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敬重的科學家,討論人的腦部,與靈性和自我轉化,有何關聯的訪談節錄。研究已經證實,經常打坐會改變腦部的功能。靜坐是認識自我,與了解自己的過程。
我們有寬大前額葉,所以會觀察自己的想法、行動與行為,此神經學概念稱為
後設認知。
目前分類:大腦腦神經基因人體科學 (58)
- Dec 27 Tue 2011 17:51
腦部和靈性之科學研究
- Nov 13 Sun 2011 05:05
Discovery影片:面對情慾 Science of Lust
今逢百年,有很多對年輕人結婚,最好努力花時間聽聽看科學家的研究「人類是如何面對情慾?」(影片45分鐘)。壞消息是「面對情慾,我們的自由意志實在不多」好消息是「真摯的愛可以提昇我們控制情慾的能力」
- Oct 27 Thu 2011 21:12
(轉載)大腦生來就是“樂天派”::
TIME: The Optimism Bias(英文原文)
方陵生 編譯希望是一種偏離現實的非理性的東西,但為什麼我們還是孜孜以求併為此興奮不已?我們眼中的未來總是絢爛繽 紛如玫瑰花般美好,是因為我們戴著一副與生俱來的“玫瑰眼鏡”?為什麼我們的大腦有時候會無視所有的負面影響,把天平朝著積極的那一頭傾斜呢?英國研究人 員塔利·夏洛特給你一個科學的解釋。
如果我們的大腦神經機制中沒有這麼一種偏離現實的樂觀傾向,可能所有人的大腦都會出現輕度抑鬱。
人類自認為是理性的生物。我們會小心提防一切,我們遇事會權衡利弊,我們還會未雨綢繆。但是,無論是神經科學和社會科學都表明,我們的樂觀超越了現實。
「情人眼裡出西施」
一 般來說,希望總是比現實更美好。人們往往低估離婚、失去工作或被確診患癌的可能性;人們總是覺得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常懷望子成龍之心;人們想像自己有一天 會比周圍的同事都更成功;人們還可能高估自己的壽命,有時想像的壽命比實際上多出20年甚至更多。據美國一項統計數字顯示,10%的美國人認為自己能夠活 到一百歲,但實際上,美國百歲老人所佔的比例僅為0.02%。
相信未來會比過去和現在更好,被稱為樂觀傾向。人們在小時候都做過許多“當我長大後要如何如何”的夢,表現出很強的樂觀傾向,其實成年人也是這樣。
人 們可能會認為,暴力衝突、居高不下的失業率、龍捲風、洪水,以及人生所面對的所有威脅和所經歷的挫折失敗,衝擊著人們的世界觀。在這過程中,樂觀精神會漸 漸被侵蝕和消磨掉。以人類全體而言,我們的悲觀情緒在增長,比如對國家提高教育水準和減少犯罪現象的信心,但對於我們個人未來的看法,卻令人難以置信地充 滿了彈性。2007年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70%的人認為這一代人不如自己的父輩那麼成功,但76%的受訪者都對自己家庭的未來持樂觀態度。
過 分樂觀的設想可能會導致災難性的錯誤判斷,比如,它會阻礙我們適時地進行健康檢查,必要時忽略使用防曬霜,甚至有可能作出錯誤的投資決定。但同時,這種樂 觀的偏向性也在保護和激勵著我們,它讓我們保持勇往直前的精神,沒有這種樂觀傾向,我們的祖先可能就不會冒險遠離自己的部落去開闢新的天地,我們至今仍然 可能還是穴居人,蜷縮在洞穴中,夢想著光明和溫暖。
為了發展,我們需要能夠想像另一種現實,更好的現實。我們需要相信, 我們能夠實現這些目標,這種信唸有助於激勵我們去追求自己的目標。一般來說,樂觀之人工作時間更長,掙錢也更多。杜克大學的經濟學家發現,樂觀的人甚至更 節儉。雖然他們的離婚率不見得更低,但他們再婚的可能性卻更大,希望戰勝了曾經的不幸經歷。
雖然更美好的未來往往只是一 種幻想,但樂觀情緒在眼前來說卻是有利的。希望讓我們放鬆大腦,舒緩壓力,有益於身心健康。研究人員在對心臟疾病患者進行研究時發現,與不樂觀患者相比, 樂觀患者更有可能多服用維生素、多吃低脂肪飲食和加強鍛鍊,從而降低其發病危險。事實上,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表明,人類的這種樂觀傾向可能在進化中已經固 定在我們的大腦中,成為我們的一種本能反應。對於樂觀傾向的科學研究,是研究人類意識的一個新的窗口,它所顯示的一切有可能燃起一場心理學上的革命,因為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我們的大腦不僅印著過去的記憶,還不斷地受著未來想像的影響。
選擇性忘記過去
本 文作者,倫敦大學學院維康基金會神經成像中心的研究員塔利·夏洛特對研究人類天性中的樂觀傾向感興趣源自於一次偶然。9·11事件之後,夏洛特開始調查恐 怖襲擊在人們腦海裏留下的記憶,令他感到好奇的是,在事件發生11個月後的調查發現,人們對當時發生事情的回憶,與他們最初的敘述只有63%是相符的,他 們不太能想起一些細節,如航班的名稱等。大腦記憶的失誤從何而來?
研究記憶的科學家提出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回答:記憶很容 易產生錯誤的部分原因,是因為負責記憶過去發生事情片斷的神經並不單獨為記憶而存在,相反,記憶系統的核心功能實際上是想像未來,讓我們能為未來將發生的 事情做好充分準備。研究人員稱,記憶系統回放過去事件的設計並非完美,卻是為我們的大腦靈活地構建未來情景而設計的。因此,記憶作為一個重建過程,細節與 其他插入的資訊偶爾會被刪除也就不足為奇了。
為了證明這一點,夏洛特決定觀察志願者在想像未來時的腦部活動,不是像 9·11這種大事件,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將觀察結果與自願者回憶過去事件時的大腦模式進行比較。令夏洛特意想不到的是,一旦人們開始想像未來,即使 是最平凡的生活事件似乎在未來也會向著最美好的方向發展,平凡的場景被罩上了一層玫瑰色的光彩,一些細節猶如精心打造的好萊塢劇本。
你 可能會覺得,想像未來的一次剪髮行動是非常沉悶無聊的,事實並不儘然。以下是一位自願者對未來一次剪髮的想像:“我準備將頭髮剪了捐贈給“青絲之愛”慈善 機構,讓因化療失去頭髮的年輕癌症患者能重新擁有一頭時尚假發,需要很多年我才會重新長出這樣一頭秀髮,我的朋友們和我相聚在一起,慶祝我的這一善舉,我 們去了我最喜歡的理髮店,然後又去了我們最喜歡的餐館吃飯。”
另一位自願者想像乘坐飛機的情景:“我想像著飛機起飛的那 一刻,那將是最令我激動的時刻,八小時的航程我可以打個長長的盹,最後當飛機降落在波蘭的克拉科夫時,我們為駕駛員鼓掌,感謝他將我們安全送到終點。”在 她的想像中,沒有停機誤點,沒有尖聲哭鬧的嬰兒,在想像的世界裏,一切都那麼美好。
如果所有的自願者在想像未來時都有這種樂觀傾向,那麼這種偏向性是否與大腦結構有關呢?
大腦中的時間機器
積極樂觀地想像未來,我們必須首先想像的是未來的自己。想像未來是人類最為非凡的能力,心理上的時間旅行,在想像的時空中來回飄移,盡情暢遊。雖然我們大多數人對於這種能力覺得理所當然,但實際上對不同時空的想像能力對人類的生存至關重要。
這 種能力是進化過程中的一種自然選擇,它讓我們能夠未雨綢繆,在預見到未來有可能到來的艱難生活時,就提前做好保存食物和其他資源的準備,它還讓我們能夠預 測我們目前的行為將會如何影響到我們的後代。如果我們不能想像百年或百年以後的世界,我們會關注全球變暖嗎?我們會努力爭取更健康的生活嗎?甚至我們會生 育孩子來延續人類嗎?
雖然心理上的時間旅行在生存上明顯佔有優勢,這種意識上的預見性也讓人類付出巨大的代價,我們都知 道,在未來的某個時刻,死亡在等待著我們。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生物學家阿吉特·瓦爾基認為,意識到人終有一死會將進化引向絕路,這種絕望會干擾我 們的日常功能,停止一切生存所需要的活動。人類的心理時間旅行得以在進化過程中應運而生的是唯一可能就是,與非理性的樂觀傾向攜起手來,於是,對死亡的認 知與想像美好光明未來的能力並駕齊驅地發展起來了。
構想未來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於大腦裏的海馬狀突觸,對於記憶來 說,海馬是大腦結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大腦海馬部位受損的患者無法回憶過去,也無法構建未來的詳細圖景,他們的思維似乎被靜止地定在了現在。而我 們其他人的意識則不斷地在時空中來回移動,我們的思維可能一時會想起昨天夫婦間的談話,下一刻卻突然飄移到今晚的晚餐計劃。
人的大腦中有兩個特殊的區域——杏核體
(amygdala) 和 rACC( rostr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掌控著我們的“樂觀神經”,我們的積極心態都來源於此。
但 大腦的時間旅行並不以隨機方式進行,它往往涉及某種特定類型的想法。我們想像我們的孩子如何過得更好,我們想像如何獲得一個好工作,如何攢到足夠的錢買套 像樣的房子,如何找到完美的愛情,我們想像我們的球隊會贏得一場關鍵性的比賽,我們想像如何度過一個愉快的週末,我們想像自己如何在牌桌上連連獲勝。當 然,我們也會想像如果失去親人怎麼辦,工作失敗怎麼辦,我們還會想像是否會死在一場可怕的飛機墜毀事件中。但研究表明,我們大多數人花在想像樂觀未來的心 思要比花在想像不幸後果上的心思多得多。當我們想像失敗和不幸時,我們往往還會將重點放在如何避免之上。
夏洛特在幾年前 與傑出神經學家伊麗莎白·費爾普斯進行的調查結果表明,引導我們樂觀地想像未來的是前額葉皮質與大腦深處皮質下區域溝通的結果。前額葉皮質是人類大腦中最 近進化的部分,人類大腦這一部分比其他靈長類動物都要發達得多,是人類大腦擁有許多複雜功能的關鍵,如語言能力和和目標設定能力等。
研 究人員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掃描器,記錄志願者想像未來特定事件時的大腦活動,包括高興的事(如某個重要的日子或贏了一大筆錢),或不愉快 的事(如丟失錢包或戀愛關係結束),根據志願者們的敘述,對高興之事的想像圖景顯然比不愉快事情的想像圖景來得更豐富更生動。
這 一結果與對大腦另外兩個關鍵區域的觀察結果相符合,一個是大腦的杏核體,也叫腦扁桃體,是大腦深處處理情緒的一個小結構,另一個是前扣帶回皮質喙部 (rACC),是前額葉皮層中調節情緒和動機的一個區域。rACC就像一位交通指揮員,調動和強化大腦中的樂觀情緒,越是樂觀的人在想像未來時,這些區域 的活動越是活躍,這兩個大腦結構之間的聯繫也更為密切。
這一發現具有特別的意義,因為正是這兩個區域,杏核體和 rACC,是抑鬱症患者大腦內活動異常的地方。健康的人對未來的預期總是往好的方面想,而嚴重抑鬱症患者的大腦卻往往偏向於悲觀,他們的預期比實際情況更 糟,而患有輕度抑鬱症的人對未來的預測卻相對比較接近現實,他們看到的是世界的本來面目。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的大腦神經機制中沒有這麼一種偏離現實的樂觀 傾向,可能所有人的大腦都會出現輕度抑鬱。
樂觀如何改變現實
臨床抑鬱症患者的問題是,他們有可能改變未來,消極的預期以負面的方式造成不良的後果。那麼預期是如何改變現實的呢?
為 了回答這個問題,認知神經科學家莎拉·本特松,設計了一個實驗,她安排學生進行積極預期和消極預期的實驗,同時對他們的大腦進行掃描,並要求他們完成一些 認知測試任務。為了誘導學生產生成功的期望,在他們進行認知測試任務之前,用一些諸如聰明、智慧和伶俐之類的話語鼓勵他們,為了誘導學生產生失敗的期望, 她用愚蠢和無知之類的話刺激他們,得到她肯定的學生測試成績顯然更好。
對腦成像數據進行分析研究後,本特松發現,學生在 測試中出現錯誤時大腦不同的反應,取決於得到肯定的鼓勵還是否定的刺激。她觀察到,得到肯定鼓勵的學生在出現錯誤時,前額葉皮層負責反思和回憶的部分活動 增強,而受到否定話語刺激的學生,在測試出現錯誤時,這部分大腦活動並未增強。顯然,大腦預期的結果本來就不會太好,出現錯誤與大腦預期結果並無衝突,所 以大腦不會因驚訝而活躍起來。
沒有良好期望的大腦不會發出 “注意,答案出錯!”這樣的信號,這樣的大腦無法從錯誤中 吸取教訓,也不太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取得進步。通過改變我們的表現和行動,期望起到一種自我完善的作用,最終影響到未來發生的事情。然而在通常情況下,期 望只是單純地改變我們對世界的看法,而並沒有改變世界本身。
夏洛特舉了一個例子,一位準備到奧地利滑雪度假的朋友從希思 羅機場給他打來電話,由於目的地暴雪成災,航班被推遲三天,他的朋友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呢?“我想這是一件壞事,但也是一件好事,”他說。滯留機場確實不 那麼愉快,但他最後卻說,今天的大雪意味著明天更理想的滑雪條件,他的大腦將滯留機場的不愉快與對滑雪勝地的期盼有趣地聯繫在了一起。
航 班取消算不上什麼悲劇性的事件,但即使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可怕變故降臨到我們身上時,大腦也會自動尋找證據來證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我們從來不會去預 期失去工作、生病或離婚,當這些事件真的發生時,我們也會往樂觀的方面去想,在經歷不幸的過程中,我們日漸成熟,比如,可能因此而擁有更多的工作體驗,或 在未來建立一個更理想更穩定的家庭。以這種方式解讀不幸,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我們樂觀的期望是正確的,畢竟事情最後還是在向著好的方向發展。
即使一些意想不到的可怕變故降臨到我們身上,大腦也會自動尋找證據來證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點石成金”的本領
如 何透過暴風雨的層層黑雲看到一絲光亮?夏洛特和他的同事、著名神經科學家雷·多蘭和塔瑪拉·夏納做的一項實驗中,讓志願者想像一系列病症,從骨折到阿爾茨 海默症,並想像生了這些病以後會多麼痛苦,生活會變得多糟糕,同時對他們的大腦進行功能磁共振成像掃描。然後夏洛特問他們:如果你不得不忍受其中一種疾病 的痛苦,你會選擇哪一樣?斷腿還是手臂骨折?胃疼還是哮喘?於是他們重新衡量這些病症哪個相對好受些。幾分鐘後,許多人都從眾多疾病中選擇了一種特定的疾 病,志願者們突然發現,他們所選擇的疾病實際上並不那麼太可怕,比如說斷腿,在做出選擇之前認定它“很可怕”,但是選擇了它的自願者會從斷腿的痛苦中發現 一線曙光:“如果我的腿斷了,我就可以心安理得地躺在床上看電視了。”
我們的大腦似乎擁有“點石成金”的本領,能將不利 轉變為有利,將不幸轉變為幸福。大腦天生會對我們經歷的事情賦予更高的價值,並對作出的選擇充滿信心。在不利情況下被迫作出選擇時是如此,在一些理想條件 中作出選擇時也是如此。想像一下你要在兩個同樣有吸引力的工作機會中作出選擇。選擇決定也許很難,但一旦有所決定,奇跡就會發生。你會像大多數人那樣,突 然覺得自己的選擇是最好的,其他未被你選中的卻未必有多麼好。據社會心理學家萊昂·費斯廷格所說,選擇後的重新評估是為了舒緩在做決定時因難以取捨而產生 的壓力。
在2009年的一次實驗中,自願者要求想像一次度假,並對80個不同的目的地進行評估打分,然後要求他們從得分 相同的兩個目的地二選一,比如,你會選擇巴西還是巴黎?在選定了某個度假目的地幾秒鐘後,再要求他們對所有的目的地重新評估,結果自願者對自己選定的目標 評估得分比之前要高,而對放棄的那個目的地的評估得分卻比之前更低。
腦成像數據顯示,變化發生在尾狀核,一個主管獎勵機 制併發出預期信號的神經細胞群,如果我們知道即將發薪水或吃到美味的巧克力蛋糕時,尾狀核就像一個播音員,將資訊廣播到大腦的其他部分,“好事即將到來, 準備接收。”當我們收到獎勵時,評估價值迅速更新,比如,要是蛋糕令人失望,它的價值下降,下一次我們對蛋糕的預期值就會降低。
在實驗中,兩個目的地的選擇一旦作出,尾狀核迅速更新了其信號。在選擇之前,想像希臘和泰國為目的地時,發出的信號可能會是“都不錯”,而在選擇了希臘之後,它播出的關於希臘的信號變成了“太棒了”,而關於泰國的信號則變成了“還行”。
有時我們會為自己做出的決定感到遺憾,這也是事實,我們的選擇最後帶來失望。但總的來說,當你做出了一個決定,即使它只是一個假想的選擇,你也會賦予它更高的期望價值,並希望這種期望給你帶來快樂。
對所作決定的肯定可以幫助我們從自己的選擇中獲得更多的快樂,雖然實際上可能很尋常。沒有這種肯定,我們的生活很可能會充滿猶疑:我是否做了正確的決定?我是否要改變主意?然後,我們就會故步自封,猶豫不決,甚至無法再前進一步。
謎一樣的樂觀傾向
過 去幾年裏,對樂觀現象的神經科學研究已取得了一些重要的進展,但仍然有一個久而未決的謎。為什麼即使在相關資訊與樂觀期望值明顯相左的情況下,人們仍然抱 有這種樂觀傾向?直到最近,科學家才破解了這個令人困惑的謎,在一項實驗中,對同時處理積極資訊和負面資訊的大腦進行掃描時的發現令人驚訝:當人們在學習 新東西時,大腦神經元對積極資訊忠實地編碼儲存,以提高樂觀偏向性,但對於不在期望範圍內的負面資訊,則未能成功納入。舉例來說,當我們聽到被人們冠以 “蓋茨第二”美譽的馬克·扎克伯格的成功故事之後,我們的大腦就會產生這種想法:我們有一天也有可能會成為和他一樣的巨富,但在聽到離婚率幾乎高達一半的 統計數據時,我們卻不認為自己也有可能步入婚姻失敗者的行列中。
為什麼我們的大腦天生會這樣?一個很令人誘惑的猜測就 是,進化選擇了樂觀,因為總的來說,積極的期望可提高生存幾率。研究發現,樂觀者更長壽更健康,事實也表明,大多數人天生具備樂觀傾向,一些新的數據資料 表明,樂觀精神與特定的基因有關,所有這些都強烈地支援了這一假設。然而,樂觀傾向是非理性的,並有可能導致一些不好的結果。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我們 如何保持樂觀,從樂觀中獲益,同時警惕盲目樂觀可能帶來的隱患。我們相信,明天會是個陽光明媚的好天氣,但若要出遠門,還是要記得帶上一把傘。
我們對未來的期望值,往往要比現實來得美好。
10% 十分之一的美國人認為自己能夠活到100歲,但實際上,美國百歲老人所佔的比例僅為0.02%。
0% 一項對去申領結婚證的情侶的調查顯示,沒有人認為他們有一天會離婚。
76% 70% 儘管有70%的人認為自己這代人不如父輩那麼成功,但76%的人都對自己家庭的未來持樂觀態度。
93% 這一百分比所代表的絕大部分人認為,自身所擁有的能力處在人群整體的前50%。
- Aug 03 Wed 2011 20:33
Dr. Jeffrey Schwartz:覺察觀照可以重塑大腦
Dr. Jeffrey Schwartz:傑佛瑞‧史瓦茲醫生是「重塑大腦」的作者之一,他對於強迫症患者發展出「四步驟」療法,取用佛陀所教的「覺察觀照」MIndful awareness來改變大腦的病態習性反應。「覺察觀照」之後利用一個正向行為取代病態行為。經常練習而能重塑大腦。 而這個正向行為何不就是免費、免器具、隨時可做的「大笑」呢?
或許你我沒有嚴重的強迫症,但是在「貪嗔癡」作祟之下形成的「我執我見」,誰沒有或多或少的「類強迫行為」呢?所以我們都應該趁腦袋還算正常的時候多多練習「專注力」多多練習「覺察觀照」!
- Jul 23 Sat 2011 20:35
台大校長科學實驗證明“佛”很愛笑(轉載)
【震撼視頻】台大校長科學實驗證明“佛神”、“上帝”、靈界的存在
The experiments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talk is amazing and worth to watch.
(一定要耐心看完) 請不要先入為主像李校長開宗明義所說的: 用一顆開放的心不涉宗教不涉思想 給自己二十分鐘的空白
來看下面這段話是否能在你心中留下印象甚至啟示.
視頻人體潛能科學 -台大校長李嗣涔講演
上集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_84s8vFRlEc/
下集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_OBox7gOErw/
其中驗證靈界資訊這一段,從下集的第10分鐘起
超強推薦!推薦!!
【新】台大校長科學實驗證明"佛神,上帝"、靈界的存在
網友們看完視頻的部分感言:
"太猛了,我的唯物世界觀徹底被顛覆了。咋辦啊?不知所措"
"看完後改變我的所有想法真的謝謝讓我知道我活著為了是什麼"
"看了那麼多唯一一個讓我激動的帖子 "
"很有科學依據,值得好好探索研究!"
"這個科學家令人尊敬。不為某些固有的觀念束縛,敢於突破科學人的局限性,探索真實的世界。他的探索很有益。"
"太震憾了!相信那個科學家就是佛菩薩示現在人間用科學的方法來教化引導大眾的。 "
"印證了佛經中的很多內容,讓不信佛的人信佛,這回有辦法了。會度很多人的,功德無量啊!"
"牛啊解答了我很多的疑問~ 真的不錯"
"超強震撼!!!!!!"
"不愧是大家風範!!!殊勝!!"
====================
以下介紹台灣大學李嗣涔教授的科學研究
約20年前,原本只是研究氣功和手指辨識的功能研究
後來卻無意中因為手指辨識[佛]字而發現特殊現象
進而確認佛菩薩和靈異世界的真實性
希望透過以下的內容,以科學的角度
讓[不信佛的人],或[初學佛的人],或[實修的佛弟子]
能夠對生命和宇宙,以及生活和佛法,
有更寬闊和深入的思維及體會
雖然這些研究在科學或宗教上可能是一項突破
不過,這些只是提供大家以科學的方式來認識佛法
這些研究對深奧的佛法來說還是相當粗略淺薄,仍不能圓滿的解說佛法
所以,佛弟子應該以佛經為依據,將此實驗當作參考即可,而不是反客為主,弄錯了方向
因此,固然李教授的研究精神可敬,但也不排除其實驗過程被邪力所攝的情形
不過影片中他也語帶慎重和保留,並且強調正念,或許應該是有注意到這類情況
不論如何,此研究卻也佐證了佛菩薩世界的存在
研究中簡單節錄:
在研究測試中發現
在紙張上寫[佛][菩薩]這樣的字
都能和佛菩薩起信念的連結
在功能者的大腦螢幕中都會呈現出非常光亮的光芒
不過在我們一般人的肉眼下,只是[佛]和[菩薩]這樣的字。
上集60分鐘
下集60分鐘
- Jul 05 Tue 2011 21:45
左派和右派,差別在腦袋
《中英對照讀新聞》自由派與保守派大腦結構不同 Brain structure differs in liberals, conservatives
◎國際新聞中心(轉載自自由時報)
Everyone knows that liberals and conservatives butt heads when it comes to world views, but scientists have now shown that their brains are actually built differently. Liberals have more gray matter in a part of the brain associated with understanding complexity, while the conservative brain is bigger in the section related to processing fear.
每個人都知道自由派與保守派談到世界觀時會互相頂撞,但科學家現在已顯示,他們的大腦構造真的本來就不一樣。自由派大腦中有較多與了解複雜性相關的灰質,保守派的大腦則是有較大區塊處理恐懼。
"We found that greater liberalism wa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gray matter volume in the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whereas greater conservatism wa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volume of the right amygdala," the study said.
研究說:「我們發現,自由主義與前扣帶皮質增加的灰質相關,而保守主義則與右側杏仁核大小相關。」
"Previously, some psychological traits were known to be predictive of an individual’s political orientation," said Ryota Kanai of the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where the research took place. "Our study now links such personality traits with specific brain structure."
此份研究在倫敦大學學院進行,該校的加奈表示,「先前已知有些心理特徵可預測一個人的政治傾向」,「現在我們的研究將這些人格特徵與大腦特定結構相連。」
The study was based on 90 "healthy young adults" who reported their political views on a scale of one to five from very liberal to very conservative, then agreed to have their brains scanned. People with a large amygdala are "more sensitive to disgust" and tend to "respond to threatening situations with more aggression than do liberals and are more sensitive to threatening facial expressions," the study said.
此份研究根據90名「健康年輕成人」進行,他們在1到5級的量尺上,通報他們的政治觀是非常自由派還是非常保守派,接著同意接受大腦掃描。杏仁核大者,「對厭惡較敏感」,傾向「以比自由派激進的方式回應受威脅的狀況,對於威脅性的臉部表情也比較敏感」。
新聞辭典
whereas:連接詞,然而。例句:You eat a massive plate of food for lunch, whereas I have just a sandwich.(你午餐吃超多,而我只吃了個三明治。)
orientation:名詞,傾向。例句:We employ people without regard to their political or sexual orientation.(我們雇人不會考慮他們的政治或性傾向。)
expression:名詞,表情。例句:I could tell from her expression that something serious had happened.(我可以從她的表情知道事情大條了。)
- Jun 15 Wed 2011 19:22
迷幻藥:危險快樂的捷徑
毒品、搖頭丸(迷幻藥):快樂的危險捷徑,快速有效,卻要付出慘痛的代價。
神奇的聰明藥丸,讓人快速上天堂,也讓人快速下地獄。
國家地理頻道:【迷幻心靈】:世界各地的奇風異俗:為了紓解壓力,為了與神鬼溝通,為了體驗「天人合一」,人們利用各種麻醉品。各種光怪陸離的理由背後卻有一個共同的風險:對腦部永久傷害。
還是愛笑俱樂部的大笑運動最安全無副作用,也最便宜!因為「天然ㄟ尚好」。只是你必須耐心地每天、每週「服用」。並且由「外在的笑」內化成「內在的笑」---感恩、讚賞、寬恕、道歉---才能真正有效。
- May 25 Wed 2011 19:01
Discovery「面對恐懼」
人類的祖先能夠在凶險的東非大草原存活下來,也是因為大腦如此設計:對負面情境的高度敏感反應。
- May 23 Mon 2011 16:36
Discovery「性格塑造」
一個人的個性的面相可以多達5000種?
憤怒可以控制嗎?脾氣可以改變嗎?
青少年的情緒為什麼喜怒無常、變化莫測?
短暫快速改變性格的方法,就是改變心情。
- May 21 Sat 2011 21:30
Discovery「人體內的住客」
人體內外有100兆的微生物,你相信嗎?
如果不能和「它們」和平相處,你就無法健康存活。
我們的身體是一個獨特的生態系統,「我」必須和「我的微生物」維持一個動態平衡,所以我們應該多接觸大自然,多吃天然食品,多多運動,才是健康之道。
- May 19 Thu 2011 16:53
科學家說:假笑也有效
初次參加的朋友,請注意!這是完全不同於您過去經驗的「笑」法,您不能期待立刻得到100%的真笑,因為真笑可遇不可求。我們是藉由「假笑」而引發「真笑」。至於是否能夠引發真笑,要看個人是否當下可以「放下」「放空」。
- Apr 28 Thu 2011 21:10
地球上真的住著一群「外星人」
自閉症者的特徵之一,就是很不喜歡和別人眼神接觸。另外對「臉部表情」的解讀能力也比一般人低落很多。他們的症狀和父母的教養沒有關係,和神佛也沒關係,最新腦部科學研究,發現他們的「鏡像神經元」的活性很低落,左腦(語言、邏輯、抽象)的活化能力也較差。這些都值得我們去學習,進而認識大腦的奧妙。並且珍惜我們可以很容易和別人社交互動的能力。因為你會瞭解「簡單的事其實很不簡單」!
分享一部很棒的自閉症紀錄片,總共有四部。下面只是其中一部「自閉症之謎」:介紹自閉症的知識
- Apr 28 Thu 2011 19:31
研究:老人多社交 延緩腦部知能退化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根據美國最新一項研究指出,老人家若是生活經常習慣與他人互動,例如串門子或上教會,可以延緩知能退化的情況發生。
美 國羅希大學醫學中心研究人員邀請1138位平均年紀80歲的民眾參與實驗,研究人員同時每年觀察民眾就醫資料與神經心理測驗結果,最後以5年的時間觀察發 現,從事社交活動例如上教會、當志工或與他人一同用餐、運動等,會降低出現知能退化的機率,社交最頻繁者較經常閉門不出者,出現知能退化的機率減少達 25%。
研究人員詹姆斯發現,老年人若是平日的社交活動頻繁,可以延緩腦部知能退化的時間,詹姆斯表示,「知能退化的人,比較不會參與社交活動,證據也顯示缺少社交活動的人,的確會導致知能退化。」
稍早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一項類似研究結果也指出,年紀增長雖是造成出現老年癡呆的因素之一,不過,長者若是在日常生活中較常與他人互動,的確可以延緩神經退化情形的發生。
本次美國研究結果刊登在《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ological Society》期刊。
- Mar 01 Tue 2011 10:16
每天12分鐘的Kriya瑜伽唱誦練習可能改善大腦
(一) 以盤坐的方式一個字一個字大聲唱誦撒(Sa)他(Ta)那(Na)嗎(Ma),同時重複地以拇指輕觸食指、中指、無名指及小指。唱誦時眼睛要閉著,並且觀想聲波從頭頂百會穴進入眉間第三眼部分。為時兩分鐘,
(二) 接下來的兩分鐘以氣聲低誦和輕觸手指。
(三) 接下來的四分鐘在心中默念和輕觸手指。
(四) 回到以氣聲低誦和輕觸手指。為時兩分鐘。
(五).大聲唱頌兩分鐘
共12分鐘
示範者是美國阿茲海默症研究與預防基金會(Alzheimer's Research and Prevention Foundation)的醫療總監卡爾薩博士(Dr.Dhama Singh Khalsa)
安德魯.紐柏格博士(
所以或許愛笑運動之後再來練習應該是比較安全。
- Jan 17 Mon 2011 21:13
讀心術或騙術
我們一般人對於平常的、普通的、正常的、一般的、平凡的事物,都因為「理所當然」而變成「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感而不覺」,而只會注意「異常的」「優秀的」「傑出的」「美麗的」「驚訝的」事物。因為這樣大腦比較省力!
- Jan 08 Sat 2011 18:34
腦部手術發現快樂大腦的「後門」
腦部手術--腦深層刺激術(DBS/Deep Brain Stimulation)原本是用來治療巴金森症,現在也可用來治療極重度憂鬱症、強迫症,在手術過程中(病人都是醒著的),醫生意外發現「25區」這裡是「快樂大腦」的「後門」,因為病人會不需要理由地笑出來,而憂鬱症患者的快樂大腦的「前門」是額葉(認知功能),壞掉了。所以沒有好理由就笑不出來。
這也就是為甚麼我們看到別人笑,即使不知道人家在笑什麼,也會不由自主地跟著笑出來,因為「笑」的機制和管本能功能的腦幹有關聯。所以如果我們憂鬱症患者在配合正統藥物治療之餘,也努力練習愛笑運動,運氣好或許也可以刺激到腦部深層的25區,而達到不開腦部手術也可達到的效用。
- Sep 24 Fri 2010 15:13
洪蘭博士演講~(科學向內看)~透視腦與惱
洪蘭博士的這場演講,影片總共有12小段。
2/12
3/12
如果還有興趣,影片還有9小段。請泡一杯好茶或好咖啡,直接到YouTube觀賞吧。
- Jul 06 Tue 2010 10:12
視覺幻覺:為甚麼我們老犯錯的原因之一
"我們為甚麼老犯錯"(時報出版)
我們經常犯錯的原因,科學家(認知心理學家、神經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已經幫我們研究出很多科學的發現了。有這一層認識,我們就不要對「失敗」「犯錯」看得「太」嚴重,大大地「苦笑」「尷尬的笑」一番之後,認錯道歉,重新出發。越承認有機會犯錯,越能避免犯錯。好加在,老天爺賜給我們「笑」和「幽默」的能力,讓我們能夠轉換情緒。所以平常就要偶爾「用異樣眼光看待自己」,學習「幽默和笑」的能力,才有輕鬆自在的幸福人生。
以下是「視覺幻覺」的圖案
我們對顏色、圖案的認知會受周圍背景的顏色影響
這是很著名的【薛帕德旋轉桌子圖】 Roger Shepard’s “Turning the Tables (另有很多視幻覺圖案在此)
兩個不同的方向的桌面「看起來是非常明顯的」不同長寬,可是真的嗎?
(美國史丹佛大學心理系薛帕德博士網站)
- Jun 05 Sat 2010 15:09
天天吃到飽 短命、老態、皮膚粗
七分飽,比較健康長壽!一項動物實驗發現,長期處於七分飽的猴子,30年後存活率達37%,遠比每天吃飽飽的猴子存活率13%來的長壽,此外,每天 吃很飽的猴子,20年後,比起限制飲食七分飽的猴子更顯老態,皮膚粗糙,醫師分析,主因是由於七分飽會促進身體長壽遺傳基因的啟動有關。(徐韻翔報導)
科學研究:天天吃到飽 短命、老態、皮膚粗
飲食與長壽有關,不僅要均衡、吃幾分飽可能也是影響長壽的因素之一,台灣內科醫學會理事、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副教授劉輝雄醫師表示,近來 Science科學雜誌發表一項研究發現,長期處於7分飽,有飢餓感的猴子群30年後的存活率高達37%,竟然遠比每天吃飽的猴子群存活率13%還來的長 壽。
研究也發現,不止是存活率與吃幾分飽有關,天天吃飽飽的猴子,和餐餐七分飽的猴子,外貌也有相當明顯的差異,劉輝雄進一步表示,研究中便發現,餐餐 吃很飽的猴子20年後,外觀顯的較為老態,皮膚也粗糙。
「最近的科學雜誌、Science雜誌裡面發表,一隻猴子如果給牠限制飲食20年;那另隻猴子給牠自由飲食,吃到飽為止,結果20年後,比較起來, 外表不一樣,吃很飽的猴子,老態龍鍾、毛都掉了,皮膚很粗糙;限制飲食70%的猴子比較健康、比較長壽,主因就是因 為吃的少,會促進身體裡面一個Sirtuin遺傳基因,促進長壽。」
要健康飲食、抗老,醫師呼籲,民眾平常應控制熱量攝取,讓體內自由基氧化傷害及發炎反應減少,藉此活 化長壽基因,並控制血脂肪不升高,食物選擇,推薦多吃魚類、新鮮蔬果, 少攝取澱粉、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類的食物,少吃紅肉,以白開水或無糖的茶取代碳酸汽水與甜飲料,保持運動習慣等,在疾病徵兆出現前就加以發現控制潛在的威 脅因子,就能多為健康與長壽加分。
長壽基因不能決定一切 餐餐七分飽也是關鍵 | |
剪報來源: 人間福報 發表時間: 2010-05-25 | |
◎記者羅智華專題報導 | |
相關連結: |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183185 |
- Jun 04 Fri 2010 15:24
不是每個人都天生笑得出來
"My little sweetheart has Moebius Syndrome which means her facial paralysis greatly affects her speech...but she just broke into the Alphabet song!! She's only 3!! Thats gotta be good for her age!! It was a faultless performance! Love her so much!! She overcomes so much every day...."
「我的小甜心有「牟標士氏症候群」Moebius Syndrome,臉部肌肉麻痺影響她的講話能力,但是她今天竟然突然唱出英文字母歌!她只有三歲!太棒了,她沒有任何錯誤地唱出來!我好愛她!她每天都努力地克服困難....」
默比爾斯症候群〈牟標士氏症候群〉(Moebius syndrome)是什麼?
手術前-------------手術後
手術前-------------手術後
「我的半邊臉麻痺了」
延伸閱讀:沒有臉孔的人
延伸觀賞影片:五官奧妙 Human F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