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笑運動雖然可以放下「我執」,但是「不小心」沒抓到重點,也會增長「我執」。

有人問愛笑瑜伽的創辦人Dr.Kataria:「我笑不出來,怎麼辦?」他回答說:「那就先讓你的【身體】笑出來啊!」。(到底有幾個「我」可以控制「我的身體」?)

當下的力量】The power of Now 的作者Eckhart Tolle受盡憂鬱症之苦而瀕臨結束自己生命之際,腦中閃過一句話「I can not live with my self any more」(我不想和自己再活下去了)而恍然大悟:有一個「我」想活,另有一個「我」不想活,究竟要聽哪一個?我何不聽從那個想活下的「我」!

究竟「我」在「哪裡」?

佛陀說:對於「我」的執著是煩惱的來源,要解脫自在,就要「無我」!
就大腦神經科學的研究,竟然好像是真的!



方伯格(Todd E. Feinberg)所著Altered Egos: How the Brain Creates the Self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中譯本:《我從變中來-大腦如何營造自我?》)


腦科學之「變動之我」與佛教之「無我」觀 釋惠敏法師(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隨著腦神經科學的進步,對於什麼是自我?它位於大腦何處?大腦如何製造一個統一的自我?大腦與心智的關係為何?等問題有了新的觀點,在坊間也有以此為主 題的科學普及書籍,例如:方伯格(Todd E. Feinberg)所著Altered Egos: How the Brain Creates the Self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中譯本:《我從變中來-大腦如何營造自我?》)。這些科學的成果與佛教之「我」與「無我」的教義,是否有可以產生互相對話與交流之處?或者是否有助於體會 無我、無我所之觀察?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感覺到似乎有統一性、常恆不變性的「我」,即所謂「意識經驗及生存重心的主體」。但是方伯格醫生觀察到一些因腦受損而改變了「自我界限(margins)」的病人,也即是改變了自我與本身、自我與他人及自我與世界的關係。

 有位中風的病人的額頂葉因血管梗塞而受損,造成「身體失識症」(Asomatognosia;缺乏對自己身體的識別),她不知道自己的左臂是屬於她的, 而認為它是屬於以前因中風過世的先生所有。有病人則一直不停地想要將他的左臂趕下床,有的向護士抱怨有人和他一起躺在病床上。例如:一位四十八歲的婦人被 問到她的左邊身體時,她回答:「那是一個老人,一直都躺在床上」;某軍醫院的一位軍校學生則一直抱怨:「在他自己身體與牆壁之間,已經沒有空間給『那個 人』了」;也有病人在提起自己癱瘓的左臂時抱怨說道:「別人是沒有權利到她的床上」。因腦受損而拒絕、誤認或否認他們一輩子所熟悉身體的一部分的症狀,顯 示出自我邊界的彈性令人驚訝。

 此外,方伯格醫生發現:自我並不是像皮膚那樣將我們與世界清清楚楚地劃分出來,它像變形蟲,具有可以改變形狀、界限、應需求而變形或再生某個部件的能 力。例如:因頭部受傷、中風而產生「誤認症」病人,有些會認為有人冒名頂替他們的父母或夫妻。有些則將陌生人認為是某位他所認識的人,甚至認為醫院裡滿是 他的家人、朋友和同事。也有病人不是誤認實際的身體,而是誤認鏡中的影像不是自己,而是長相類似的陌生人,甚至對鏡子潑水、扔東西、大聲斥責,試圖將他們 的替身趕出房子。此外,患有「他人之手症」的病人在無法控制的情況下,會用其中一隻手掐住自己的喉嚨。

 從諸多「自我紛亂」病人的大腦中,我們可以發現:大腦的許多不同區塊都對自我的建構及維護扮演不同的角色,但是現代神經學已證明腦中並沒有一處是掌管自 我的區塊。方伯格醫生則假設大腦是以製造意義(meaning)與目的(purpose)的包含性階層(nested hierarchy)來建構自我的統一。並且,他也認為:自我邊界的轉變並不只限於腦部損傷的人。我們每一個人幾乎每天都經歷「自我界限」的改變,每當我 們認同別人、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對別人的痛苦感同身受,或?隨喜別人的好運時,我們與他人心智便有部分合併,分享到他們主觀的經驗。當我們進入彼此認同 的心智狀態時,便進入心智的新包含性關係了。

 佛法則認為:造成「我」(self)的觀念,是一種模模糊糊的「我存在(I AM)」的感覺。這「我」的觀念,並沒有可以與之相應的實體,若能如此觀察,則可體悟涅槃。但這不是容易的事。在《雜阿含經103》中,敘述差摩 (Khema)比丘身得重病,諸比丘派遣某位瞻病比丘前往探病。差摩承認:雖然他能正觀五蘊身心中,了知「無我」與「無我所」,但還不能離我欲、我使、我 慢,不是一位斷盡煩惱的阿羅漢。因為對於五蘊身心,仍有一種「我存在(I AM)」的感覺,但是並不能清楚的見到「這就是『我存在』(This is I AM)」。就像是一朵花的香氣,分不清是花瓣香、顏色香或花粉香,而是「整體」花的香。所以,已證初階聖果的人,仍然保有「我存在」的感覺。但是後來繼續 精進修行時,這種「我存在」的感覺就完全消失了。就像一件新洗的衣服上的洗衣粉的藥味,在衣櫃裡放了一段時間之後,才會消失。同樣的,修行者增進思惟,觀 察生滅,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想、行、識,此識集、此識滅。於五受陰如是觀生滅已,我慢、我欲、我使,一切悉除,是名真實正觀。

(本文刊於《人生》雜誌251期,2004年7月)

此文收錄在釋惠敏法師的「心與大腦的相對論」中
  


釋惠敏法師在下面的影片中 說身心健康之道:「笑、刷、動、吃、睡」真是「英雄所見略同」,
哈哈哈!
http://youtu.be/xceCl37ImC8

文章:身心健康「五戒」四句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