單方式。越是對自己信心不足的人越會去模仿別人,美國發現在一九六○年代黑人民權運動還未興盛時,美國的黑人青少年會去模仿白人的行為,因為他們羨慕白人的權力與地位。青少年特別容易受到時尚的影響,很害怕自己與眾不同會像鶴立雞群被別人所孤立。我念大學時正好流行迷你裙,裙子在膝上三公分,而我父母要求的長度是膝下 三公分 ,我們雖然知道大部分東方人的腿沒有美國人的長,穿迷你裙是自曝其短,應該要藏拙,但是實在沒有勇氣跟別人不一樣,所以一出家門就把裙頭往上摺兩層,把裙子縮短,回家時再放下來。現在回頭看,這真是很幼稚的行為,但是在不知道自己是誰的年代,跟別人一樣是最好的護身符,隱在人群中就不突兀了。或許了解到這一點,父母對子女撒銀子去趕時髦之同情心會多一點。
科學的研究是很有趣的事,誰會想到大腦裡的鏡子神經元竟然可以解釋這麼多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呢?這也更讓我們看到腦科學不再是象牙塔內的學問,它已飛入尋常百姓家,跟你我都息息相關了。
【2006/04/15 聯合報】 @ http://udn.com
延伸閱讀:感同身受:鏡像神經元 (科學人雜誌月刊)
天生愛學樣:發現鏡像神經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