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__52207623.jpg
醫師經常要面對愁容滿面的病人,自己也難逃被「傳染」的命運。
壢新醫院復健科醫師林頌凱卻有免疫力,能夠輕鬆面對,還能分享笑容。

12987096_1018496814866643_7538557074642230041_n.jpg

(照片取自林頌凱醫師臉書)

治療師(照顧者)宜掌握「慈悲心」「平等心」來對待被治療者(被照顧者),不是用「同情心」。
這才會導致雙贏的,否則可能會導致雙輸。沒有經過
(類似同理心訓練,但更深入的) 「靜心訓練」的 治療師(照顧者) 可能會用「疼愛、溺愛」來對待被治療者、被照顧者,一開始他們會覺得很舒服,享受這種完全的愛,但是這種能量交換是單向流動的,治療師(照顧者)只會「付出」,被治療者(被照顧者)只會「享受」,終於導致一方累死,另一方等死(沒有學習成長)。一個經過靜心禪修訓練的治療師(照顧者)懂得愛護自己是最重要的,她/他只是把身上源源不斷的「愛」分享出來而已,她/他會以「平等心」「慈悲心」來對待被治療者(被照顧者),不會受到被治療者(被照顧者)的身心病痛產生的情緒影響自己---把被治療者(被照顧者)當作正常人(而非病人、殘疾者),她/他會
激發和訓練牠們自我成長的能力,進而自主自立。一開始這種模式有時候好像很冷酷、若即若離,但是被治療者(被照顧者)在互動過程中會慢慢學會自己才是健康的主人,因此,身心自然恢復健康,治療師(照顧者)也有成就感。這就是雙贏的局面。
但是「慈悲心」「平等心」不是天生自然,
這部分顯示在大腦的前額葉是居於主導地位, 治療師(照顧者)可以透過靜坐禪修培訓這個部份,大腦神經科學已經有證據顯示,靜坐禪修後,主導理性的前額葉的灰質會增加,另外主導情緒的杏仁核也會縮小,導致更有耐心和不易發怒。


雲林一家安養院剛開始採用「自立支援照顧」模式來對待安養老人,
即使經過「同理心訓練」的照護員都抗拒改變---萬一老人跌倒怎麼辦?最後卻看到雙贏的歡喜結果 。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醫病關係 長期照護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ohohaha888 的頭像
    hohohaha888

    百善笑為先-愛笑俱樂部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