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總笑長之讀不完書齋 (4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undefined
笑與健康 (轉載)
問:能否請你告訴我們關於笑,以及它的靜心力量,它對頭腦的化學作用,和它的蛻變及治療力量?

答:笑具有靜心的力量和醫療的力量,它的確會改變你的化學,改變你的腦波和你的聰明才智,你會變得更聰明。在你的頭腦裏面,那個一直在睡覺的部份會突然醒過來。笑會達到你的頭腦和你的心最內在的部份。一個很會笑的人不可能得心臟病,一個很會笑的人不可能自殺,一個很會笑的人自然會知道寧靜的世界,因為當笑停止,突然間就會有寧靜。每次笑變得更深,就有更深的寧靜會隨之而來。

  它的確會使你變得更清晰,使你免于傳統和過去的垃圾。它給你一個對生命新的洞見,它會使你變得更活生生、更發光、更具有創造力。

  現在甚至連醫學都說笑是自然所提供給人的影響最深遠的醫藥之一。如果你在生病的時候能夠笑,不久你就會恢復健康。如果你不能夠笑,即使你很健康,遲早你也會失去你的健康而生病。笑能夠將一些能量從你內在的源頭帶到你的表面。能量開始流動,就像影子一樣地跟隨著笑。你是否曾經觀察過?當你真正地笑,在那幾個片刻裏,你會處於一種很深的靜心狀態。思想會停止,因為不可能笑和思考在一起,它們是完全相反的,或者是你能夠笑,或者是你能夠思考。如果你真的笑,思考將會停止,如果你還在思考,那麼那個笑算不了什麼,它只不過是馬馬虎虎,有一個時間差。它是一個殘缺的笑。當你真的笑,突然間頭腦就消失了。整個禪宗的方法就是如何進入 「沒有頭腦」,笑是進入它很美的門之一。

  就我的瞭解,跳舞和笑是最好的、最自然的、最容易達到的門。如果你真的跳舞,思想會停止,你可以一直繼續跳,或是一直繼續旋轉而變成一個漩渦,所有的界線和劃分都消失了。你甚至不知道你的身體在哪裡結束,而存在在哪裡開始。你融入存在,存在也融入你,有一個界線的重疊。如果你真的跳舞,不去控制它,而讓它來控制你,讓它來佔據你——如果你被那個跳舞所佔據,思想就停止了,同樣的情況也會發生在笑的時候。如果你被笑所佔據,思想也會停止。如果你知道一些 「沒有頭腦」的片刻,那些瞥見將會使你確定有更多的報酬會來臨,你只要變得越來越是那個樣子,越來越具有那個品質,越來越「沒有頭腦」。思想必須越來越被拋棄。笑可以是進入一個無思想狀態很美的引導……

  在一些禪寺裏,每一位和尚在早上一開始都必須笑,晚上結束的時候也必須笑——把笑當成第一件事和最後一件事!你也可以試試看,它是很美的。它將會看起來好像有一點瘋狂,因為有那麼多嚴肅的人在周遭,他們將不會瞭解。如果你很快樂,他們一直都會問為什麼,那個問題是愚蠢的!如果你很悲傷,他們從來不問為什麼,他們將它視為理所當然——如果你是悲傷的、那沒有問題,每一個人都是悲傷的,那有什麼新鮮?即使你想要告訴他們為什麼,他們也沒有興趣,因為他們對它的一切都很清楚,他們本身就是悲傷的。所以再翻出一個冗長的故事有什麼意義?將它剪短一點!但是如果你毫無理由地笑,他們將會注意到,似乎有什麼事不對勁。這個人似乎有一點瘋狂,因為只有瘋狂的人會享受笑,唯有在瘋人院裏面,你才可以找到一些瘋子在笑,這是很不幸的,但事情就是如此。

  它將會很困難,如果你是一個先生或一個太太,你將會很難一大早起來就在那裏笑,但是試試看,它將能夠給你很大的報償,它將是你起床時最美的心情之一,毫無理由地!因為真的是沒有什麼理由,只是你再度在那裏,還活著,它是一項奇蹟。它似乎很荒謬,為什麼你還活著?世界也再度在那裏,你太太還在打鼾,同樣的房間,同樣的屋子。在這個經常在改變的世界裏——印度人稱之為 「馬亞」(幻象)——至少有一個晚上,什麼事都沒有改變,每一樣東西都存在:你可以聽到送牛奶的人所發出來的聲音,交通開始了,同樣的噪音,那是值得一笑的!

  有一天,你將沒有辦法在早上起來。有一天,那個送牛奶的人將會來敲門,你太太還在打鼾,但是你已經不在了。有一天,死亡將會來臨。在它將你擊昏之前,好好地笑一笑,當還有時間,好好地笑一笑。注意看這整個荒謬:同樣的一天再度開始,你的一生都一再一再地在做同樣的事。你會再度穿上你的拖鞋,衝進洗手間,為了什麼?刷牙、洗澡——為了什麼?你要去哪裡?準備好,但是沒有地方可以去!穿好衣服,衝到辦公室,為了什麼?為了明天要再做同樣的事嗎?

  注意看它的整個荒謬,然後好好地笑一笑。先不要睜開眼睛,當你覺得睡意已經消失,先開始笑,然後再睜開眼睛,那將能夠為一整天設下一個趨勢。如果你能夠在清晨的時候笑,你將能夠整天都笑,你會創造出一個連鎖反應,從一件事引導到另一件事。笑會引導到更多的笑。我幾乎總是看到人們在做錯誤的事,從一大早起床就開始抱怨,就很憂鬱、悲傷、心情低潮、愁眉苦臉。然後一件事引導到另外一件事,然後無端端地就生起氣來。那是很不好的,因為那將會改變你整天的氣氛,那將會為這一整天設下一個模式。

  禪宗的人心智比較健全。在他們的瘋狂之中,他們的心智比你更健全。他們以笑作為開始……然後整天你都會感覺到那個笑在浮現、在湧現。有很多荒謬的事到處在發生!神一定笑死了——多少世紀以來,看到這個世界的荒謬。那些他所創造出來的人,和所有這些荒謬的事,它真的是一出喜劇。他一定在笑。如果你在笑完之後靜下來,有一天你將會聽到神也在笑,你將會聽到整個存在在笑——樹木跟石頭跟星星跟你都在笑。

  禪宗的和尚在晚上要睡覺的時候也笑。一天結束了,一齣戲再度閉幕,他笑著說: 「再見,如果我明天早上還活著,我將會再度用笑來迎接你。」

  試試看!用笑來開始和結束你的一天,然後你將會看到,漸漸地,在這兩者之間,有越來越多的笑聲會開始發生。你笑得越多,你就是越具有宗教性的。

  有無數的人已經忘記如何笑。在蘇聯,心理學家為人們準備一些手冊在中小學、大學和醫院裏教人如何笑,因為他們發現了我一直在告訴你們的:愛和笑在一起,笑是最好的醫藥之一。它同時也是一種很棒的靜心。只有在蘇聯,他們很深入地去研究,想要找出當人們笑的時候會有什麼事發生。他們的血液循環改變了,他們的腦細胞變得更活躍,他們的心跳變得更有節奏。科學家發現,像笑這樣的事非常重要,但是他們的做法非常愚蠢,他們認為它必須被訓練,每一個小孩都必須被訓練如何笑。

  如果在蘇聯每一個人都被訓練如何笑,那麼就根本不會有笑存在。現在他們說,在每一家醫院裏都必須有特別的一區——幽默區,所有的病人可以在那裏講笑話和笑。那是可以預期的:醫藥做不到的事,笑可以做到。但是對我而言,如果那個笑是來自訓練,它或許有某些效果,但它不可能是一種全然的蛻變,在全然的蛻變之中,有一個片刻,你的整個人都會很興奮、很寬廣、重新被賦予活力,而且沒有副作用。

  就在今天,我知道說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疾病是由醫生所製造出來的。在不知不覺當中!就是因為他們的醫藥產生了副作用。在某一個時刻,那個藥或許可以發揮出某種效果,但是它們會在你的化學、你的荷爾蒙或是你的生理上產生出某種東西,那是你永遠都想不到的。你服用阿斯匹靈只是為了你的頭痛,講得更真實一點,只是為了你太太!但是那個阿斯匹靈將會有它本身的副作用,你就成為一種複雜的現象。

  如果笑還必須被訓練,那麼人就太可憐了!當小鳥還要說:「先訓練我們,然後我們才唱歌。」當孔雀還要說: 「我們不管雲怎麼樣,先訓練我們,我們才開屏。」那個時候的日子一定很醜。孔雀會在烏雲開始密佈而快要下雨的時候跳舞,那是不需要訓練的,孔雀沒有訓練學校。小鳥不需要經過訓練,花朵也不需要經過訓練,為什麼人每一件事都必須經過訓練?為什麼他不能夠被允許成為自發性的?

  要成為自發性有一些恐懼,因為自發性的行為是不能預測的。你或許會取笑某人,而他或許會把你看成好像是白癡。他不需要同樣以笑來回應你,他是自發性的,他覺得喜歡把你看成一個白癡。這並沒有什麼不對,那是他的問題。你在笑,那是你的問題,為什麼要將它們混在一起?為了要避免這樣的情形,所以人們每一件事都必須被訓練:如何走路,如何談話,要說什麼,要在什麼時候說它。很自然地,它們漸漸變得非常虛假,就好像戲劇裏的演員,只是在重複臺詞。

  我曾經去拜訪一個亞洲最大的神學院,他們專門在訓練一些傳教士去到貧窮的東方叫他們改信基督教。那個神學院的院長是我的一個朋友,他帶著我逛他們的校園。到了某一個班級,我簡直不能相信我的眼睛,我所看到他們在做的事真的很荒謬,我幾乎愣在那裏。教授在那裏教大約六十個學生,他們都準備好,或者幾乎已經準備好要去做他們的傳教工作。他告訴他們,當他們在重述耶穌的某一段話時,他們必須要擺出什麼樣的姿勢,以及使用什麼樣的臉部表情……什麼時候要敲桌子,什麼時候要輕聲細語地說:神就是愛。 「當你在描述天堂的時候,不要只是以散文來描述它,要讓你的臉發出光芒,讓你的每一句話都成為詩,都成為純粹的蜂蜜。」

  在那個時候有一個學生問道:「當我們在描述地獄的時候,我們要怎麼辦?」

  教授回答說:「談到地獄的時候……像你現在這樣就很好了。」

  談到地獄的時候不需要訓練,因為你已經看起來就像是在地獄裏!

  我問那個校長說: 「你難道看不出這個荒謬?這些人並沒有任何感覺,而你硬將那些表情加在他們上面,你告訴他們說當他們談到什麼的時候在臉部、眼睛或手需要有某種表情。」

  我從來沒有參加任何訓練,但是當有需要的時候,手自然會知道怎麼做。話語知道什麼時候該停止,什麼時候該讓寧靜來接管。當你在描述你自己的經驗時,眼睛本身自然就會閃爍,那是不需要努力的……

  一切所需要的就是告訴人們說:要成為自發性的!當笑來臨,不要阻止它。在這個世界裏,每一樣東西都變成虛假的,因為你相信虛假。要單純一點,只要成為你自己,不需要演戲,任何自然產生的動作,你就讓它發生,享受它的自發性,那麼你將可以看到一種美、一種歸於中心和一種單純,那是真實的,不虛假的,這一切都是那麼地單純。

  有一個農夫養了一隻非常非常懶惰的公雞。當早上日出的時候,它本來是應該啼叫的,但是它並不這樣做,它只是等待其它的公雞叫,然後它才點頭表示同意。

  但如果它是自發性的,它具有它本身的美,為什麼要麻煩?其他有人會去做它。我完全同意那隻公雞。在我的一生中,我從來沒有做任何事,如果有人剛好去做它……

  為了要慶祝他們的結婚紀念日,索爾和西微亞決定要重複他們在蜜月的時候所做的事。他們住進了同一家旅館,並且訂了同一個房間。西微亞穿上了同樣的晚禮服,並且擦了同樣的香水,索爾也是跟蜜月當天晚上所做的一樣,跑進洗手間裏,西微亞聽到他在笑,就像他五十年前一樣。所以當他回來,西微亞說: 「親愛的,事情真的很美,每一件事都一樣,這些事我都記得,就好像它們是發生在昨天一樣。五十年以前,你也是跑進浴室裏面以同樣的方式在笑。在那個時候我沒有足夠的勇氣問你,但是現在請你告訴我,你為什麼笑?」

  「好的,親愛的,事情是這樣的?」索爾說: 「五十年前的那個晚上,當我跑進去撒尿,我弄濕了天花板,但是今天晚上我弄濕了我的腳!」

  只要成為天真而單純的。這個人一定是一個非常自然的人,他講了真話,沒有什麼好隱藏的,但是你們大部份的人都不敢講真話。真實的事非常簡單,不需要訓練!不需要準備,也不需要作家庭作業,你是什麼就是什麼,只要接受它,然後將它暴露給世界。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多勵志書籍都說:改變「想法」,才能改變「做法」。

但是心理學家卻發現:我們可以倒過來,先改變「做法」(表情、行為、動作、姿態),然後「想法」就會跟著改變了!

撕掉勵志書

 

請先看這個國家地理頻道的紀錄片4分鐘

 

 

 

作者

李察.韋斯曼 Richard Wiseman

  英國著名的怪咖心理學教授,致力於以科學方法研究許多日常生活中看似無法用理性理解的行為。

  曾是獲獎無數的職業魔術師,倫敦魔術協會最年輕的會員之一。後為愛丁堡大學心理學博士,並獲頒劍橋三一學院Perrott-Warrick獎學金,目前負責英國賀福郡大學心理系的研究單位,專門針對鬼魂、奇蹟、魔術、騙術和直覺等心理學進行科學研究。

 

 

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在19世紀就發現。(表情、行為、動作、姿態)先發生,情緒才隨後發生。

2014-02-21 17.50.12

 

2014-02-21 17.50.40  

 

2014-02-21 20.51.14  

 

你不必等快樂的時候才笑出來,你可以讓自己先笑出來,快樂自然隨後就到

所以此書也提到來自印度Dr.Madan Kataria的大笑運動:愛笑俱樂部

撕掉勵志書  

幽默、樂觀、自信、愛笑,來自先天的基因只有50%的決定性,另外還有50%是後天可以努力練習而改變。

 

 

一個罹癌的病人如果要等到有「好理由」「好想法」才笑出來,機會實在不多,到不如先笑出來,「好理由」「好想法」就會一個接著一個自動跑出來。

「假笑會變真笑,只要你每天勇敢來笑!」

花蓮【笑長】【蔡頭】分享抗癌經驗:配合正統醫療,加上大笑運動。

文章標籤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秋冬之際,是憂鬱症的好發時期,曾經得過憂鬱症者或家屬為避免舊症復發的痛苦,可以參考此書。目前看起來好像很正常的你我,也可以閱讀並練習,可以紓壓放鬆。


「是情緒糟,不是你很糟:穿透憂鬱的內觀力量」
The Mindful Way through Depression: Freeing Yourself from Chronic Unhappiness



擺脫壞心情的8帖長效處方 歐美頂尖科學家最新研發
生命的喜悅其實是很單純的
不要急,靜下心感受,憂鬱的雲霧自然會散開


  事件和感受都是中性的;如何去解讀它,才是決定心快樂或不快樂的關鍵


   曾經陷入憂鬱的情緒而久久難以快樂起來嗎?


請留意,內觀(Mindfulness),是一種簡單卻有力的方法,能夠協助你覺察困住自己的想法和反應,幫 助你永久打破長期不快樂的循環模式。在本書中,四位傑出專家向你解釋為什麼通常我們一味試圖逃離負面情緒,或只是拚命想著「如何重新振作起來」的方法,反 而會讓我們更陷進憂鬱的深淵。經由特別設計、結合東方禪修傳統及西方認知療法,並能落實於日常生活中的一系列深具啟發性的課程,讀者可以學習到一套簡易而 有效的方法,幫助你跳脫包括反省和自責等容易導向絕望的心理慣性,讓你能夠以更堅強的韌性來面對人生的挑戰。


作者簡介


馬克.威廉斯(Mark Williams, PhD)


   曾任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MRC)的認知與腦科學中心(Cognition and Brain Sciences Unit, CBU)研究學人、威爾斯大學的臨床心理學教授,並於任內成立醫療和社會照顧研究院(Institute of Medical and Social Care Research,IMSCaR)以及內觀療法研究和訓練中心(Center for Mindfulness Research and Practice),現為英國牛津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以及威康信託(Wellcome Trust)首席研究員。在臨床暨實驗心理學領域中,威廉斯博士致力於研究隱藏在憂鬱症及自殺行為背後的心理歷程,以及發展新的心理治療方式。


約翰.蒂斯岱(John Teasdale, PhD)


   曾任倫敦大學精神醫學研究院客座教授,並受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MRC)委託,先後在牛津大學精神醫學系以及設於劍橋的認知與腦科學中心(CBU)主持 多項研究。蒂斯岱博士研究基礎心理歷程,並且將相關的研究結果應用於對情緒疾患的治療。多年來為了瞭解和治療重鬱症,他在其研究中加入了認知取向的元素, 使得他成為英國認知療法研究的先驅之一,最近並將他先前的研究發現應用在內觀式認知治療的發展和評鑑上。


辛德.西格爾(Zindel Segal, PhD)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摩根.費爾斯通心理治療學會(Morgan Firestone Chair in Psychotherapy)主席、成癮防治及心理健康中心(Centre for Addiction and Mental Health)認知行為治療小組負責人、精神醫學系及心理學學系教授以及精神醫學系心理治療計畫主持人。西格爾博士的研究幫助學界辨識出導致復發的情感疾 患脆弱心理因子,並且持續投注心力在精神醫學和心理健康的內觀式臨床照護上。


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 PhD)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分子生物學博士,麻塞諸賽州醫學院榮譽醫學博士、禪修指導師及作家。卡巴金博士是整合醫學學術研究健康中心聯合會 (Consortium of Academic Health Centers for Integrative Medicine)的召集人,也是精神與生命研究所(Mind and Life Institute)的副主席,協助推動佛教界領袖與西方科學家的對話與交流,以期更深刻探索人類的心智、情緒與疾病。他創發的「正念減壓療法」 (MBSR)已被醫療、學校、企業、監獄等機構廣為應用,並擴展至醫學和心理學領域。



Mindfulness with Jon Kabat-Zinn


一行禪師談內觀法門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重塑大腦

 The Mind and the Brain : Neuroplasticity and the Power of Mental Force




改變是大腦的天性-從大腦發揮自癒力的故事中發現神經可塑性




心智拼圖:從神經造影看大腦的成長、學習與改變 Pictures of the Mind





改變大腦的靈性力量:神經學者的科學實證大發現 How God Changes Your Brain: breakthrough findings from a leading neuroscientist




大腦總指揮-一位神經科學家的大腦之旅 The Executive Brain: Frontal Lobes and the Civilized Mind





大腦的祕密檔案(增訂版) Mapping the Mind




心思大開-「我」在腦中顯影





打坐與腦:打坐的腦中腳印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總笑長眉批:雖然這本書的作者有一點「孤陋寡聞」,她沒聽過「愛笑俱樂部」也是練習快樂的好方法。但是她的理念還是值得宣揚和推薦。


  書摘 1



快樂,不用理由:做好七件事,快樂一輩子

Happy for No Reason: 7 Steps to Being Happy from the Inside Out


快樂不用理由……真的嗎?


快樂是人生的意義和目的,也是人類存在的目標和結果。—亞里斯多德


多年前,我擔任一場成功研討會的老師,會中,我請與會人士拿一大張厚紙板,在最上面寫下最「想成為、想做、想擁有的一百項 事物」。然後他們畫好長長的三欄,開始列出自己或大或小的夢想。事後,當他們分享目標時,幾乎人人都激動不已:想在澳洲大堡礁深潛、擁有賓士SL600敞 篷跑車(米白色,鈦合金銀色輪胎)、在白宮跳舞、開小飛機環遊世界。他們都想躍升到本行的頂端、終結世界的飢餓、創造世界和平、成為《時代》雜誌的封面人 物。


在「想要」的名單上,有幾個人寫下「快樂」,但我很驚訝多數人竟然那麼常忽略這一點。那一整頁寫的都是這回事,不是嗎?想成為、想做、想擁有這些事不就等於快樂嗎?


長期以來,我時常回顧這些項目,作為繞遠路的絕佳範例。那些事物雖然偉大美妙,卻不是每個人都要的終極目標。如果直接切入要點,我們真正要的其實是快樂。


其實快樂是這麼令人注目、這麼引人入勝、這麼難以抗拒,不管你是否明白,你所做的一切,目的都是要讓自己快樂。大家都說快樂是人類存在的聖杯,是人生的一切與目的。亞里斯多德稱之為「目標中的目標」。


世界各地的研究顯示,人為一生中想要的東西排名次時,大家都把對快樂的渴望放在名單上的首位,比財富、地位、好工 作、名氣、性都重要。這對各種文化、種族、宗教、年齡、生活形態的人都適用。研究也顯示快樂有多麼重要:快樂的人活得更久、身體更健康,也有更好的人際關 係。事實上,快樂在人生的各個範圍都能通往更成功的境界。


很不幸,許多人都沒經歷過真實長久的快樂。想想這些數據:


不到三十%的人表示自己深感快樂。


二十五%的美國人與二十七%的歐洲人宣稱自己憂鬱消沉。


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到二○二○年,憂鬱會是全球僅次於心臟病的疾病負擔。


儘管我們的生活方式比以往更好,卻比以往更不快樂。似乎聚集越多的玩意和商品,我們就覺得心情越差。


我不會在這本書裡直接告訴你如何賺更多錢、變得更成功、有更好的人際關係。我把這些留給我的朋友和同事,他們在轉 變的世界裡可以把這些事做得很好。我要做的是,把我最想知道的事告訴你。這本書回答了我這三十五年來調查研究的問題,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問題,相信對你來說 也是最重要的:我要如何才能真正快樂?


我這一生幾乎都沉浸在這個問題之中,但多年來,都沒碰上能解答這個問題的運氣。其實,我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白費力氣上。


不快樂的露營客 


我小時候都想像過了:我會長大,住漂亮的房子,有美妙的丈夫和很棒的職業。我的身體會很完美,我的社交生活好玩刺激。我會很快樂!


要活出我夢想中的生活,我知道我必須努力工作才能完全準備就緒。而且雖然我很清楚我要什麼,但我不確定該怎麼獲 得。我唯一確知的事就是我不快樂。我打從子宮出來就充滿了存在的憂慮,我是個愛沉思的五歲小孩,其他人都在看兒童節目《跳跳房》(Romper Room)時,我在擔心世界的狀況。七歲時,我拷問我那又棒又充滿愛的爸媽,有關上帝和靈性的問題;當他們回答不出來時,我又變得很洩氣。當我翻閱全家福 的相簿時,哥哥姊姊都對著鏡頭堆滿了笑,而我看起來總是一副剛失去最要好的朋友的樣子。


儘管我不是天生快樂的人,但我內心有某種深刻的東西,知道我不必接受那種存在方式。彷彿我有某種天線,能夠調整到 我最需要學習的東西。十一歲時,我塗上厚厚的防曬油,溜進我姊的房間偷了一本書,在做日光浴時閱讀。因為我看書的速度慢,所以我抓了最薄的一本就往外跑。 在把赫塞的那本《流浪者之歌》看到一半時,我已經淚流滿面了。書中講的是一名印度男子在數千年前尋求開悟的故事。我體認到我並不孤單,世界上還有另一個人 了解我的尋求,分享我對連結和喜悅的渴望。那本書讓我走上追尋的道途。


當其他女生在為啦啦隊練習最完美的跳姿時,我已經在上自我發展的課。十三歲時,我聽到我人生中的第一位激勵講師金 克拉(Zig Ziglar)演講。當我看著他在講台上走來走去,披露成功的祕密,說著讓我起雞皮疙瘩的故事時,我豁然開朗了。我明白成為專業講員是我想做的事。在七○ 年代早期,對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子來說,那是很奇怪的職業目標。儘管如此,我仍然想像自己在全球各地對著一大群人講話。儘管我的父親是牙醫,父母也真心要我 當牙醫保健師,但他們很支持我。我媽說:「你講的話的確夠多了,最好可以拿到薪水。」


我把《神探南茜》丟到一邊,挪出時間閱讀每一本我能找到的人文心理學書籍。我貪婪地閱讀。十六歲時,我開始每天冥想;到了二十歲,我成為冥想老師。雖然冥想對我的生命有著深邃的影響力,但我仍然在追尋。


時間一天天過去,我也從未忽略自己想成為講師的目標。我浸淫在成功的法則,盡可能每一條都實踐。我拿出收入的十分 之一奉獻,設想自己的目標,製作願景板,幫助自己看見那些目標,也發現自己有天分,能夠宣示自己的欲望。例如,我拿到企管碩士的學位後,就為找到一份很棒 的工作,有許多我長年渴望在職業中看到的特質。身為銷售奧地利水晶的公司副總裁,我負責訓練及激勵員工。我熱愛那份工作!我傾囊相授,教導畢生的研究: 「吸引力法則」的各項原則,清楚自己要什麼,知道如何駕馭本能、克服障礙、達到目標。


從那裡,我繼續為《財星雜誌》榜上前五百大的公司擔任企業訓練師,教授相同的成功法則,接著又在一間國家級的研究 公司,對大批從全國各地而來的女性聽眾講課。隨著每個新職位而來的是更豐厚的薪水和扶搖直上的聲望。但我不完全快樂。我知道自己還缺什麼東西,但就是說不 上來是什麼。


後來我決定了,或許是缺少題材吧。所以我不教研討成功的課程,而開始教導女性自我尊重。全美教導自我尊重的頂尖專 家傑克.坎菲爾成了我的神奇良師(當時距離他寫下那本超級暢銷書《心靈雞湯》還有好幾年),不久後我每天為兩、三百名女性講授自我尊重的基本方針。我穿著 高跟鞋,從早上七點教到將近傍晚,再跳上車,開三個小時到隔壁的城市,如此日復一日從不改變。那種生活讓人疲乏,卻又令人振奮。我熱愛站在聽眾面前,看著 他們的臉發光。但我仍覺得這樣還不太夠,我還想要接觸更多人群。


接著就是我重要的休息時間。那段休息時間源於我決定照顧自己。我因四處奔走而疲憊不堪,便報名參加七天的閉關,對 我這個愛講話的人來說真是一大挑戰。默想到一半時,我在第四天突然想到一個目前人盡皆知的點子。我想到一個書名:《心靈雞湯:關於女人》。在那個時間點, 只有最原始的《心靈雞湯》出版過,我知道這個點子會是超級大贏家。我好興奮;我才剛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了頓悟。唯一的問題是我還得保持沉默三天!閉關一結 束,我馬上跑到最近的公共電話,打給傑克。一年半後,《心靈雞湯:關於女人》成了《紐約時報》暢銷書的榜首,我繼續寫了五本《心靈雞湯》的書,銷售量達一 千三百萬冊。


我在那裡,在國家電視與廣播節目上,對著大量的聽眾演講,像皇后般接受他人的敬重,過著旋風般的成功人生。在一場 討論會上,主辦單位用白色禮賓車接我到會場,對八千名群眾說話。整整三天的活動中,成千上萬名女性排隊繞過整個會議中心,等我為她們的書簽名。在我一本又 一本又一本地簽名時,按摩治療師也每小時為我的手按摩一次—人數實在太多了,他們必須從全國各地空運書過來,才能供應會場所需。簽書會中,許多女性都說我 的書改變、甚至解救了她們的生命。我為她們的親身故事深深動容,覺得自己可以做出真正有貢獻的事真好。但我每天晚上回到旅館房間時,我都癱在床上,覺得被 榨乾了,而且很奇怪,感覺就像洩了氣的皮球。


你會以為我曾經到過世界的最頂端,但是我沒有。沒有錯,我的自我打了一劑強心針,但我仍有同樣的憂慮、緊張和抱 怨;而且和每個人一樣,都有不如意的時候。在這條路上跨出的每一步,我都為自己達到的成功而興奮,但我也注意到那種快感從來不曾持久。我對生命中的事物感 到快樂,但我不是真正的快樂。


沒錯,我知道這聽起來很不知足。你在想:那妳就哭個痛快吧。好吧,我也看過《好萊塢真人實事》(E! True Hollywood Story)的節目,我瞪大了眼,看著那些竄紅的名流聲名大噪,坐擁財富,卻只能以淚洗面。我會告訴自己:得了吧,如果我是他們,我早就快樂似神仙了,你 還得把我綁住,我才不會飄走哩。但如今我也嚐到那種生活的滋味,我渴慕的那種深刻的快樂就是沒出現。我認識一些名人,他們當中有許多人也都不快樂。


或許問題不是我的職業生涯,而是我的愛情生活。我告訴自己,要是能找到合適的伴侶,那麼我就會快樂了。我像追求成 功一樣,全心全意接受這項挑戰。我滿腔熱情地約會,也有過幾段很接近、但仍不是我要的那種關係。接著,在一個週末,我在紐約上州的一個大型閉關中心參加研 討會。就在會場的砂石停車場上,經由朋友介紹,我們還來不及打招呼,他就把我抱到懷裡轉圈跳華爾滋,用他的歐洲風度把我抱離地面。我迷人的義大利王子賽吉 歐來了。這段感情和大部分的愛情一樣起起落落,但最後我們終於一起定下來,買了間漂亮的房子,搬了進去。


我終於有了想像中的生活;房子、男人、事業及很棒的社交生活。(好吧,我的身材不像荷莉貝瑞那麼好,但是五項裡有四項也算不賴了。)但我仍驅散不去腦中不斷浮現的不滿念頭,也逃脫不了心中感到的隱隱痛楚。


我領悟到我有一個大問題,任何讓我快樂的想法,我都不能再繼續追求或到達了。一直到當時,我的人生在在證明了我在那方面的努力只不過是徒勞無功。我已經到了那階段的尾聲。有些事情必須改變。


我必須對自己承認一個不堪的事實:我仍然覺得空虛。我有快樂的各種理由,但我卻不快樂。


雖然從後見之明,似乎是那麼顯而易見,但我長久以來一直都相信快樂會因我擁有、達成、經驗的事物而來,所以我花了好一段時間才終於明瞭,或許快樂不是來自於我想像的理由。也許快樂根本不需要任何理由。


當時我就把焦點轉移到「快樂不用理由」的概念,開始應用我在研究和訪談中發現的法則。因此,我自己的快樂程度突飛 猛進。我從內心深處,感到更深刻的平安和幸福感。我發現自己會唱一整天的歌,也更欣賞周圍的人。大約五年前,我的朋友們開始叫我「樂樂兔」時,我就知道自 己已經有了真正的進步,我樂得好像得了諾貝爾獎。


在我的發現中,有一項訊息特別重要。它完全轉化了我尋求快樂的手法,也解釋了為什麼這麼多年來我一直與快樂擦身而過。


為什麼有些人比其他人快樂?


如果我和你坐在露天咖啡座喝茶,我問你:「你快樂嗎?」你會怎麼回答?


你們有少數幾個可能會說:「那當然—我簡直快樂得不得了!」(好吧,那會是你們當中的極少數。)


也有很多人說不定會回答:「有時候。」


但是我敢跟你打賭,至少有一半的人會說:「不是很快樂。」


有些人不論發生什麼事都能享受生命,而有些人無論多麼努力嘗試都找不到快樂。我們多數人都落在這兩個極端中間。


這種令人疑惑的快樂差異,就在於我在前言中提過的「快樂設定點」。研究人員發現:無論生命中發生了什麼事,你都傾向於回到固定的快樂範圍。就像體重會在磅秤上固定的數字周圍盤旋,你的快樂設定點也會維持在相同的程度,除非你全心努力尋求改變


事實上,有個著名的研究,追蹤中彩券的贏家—很多人都認為中樂透就能進入快樂的美好國度。一年內,這些幸運的贏家 就會回到類似尚未獲得意外之財前的快樂程度。令人驚訝的是,同樣的道理,在下半身癱瘓的人身上也是。在殘障後大約不到一年,他們就會回到和原來一樣的快樂 程度。


無論什麼經驗—正面或負面—人都會回到自己原來的快樂設定點。進一步的研究顯示這種現象只有三種例外:喪偶(要花更長的時間才能恢復)、長年失業、極度貧窮。


好吧,你可能會想:如果快樂的程度是固定的,那它是怎麼到達那個點的?明 尼蘇達大學的科學家大衛.李肯(David Lykken)博士也有相同的問題。要決定一個人的快樂有多少是先天的,又有多少是後天的,李肯博士和研究團隊在一九八○年代末期開始研究上千對雙胞胎, 其中包括幾對分開扶養的同卵雙胞胎。經大量測驗後,他們發現快樂設定點大約有五十%由基因決定,其他五十%則由學習而來。你會興高采烈還是愁眉苦臉地晃來 晃去,有一半的原因是你生來就是那樣,另一半則由因應人生經驗而形成的想法、感覺與信仰所決定。


近年來,在一份針對快樂文獻及研究的回顧中,正向心理學研究人員莎妮雅.琉玻莫斯基(Sonja Lyubomirsky)、肯儂.薛爾敦(Kennon Sheldon)、大衛.夏德(David Schkade)確認了李肯博士早年的發現:我們的快樂有五十%是從基因而來。但更令人興奮的是,他們對另外的五十%有了新的發現。我們的快樂設定點似乎 只有十%是由環境所決定,例如財富水準、婚姻狀態及工作。


其他四十%由我們慣常的想法、感覺、言語及行為所決定。這就是為什麼提升自己的快樂設定點是有可能的。你在冷颼颼的天氣裡把恆溫器的溫度調高,讓自己舒服,同樣的方法,你其實也有能力將自己的快樂設定點,重新設定到更高程度的平安與幸福。


快樂設定點和我們有能力改變它的這項發現,讓我們所有人對快樂的信念也都跟著大搬風。我們窮盡一生尋求快樂、渴望快樂、試圖得到我們確信會讓自己快樂的東西:財富、美貌、人際關係、職業生涯等。但真相是:要真正快樂,只要提高自己的快樂設定點就行了。


我真希望在我開始花那麼多時間和能量追尋快樂的理由之前,就知道自己是少數低快樂設定點的人之一。從我訪問的「快樂一百」中,我已經了解真正快樂的人,他們的快樂根本不用理由。


我們來看看這個現象。


(待續)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這位腦神經醫學博士說鍛鍊大腦(強化身心靈)八法:1.微笑 (大笑又何仿) 2.保持智能的活躍  3.有意識的放鬆  4.打哈欠(以上部份是「放下」5.靜觀(內觀Mindfulness meditation 提昇「覺察」力)6.有氧運動 7.對話 (所以愛笑運動結束後鼓勵「心得分享」就是一種「對話」,因為「對話」有助於「意識整合」而得到更堅強的信心8.信心(和更高的靈性層次連結)

果然不是蓋的。
笑笑功創始人高瑞協老師最近都鼓勵大家沒事多多笑以外,也可以多多「打哈欠」



改變大腦的靈性力量:神經學者的科學實證大發現
How God Changes Your Brain: breakthrough findings from a leading neuroscientist


 印第安傳說故事。小
孩問長老說:「我經常感覺,好像有兩隻狼在我的內心打架,一隻既小氣又貪心,另一隻則是好禮而慷慨……」
  「哪一隻會贏呢?」小男孩問。
  長老笑著說:「你餵哪一隻,哪一隻就贏。」

   我們全都在大腦裡面養了一群神經的狼,老的那一群住在邊緣系統,滿肚子侵略性與恐懼;年輕的一群住在額葉與前扣帶中,那兒正是同理心與慈悲心的大本營。 小狼活潑又充滿想像力,但就神經學的角度來說,卻是脆弱又遲緩。由於我們活在一個充滿不確定的世界,這兩個大腦陣營始終處於警戒狀態。


   傳統看法認為,人不可能隨意影響大腦中的無意識區域,但是神經學新近的研究卻徹底顛覆了這個觀點,因為科學證據顯示,靜觀修行以不同方式影響著大腦不同的 部位。也就是說,不同形式的靈性經驗可以強化特定的神經回路,產生寧靜、正念與慈悲,而且每一種對神經運作與身心健康都大有好處。


  過去 十多年來,相關研究結果更證實了,禱告與觀想修行可以強身治病。本書探討的就是神經與靈性經驗的關連,並博採東、西方的靈修,提供實用練習法則,例如「鍛 鍊大腦」的最佳八大法門與「慈悲溝通」,只要短短幾分鐘,就可以打開建設性對話,與家人朋友或工作夥伴建立和諧關係。


  兩位作者詳實整合大腦科學與靈性經驗,取徑新穎,結論獨到,既可信又富涵啟發性,堪稱同類書的權威著作。


  在我多年研究靈性療癒,這本書是比較「對」的書。……神佛不是抽象概念,不是被畫出來的圖像,更非玄之又玄的「他界實在」,而是道地的身體感受,或者更確切地說就是身體感悟。 ——余德慧


作者簡介


安德魯.紐柏格 Andrew Newberg


   醫學博士,賓州大學靈性與心智中心主任,為神經神學此一新的跨科際學門創始者,同時也是賓州大學放射學系副教授,主持該系心理與宗教研究。早安美國、夜 線、Discovery頻道、BBC、美國國家公共電台與國家地理電視均曾將其作品製作專題。著作包括Why God Won’t Go Away、Born to Believe與The Mystical Mind。個人網頁:www.andrewnewberg.com


馬克.羅勃.瓦德門 Mark Robert Waldman


   賓州大學靈性與心智中心副研究員、治療師,著作等身,包括與安德魯.紐柏格合著《Born to Believe》,同時也是Transpersonal Review之創刊編輯。演講有關宗教、神經科學與靈性的課題,並與多個宗教和世俗團體從事研究,足跡遍及全美,多達數十家報章雜誌及電台聯播節目曾將其 作品製作成專題。個人網頁:www.markrobertwaldman.com



作者還有另外兩本書也值得閱讀參考: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科學證明打坐靜坐冥想祈禱氣功可以引發放鬆反應(Relaxation Responce)


但是特別強調:高血壓患者仍需接受正統醫師的藥物治療,靜坐只是輔助療法,不保證對每一個 ­人都有效。參考書籍:哈佛大學心臟科醫師赫伯.班森博士35年前寫的2010重新出版 ­「哈佛權威教你放鬆自療」


哈佛權威教你放鬆自療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身心成長過程中,為了適應社會的生存需要,往往臉上必須戴上「面具」,身上必須穿上「盔甲」,如果適應良好,因此而獲得「成就」,反而忘了「本來面目」,經由「愛笑運動」讓我們放下面具卸下盔甲,才能恢復敏銳的覺察能力,進而觀照自己念頭的細微變化,這就是我們培養「第七感」的特殊法門。




第七感:自我蛻變的新科學
Mindsight



丹尼爾.席著 /時報文化
出版日:2010/10/17
ISBN:9789571352879
適讀年齡:全齡適讀


Google、Blue Man等國際各大企業團體競相邀約
「人際神經生物學」權威丹尼爾.席格博士
第七感席捲全球

第七感是每個人都有的內在潛能,
是培養EQ與SQ的真正基礎,
也是開啟認知自我與感知他人的神秘鑰匙。

就算92歲的老先生,也可藉由第七感重拾嶄新人生。
即刻開啟你的第七感,獲得連結幸福人生的關鍵力量。

什麼是第七感?

人類的五種感官知覺,讓我們得以探索外在世界;
而第六感,讓我們得以查覺自己內在的生理狀態。
第七感,是一種向內觀看的能力。
也是本書作者丹尼爾.席格博士結合腦神經科學與心理臨床治療的研究結晶。
擁有第七感,即能統合外在與內在的世界,進一步認知內心、反思自我。
開啟第七感的力量,邁向自我蛻變、打開與他人的幸福連結。

培養EQ與SQ的真正基礎--「第七感」
「第七感」這項結合西方腦神經科學與東方的沉思冥想的最新觀念,是如此的重要,因為「第七感」正是開啟認知自我與感知他人的神秘鑰匙;「第七感」也是丹尼爾.高曼提倡EQ與SQ的真正基礎,換言之,一個人要培養EQ與SQ,關鍵正在於「第七感」的專注技能。本書中的案例即證明了有些情緒嚴重失常的人,因為持續鍛鍊「第七感」,甚至不需要再依靠藥物就能回歸正常生活。而對一般人而言,透過「第七感」的專注與鍛鍊,理解自己的心理發展歷程,幫助你找出混亂與沮喪的根源,接受問題、解決問題、放下問題。有了「第七感」,也能充分感知他人的內在世界,進而建立良好而有效的人際溝通。每個人都有「第七感」,並且隨著「第七感」的精進,大腦的迴路與結構也會隨之改變,換言之,就是每個人終其一生都能持續不斷的培養「第七感」,進而改變自己,邁進自我蛻變的新人生。

與人心共鳴的科學寫作
席格醫師,是一位理性與感性兼具的科學敘述者。透過席格醫師深入淺出的說明,一窺第七感研究的科學理論依據以及實用的心靈鍛鍊方法,任何人都可以依此來培養第七感,進而獲得健康的身心。不僅如此,席格醫師以感性的筆法,為我們介紹參與第七感治療練習的個案實例,共同見證求助者的心路歷程,也看見這些求助者與席格醫師交會的共鳴樂章,動人且美好。

第七感相伴的人生故事
「愛不是來自內心嗎?」七歲的琳娜問,為什麼以往最親近的媽媽,車禍重傷復原後,一切如常,卻再也沒有能力愛她?除非媽媽大腦中某個沉睡的部份再次甦醒,否則好多好多的愛將永遠關在媽媽的心裡,無法表達。七歲的琳娜會怎麼做?

一位罹患躁鬱症企圖自殺的十六歲男孩強納森,不需要使用藥物,透過第七感的力量平息了狂亂的情緒風暴,並且立志成為一名心理醫師。

一輩子冷面無私、不知感情為何物的成功律師斯圖亞特,是什麼讓他在九十二歲高齡仍能找到生命中的溫柔?在遲暮之年終於懂得為所愛之人付出情感。

身心俱疲、情感壓抑的安妮形容自己吃東西只是為了「活下去」。第七感幫助她找出深藏在破碎童年記憶中的哀傷源頭,解除重重枷鎖,學會理解,原諒他人,也原諒自己。

艾麗森究竟將哪段記憶給「刪除」了?她要如何才能不再當過往創傷的囚徒,拿回人生主導權?

痛苦不安的親子依附經驗,極有可能代代相傳,但瑞蓓卡的經驗告訴我們擺脫宿命悲劇的可能性,任何人都有能力給予下一代豐沛的滋養與愛。

丹尼絲與彼得的婚姻關係岌岌可危,敵意相向,爭吵不休。席格醫師給他們的任務是:成為對方內在世界的「捍衛者」。讓他們重新學會如何在愛裡迎向對方。

生命的短暫、無常與死亡的終將來到,微渺的人類該如何面對這個顛撲不破的真理?答案就在第七感的奧秘裡。

輕鬆讀懂最新腦神經科學觀念
本書為席格博士從事腦神經科學研究與臨床治療二十五年以來,第一本為大眾而寫的書,書中詳細說明科學知識,透過實例說明專業概念,並有席格博士自創的簡易掌中大腦模型,簡單易懂,讀者很容易即能掌握腦神經科學的最新觀念。本書也獲得《EQ》、《SQ》暢銷書作家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的高度推薦。



丹尼爾.席格博士在TEDtalk---24分鐘的演講


丹尼爾.席格博士在Google talk---60分鐘的演講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為今天是世貿的醫療器材展的最後一天,照往例都要去參觀一下,剛好從網路上得知上午在北市圖書館一場演講,主題是我越來越有興趣的「面對死亡」,而且主講者不是牧師或神父,也不是得道高僧或法師,竟是一位自稱「沒有虔誠宗教信仰的」醫生---台大醫院神經外科黃勝堅醫師。所以上午先來聽演講,下午再去看展覽。


       人生如戲,不管我們演什麼角色,這次演不好,幾乎都可以NG重來,但是卻只有「死亡」這齣大戲,只有一次,無法重來。如果我們從「愛笑」中得到無限的內在喜悅,這份喜悅能量要用在哪裡?絕對不是用來「逃避死亡」「拒絕無常」,反而是要用來「面對死亡」、「面對無常」。因為「死亡」是最好的老師,在他面前,王公貴族和販夫走卒統統一樣,都要乖乖伏首稱臣。所有虛華偽裝的面具都要卸下。黃醫師用親身經歷34個臨終故事,顯露人性的脆弱和堅強。每個故事雖然只有3、4頁的平鋪直述,但是真實的人生戲碼卻幾次讓我動容到眼眶泛紅。雖然年初安寧緩和醫療協會曾經邀請我們去介紹愛笑運動,但是總覺得「臨終」的事情離我們很遙遠,聽了黃醫師的演講之後,才明瞭那是每個人都要馬上學習的課題,所以立即行動就是買他的書。而且就像分享愛笑一樣,也要把這個「福音」---讓每個生命可以善終---分享給周遭親友。而最具體的行動就是瞭解何謂「NDR」(Do Not Resuscitate)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也為了自己的「善終」簽下一份屬於自己的NDR。(下載NDR表格






一家三口就提早到了建國南路的台北市立圖書館,很高興「三粒一哥」也願意犧牲假期時間陪陪老爸媽,




距離演講時間,還有很多,就先來大安森林公園逛逛


一家人輕鬆自在散步在綠意盎然的公園,也是一大幸福。





在公園的水塘邊,大開眼界,看到這麼多「大砲型」攝影機





原來是為了拍攝一隻打瞌睡的水鳥---生命如此可愛值得花幾十萬的金錢和時間來欣賞





剛開始「三粒一哥」以為這場演講會很無聊





黃醫師自我調侃,讀醫學院的博士班讀到被退學,直到50歲才升等為「助理教授」。黃醫師花很多的心力和時間,說明臨終安寧照護,和家屬開家庭會議,健保是不給付的,台灣還有這種「傻瓜」醫師,我感到很驕傲。從黃醫師也讓我聯想到我們的黃貴帥醫師也是這種「類型」---因為他開給「病人」的經常不是一張處方而是一張愛笑俱樂部的傳單---這個「雞婆」動作,健保也是不給付的。





珍貴的加護病房的醫療資源經常只是用在延長慢性病人的死亡時間,卻妨礙了真正需要的急重症病人的救護,「邱小妹」的人球事件就是因此發生的。


臨終者最後陪伴者是一堆冷冰冰的高科技醫療儀器或是自己溫馨的家人呢?



根據黃醫師第一手資料的統計,在台灣,能夠壽終正寢的往生者只有20%,但是「加護病房數量」只有台灣的三分之一的紐西蘭卻有30%能夠壽終正寢。他說:「善終,不是理所當然的,只有【有準備的人】才能享有。」







〈生死謎藏〉第一次陪病人死亡(轉載自自由時報)

口述/黃勝堅 整理/二泉印月


這個病人,44歲,體格很好,腦外傷住院。這個病人,我們從鬼門關前搶回來了,可是根據經驗法則判斷,以他的腦傷狀態,病人不會再醒過來,他將會變成植物人。


病人進來的前兩天,碰到的都是他太太,第三天我告訴她:「必須要做氣管切開術!因為妳先生雖然活下來了,卻將變成植物人,接下來,你們要有長期照護的心理準備。」


第五天,來了一位蒼老的阿公找我,在家屬懇談的小會議室,他冷不防地跪了下來,我趕忙扶他起來。


「我今年都88歲了。」老阿公抹著流不停的眼淚:「我老來得子,我老伴也86歲了,如果我的獨子成為植物人,要叫他們怎麼辦?」老阿公打開會議室的門,門外,老阿嬤帶著三個孩子,兩個是唐氏症,一個是紅斑性狼瘡,三個不到10歲的小小孩,怯生生的縮在一起。


「沒出事前,我兒子媳婦在台北做工賺錢,一個月賺兩萬八、一個月賺兩萬四,三個孩子我們兩個老的帶,現在要是賺兩萬八的成了植物人,那我們要怎麼辦?怎麼活得下去?我和老伴都是快要走的人了,剩下一個月賺兩萬四的媳婦,一個人要帶三個這樣的小孩子,我們真的沒辦法、沒有多餘的能力,來照顧一個植物人了。」


阿公哭得老淚縱橫:「你是醫生,你一定知道,一個沒辦法被好好照顧的植物人,全身這裡爛一塊、那裡爛一塊,身上長著蛆,痛苦不堪地拖著,與其讓我兒子活著受這樣的折磨,求求你高抬貴手,放我兒子走吧,也等於救救這三個可憐的孩子,求求醫生,你同情我這一家,真的無能為力了……,老的老、小的小啊!」


這下子換我心裡糾結百感交集了,以我們現在的能力,讓他成為植物人繼續活著,是絕對沒問題的,問題是面對這樣一家人,面對兩個哭得肝腸寸斷的白髮老人家,三個驚嚇到擠成一團的小孩,我救是不救?要堅持救下去,會害苦活著的人,往後的日子怎麼過下去?要是放棄不救,我將如何對自己的良心交代?


看我沉思不語,老阿嬤步履蹣跚走到我面前,她枯槁的雙手一拳拳搥向胸前:「在這個房間裡,沒有任何人比我更有資格做決定,因為囝仔是我的心頭肉,我們如果還有辦法可想,我怎麼割捨得下?怎麼放得落?」阿嬤的聲音,嘶啞悲切;阿嬤的淚,在滿臉皺紋間潰堤,成串濕在衣襟上,卻也滴滴燒進我心頭。


從醫以來最痛苦的天人交戰,讓我呼吸困難。幾番深思後,我選擇只要俯仰無愧於天地、於良知,選擇尊重老人家的意見,讓他們簽了DNR。


病人要臨終了,我陪著這家人老老小小一起圍繞在病人床邊,老阿嬤全身顫抖,卻用雙手緊緊摀住嘴,不敢讓自己放聲哭出來。我心裡的難過,不亞於他們的生離死別,這是我第一次放手讓病人走,看著心電圖,慢慢地、慢慢地變成一直線,在心臟完全停止跳動時,老阿公拉著阿嬤,帶著媳婦和三個孫子,向醫護人員磕頭:「謝謝,謝謝你們,肯救我全家!」


扶起老人家的同時,一旁的護士也忍不住偷偷擦眼淚。有說不出的矛盾掙扎,纏繞在我腦海,不知道要怎樣來形容這樣複雜的思緒?我放手了,第一次;我努力的說服自己,我放了該放病人的手,可是心底,為什麼還是有說不出的苦澀與無盡的哀傷呢?


<堅叔的CARE>是在積陰德? 還是在作孽?


在腦神經外科,我們成功地救回很多生命,其中也包含了植物人。


可是當面臨醫學與人力有所不能的極限,把腦傷病人救成了植物人,真的很讓醫師不知道該如何去面對家屬?有時候連自己都不免困惑:是在積陰德?還是在作孽?


以前年輕的時候,對預後的判斷較無經驗,面對困難嚴重的案例,總是先保命再說;等到變成植物人了,整個家庭陷入困境,家屬往往抱怨:「早知道不會醒,會這樣拖磨著,就不該硬要救下來受苦了!」


多年後的我,累積許多經驗,對於不好的預後,至少能夠給家屬較正確的訊息,讓家屬在醫療資訊對等的情況之下,做出最適當的決策。


逝者已矣,活著的家屬,還有好長的路要走,尤其是頓失經濟支柱的弱勢家庭,問題不是唱唱高調之後,就能解決掉的,生活,真的很現實;不論是社會福利制度、或來自民間的救助,伸手能幫的忙,到底還是有限度的!


<醫師小檔案>


黃勝堅醫師,醫學院的學生都暱稱他叫:「堅叔!」近十年來,年年國內外上百場演講,散播「臨終照護」與「悲傷輔導」的醫病大愛。


除腦神經外科、急重症照護專長外,黃勝堅醫師於2003年取得「安寧緩和醫療」專科醫師證照,對於重症末期病患照護有豐富的經驗。


最令黃勝堅醫師感動的事:病人往生了,家屬辦完後事,會特地寫信或打電話告訴他:「謝謝黃醫師,讓我家人安祥和有尊嚴的離世!」



關於更多「臨終醫療」的訊息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天天來
 
負責掛號的護士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
「你叫什麼名字?有沒有來過。」
有一個郵差拿著一封掛號信到診所去投遞。
他到門口後大喊:「掛號!掛號!」
這時只聽見護士小姐說:「請問你叫什麼名字?有沒有來過。」
他回答說:「我叫郵差,我天天來!」

好笑嗎?其實我們的行為經常像這位護士落入「不用心」的「自動化模式」。
6年來的愛笑(瑜伽)運動讓我慢慢地體會笑的運動的目的,不只是笑,不只是情緒的抒發,不只是運動紓壓,最重要的目的是「覺察」awareness和「正念」mindfulness.這兩個不同的字,其實含意非常接近。愛笑運動只是讓我們去除雜念、擺脫我執、放下煩惱的很好方法。進而恢復「赤子之心」般的「專注力」「平等心」---正念。Mindfulness Meditation 就是「內觀」Vipassana也是一個和愛笑運動一樣,無語言、國界、宗教分別的修行法門。這本書就是說明「覺察」--「用心」Mindful的重要性,和我們的身心靈的健康非常有關係。 建議每位笑長都應該仔細研讀一番。


好書推薦「逆時針:哈佛教授教你重返最佳狀態」 Counterclockwise: Mindful Health and the Power of Possibility




內容簡介

《商業周刊》1175期「商周書摘」精選推薦

短短一星期,一群80歲老人就變年輕了,你我一定也做得到!
別再允許任何人,包括你自己,替你貼標籤。
不問「那怎麼可能」,要問「為什麼不能」,結果將超乎你的想像!


  蘭格博士的研究是心理學必讀課,啟發了整個世代的頂尖行為學家。


  這位哈佛教授的研究改變了心理學,現在,她要讓你也改變!


  獨創的「可能性心理學」,已經改變了全球許多人的思考與感覺模式!


  「我想我應該沒嫉妒過任何人,因為如果某人有某樣東西,我也可以擁有。」蘭格博士在演講中這樣說道。她之所以如此有信心,是因為三十多年來對「用心」的研究讓她知道,只要去注意生活中的細微變化,那麼原本認為不可能達成的事,最終都可能實現,即使是逆轉生理年齡。


  蘭格博士做過一項「逆時針」研究,讓一群老人回到年輕20歲的生活一星期,結果他們的聽力、記憶力、靈活度、胃口和整體健康情況都獲得驚人改善,連外貌看起來都變年輕了。


   她用許多原創性的實驗證明,恢復年輕、保持健康的祕訣在意識與用心,而用心就是「注意變異」。例如,氣喘之類的慢性病不可能每天的狀況都一樣,在老王家 發作時不需要動用到吸入器,在小李家發作卻需要額外的藥量。只要用心注意到這些細微的變化,去思考原因,很多事情或許就能因而找到解決方法。


  另外,書中也提到人會受「標籤」影響。同樣是癌症病患,認為自己「已治癒」和認為自己「處於緩解期」的人比較起來,前者的生理機能較佳,精神較好,疼痛也較少。蘭格博士證實,只要改變心態、用心注意差異,那麼視力改善、外貌變年輕、減重及壽命增加都是可能的。


  這本《逆時針》提出了掌握希望與突破的關鍵,是一本新世紀不可不讀的經典之作!


*二○○七年《紐約時報雜誌》「年度創意」得主:
「用心」的運動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蘭格及克洛姆想知道「勞動等於運動」這樣的想法能否當作安慰劑,讓人獲得運動的好處,於是透過7家旅館召集了84位房務人員進行研究。 他們將這些平常在旅館做清潔工作的房務人員分成兩組,然後告訴其中一組人,她們平常的工作已經提供足夠的運動量,就跟一般人上健身房的效果類似;另一組人 則沒有獲知這樣的訊息。結果4週之後,認為自己平常的工作也是良好運動的那一組人,體重減輕、血壓下降,體脂肪率和腰臀比也有改善;整體來說,變得更健康 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房務人員並沒有在工作之餘另外做運動,也就是說,她們的行為並沒有改變,改變的只有心態。蘭格博士說,這個研究凸顯了「用心」,也 就是「注意新事物」的重要性。(詳情請見本書第六章)



作者簡介


艾倫.蘭格 Ellen J. Langer


   哈佛大學心理系教授,也是第一位獲得哈佛大學心理系終身職的女性,榮獲多種獎項,包括古根漢學術獎、二○○七年《紐約時報雜誌》「年度創意」、美國心理 學會的「心理學公眾利益傑出貢獻獎」與「成人發展及老化出色研究成就獎」,以及美國應用暨預防心理協會的「運用基礎科學至應用心理學傑出貢獻獎」。


   發表超過兩百篇研究論文,著有十一本書,包括享譽國際的暢銷書《用心法則:改變你一生的關鍵》,該書已譯成十五種語言。蘭格博士現居美國麻省劍橋市,同 時兼具畫家身分——事實上,她就是自己研究成果的活廣告,因為在決定拿起畫筆後,她用心追求這項藝術,現在她的畫作在知名藝廊展售,而且總能賣出好價錢。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絕版好書---【小丑的創造藝術 】---戴上小丑面具,穿上小丑衣服,肢體可以解放,心靈可以舒展。進而增進自我覺察。是「完形學派的自我治療」。


此書已經絕版,二手書店或許可以挖到寶。


此書已經絕版,二手書店或許可以挖到寶。


Harpo and Groucho



Harpo and Lucy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個月在二手書店買到一本書「當我還有七天可活」今天週日頗為悠閒拿來讀。

此書原文英文書名是:Lotus in the Fire--the healing power of Zen(火上的蓮花---禪的療癒力量)
作者雖然出生在天主教家庭,後來因為學習東方武術,而接觸禪修,但是在1995年突然罹患急性白血病,醫生預告他恐怕只有七天可活,一個原本強壯的武士教練,突然因病而衰弱到只能整天躺在床上。然而他靠著堅強的求生意志、多年的禪修訓練、家人親友溫馨的 陪伴支持,加上「幸運」(兄弟中有人的骨髓可以移植給他)而活了下來,書中詳細描述化療過程和骨髓移植過程的痛苦,和心靈的煎熬,作者卻能苦中作樂,以一種幽默的筆法, 來和讀者分享。作者因為在療癒過程得到很多親友的幫忙協助,他的禪修老師建議他把他的故事寫成一本書,可以鼓勵更多像他一樣的病友。值得一讀....


我們健康的人身上有正常的免疫系統,我們應該無限感恩,因為那不是「理所當然」的。


此書已經絕版,可以上圖書館借閱或到網路二手書店---露天拍賣--
購買,又便宜又方便。這裡是我搜尋絕版好書的好書店。


美國德州大學醫學院的MD安德生癌症中心引進愛笑瑜伽幫助癌症患者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繼續分享這個粉嚴肅的主題,「集體智慧」如何變成「集體愚蠢」?

以下這段1.5小時的影片---「失樂園瓊斯鎮」是Discovery播出的紀錄片,以真人模擬演出這段三十多年前的故事,描述「集體智慧」如何最後變成「集體愚蠢」?。

將近1000個人民聖殿的信徒在「偉大的領袖」「心靈的導師」帶領下一個個喝下毒藥,其中包括很多天真無邪的兒童,統統喪命在遠離家鄉的蓋亞那的「約翰鎮」---一個原本許諾為人間天堂的世外桃源,在辛苦開墾建設的一年後,竟然變成為恐怖的人間煉獄。



總笑長發現好事變壞事的最大關鍵就是「愛笑」---無理由的最純真無邪的赤子般的笑。因為「燦爛天真的笑」就是放諸四海皆準的真理,不需要透過語言就可以展現的終極意義。所以卡塔利亞醫師的「笑出世界和平」不是「慷慨激昂」的瘋言瘋語,而是人類最後希望所寄的神聖使命。因為「笑中有愛,愛中有笑」才能避免「集體智慧」變成「集體愚蠢」。

咦?這樣是不是換我講得很「慷慨激昂」?? Sorry Sorry !哈哈哈!
歡迎加入台灣愛笑瑜伽協會---沒有「說得慷慨激昂」,只有「笑得燦爛飛揚」。如何加入?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要分享一個粉嚴肅的主題,
超級不好笑的悲劇。
身為某個團體的領導者要面對的嚴肅議題。
當此台灣愛笑瑜伽協會正在籌組之際,
把這個主題和大家討論,應該是很有意義。
很有「意義」?到底是甚麼「意義」?
每個神聖偉大的團體的都說是為了追求某種「意義」和「真理」。
但是以人類非常有限的感官認知能力,
想要發現真正的「真理」
---可以放諸四海皆準---好像很不容易
這個主義和哪個主義,
最後總是拳打腳踢訴諸武力
犧牲了千萬條寶貴生命
也無法決定誰的信仰才是真理,
幾世紀前是如此,爭論還是到了二十一世紀,
越「神聖的」的東西好像總是有越大的爭議。
最近國家地理頻道和Discovery
一直重播二次世界大戰的這個超級悲劇
原本黑白的畫面變成彩色是靠最新的電腦科技
卻只有更加凸顯這場戰爭
醜陋愚蠢的荒謬劇
因為當初獨霸一方、不可一世的「民族英雄」現在又在哪裡?
戰爭的出現不能只怪「野心家」如希特勒和墨索里尼
如果沒有當時人民百姓「熱誠擁戴」,相信他們將帶領國家「恢復偉大民族的歷史光榮」,他們哪來
發動戰爭的權力?
慘痛的歷史教訓總是
血淋淋
當我們聽到「慷慨激揚」的演講時,都要非常小心。


「集體智慧」變成「集體愚蠢」到底是什麼原因?




感謝熱心網友YouTube的 i00657和 dddd11041把這麼好的影片---第二次世界大戰全彩實錄---錄影上傳與大家分享
第一集:「風雨欲來」之一(總共有12集)


第一集之二


第一集之三



第一集之四


第一集之五

還有12集,有興趣的話就利用白天網路比較順暢給它一路看下去!

2.閃擊戰       3.英國告急     4.希特勒東進    5.

太陽旗高升 6.地中海與北非  7.力挽狂瀾  8.蘇聯的推進   9.全面登陸


10. 東西夾擊 11. 太平洋島嶼戰爭 12. 歐戰的勝利  13. 太平洋戰爭的勝利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只想買條牛仔褲:選擇的弔詭
The Paradox of Choice : Why More is Less

作者:貝瑞.史瓦茲/著 Barry Schwartz 譯者:劉世南 出版社:天下雜誌

忙、盲、茫的迷思,
選擇愈多,生活愈美好?
從買一條牛仔褲的過程中,
發現夠好就好、自在人生的祕訣。

關於消費,你是否
面對超市貨架上一字排開數十種醬油,不知該選哪一種?
手機推陳出新,令人目不暇給,剛買就想換機?


關於人生,你是否
徘徊在升學、留學、就業、考試的十字路口,不知該走哪一條路?
還想談戀愛,但眾男友都想和你結婚,又怕做高齡媽媽,機會很多但無所適從?


這不是王文華小說中立志買遍所有牌子洗髮精的女主角,而是日常生活的情節。在物資豐饒、資訊滿溢的現代社會,充斥無數選項,洗髮精、電信費率、電視頻道、大學課程、保險方案等,人總是不停在選擇。
想想看,衣櫥裡總有幾件捨不得丟掉、卻從沒穿過的洋裝?永遠要找到最好的才罷手,不願屈就次級選項?做了決定之後為什麼會後悔?


  《選擇的弔詭》講的是現代人在生活各層面面臨的各種抉擇,包括教育、職業、人際關係、性別議題、兩性交往、子女教養,以及宗教。過去的世界沒有太多選擇,隨著資訊流通及科技進步,選擇的數量逐漸增多,就像現在的消費市場文化一樣,帶來有力而受歡迎的自主性(autonomy)、控制力(control),及解放感(liberation)。但當可供選擇的項目持續暴增,負面效應也隨之而生,而且可選擇的項目愈多,負面效果也愈大,直到有一天我們再也無力承受龐大代價。到了這種地步,選擇已不再帶來自由,反而是剝奪了自由,甚至可以說是壓榨的自由。


  現代人的人生也是如此,能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是件美事,但並不意味著選擇愈多愈好。過多的選擇反而讓人付出代價,得不償失。我們常迷戀自由權、自主決定等觀念,也不情願放棄決定每件事的權利。然而,如果你頑固而不知變通地抉擇生命中的每個可供選擇的機會,將會做出一堆糟糕的決定,而導致焦慮、精神緊張、不滿,甚至是憂鬱症。


  問問自己,選擇到底是豐富了我們的生命,還是使之貧乏?是賜予我們自由,還是拘禁了我們?是增長還是削弱了我們的自尊?是幫助我們融入社群,還是反而增加了隔閡?


  現代人選擇的自由愈來愈多,卻愈來愈不滿意、不快樂。我們有太多選擇,要做太多決定,真正重要的事情反而沒有足夠時間去做。本書正是要為這個現象做出解釋,並提供解決方法,並列出十一種實用步驟,提供現代人自在生活的準則。


1.稍微限制一下選擇的自由,而不總是反抗種種限制,我們會過得更好。
2.學著接受已經「夠好」(good enough)的選擇,而不是一味追逐最好的,會過得更好。
3.對於選擇的結果能降低過高的期待,會過得更好。
4.如果所做的選擇是不可逆的,感覺會比較好
5.不要太考慮旁人的舉止,會過得更好。

  減少選擇能有效降低生活中緊張和憂慮的情緒,以及「忙、盲、茫」的現象。讀完本書,你將能從自己的抉擇當中,獲得更豐厚的滿足感。


總笑長說:若要實際練習以上的「生活的藝術」,最好的地方就是我們的「愛笑俱樂部」,你會在這裡學到「快樂不需理由」,這樣你才可能進一步學會「降低過高的期待」。


作者簡介


  貝瑞.史瓦茲(Barry Schwartz)
  斯沃斯摩爾大學,達爾溫卡特萊特講座(Dorwin Cartwright)教授,研究社會理論及社會行為,著有《The Battle for Human Nature: Science, Morality and Modern Life》及《The Costs of Living: How Market Freedom Erodes the Best Things in Life》等,也在學術潮流的社會學期刊中發表文章,包括《美國心理學家》雜誌。現居美國費城。





這裡有他的20分鐘演講:中文字幕請點選螢幕下方的View Subtitles裡面的Traditional Chinese中文繁體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美國賓州大學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博士(Dr.Martin E. Seligman)是推展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的大功臣,他擔任美國最大的學會--APA美國心理學會的主席期間就是讓心理學轉向「正向」的最關鍵人物。我2000年讀了下面他寫的幾本書,所以在2000年美國總統選舉時寫email問他:布希或高爾,哪一位候選人會當選?因為他在他的書中,宣稱他可以從歷屆總統的競選演講中看誰的用詞遣字比較多正面而歸納出誰會當選。可惜,那時他回信給我說「高爾」猜錯了,但是這也不能怪他,因為那次的雙方差距非常小。(布希的選舉人票比較多,但總得票數高爾比較多)。這是我和作者唯一直接的互動。
      我們關心自己的心靈是否可入以成長,壞習慣是否可以改變,我比較喜歡先看看科學家(心理學家、大腦神經生理學家)怎麼說,因為我自認靈性平凡,智商平庸,太高深莫測的奧妙法門哲理,非我所能理解,也很難去實踐。同時這樣比較不會落入「怪力亂神」的危險境地,也比較不會被宗教神棍所詐騙。固然,只有理性的邏輯知識,若無浪漫的熱情來引發改變和行動的動力,也是無濟於事。所以有了理性的知識為基礎之後,也要參考「以身作則」「言行合一」的「實踐家」(詩人、哲人、宗教家)等等。很高興我們愛笑瑜珈的創始者Dr.Madan Kataria就是兩者的綜合。

以下三本都是塞利格曼博士著作
真實的快樂(二版) Authentic Happiness


學習樂觀.樂觀學習(二版) Learned Optimism



改變:生物精神醫學與心理治療如何有效協助


不用出國甚至也不用出門就可以聽世界一流專家學者的精彩演講
請到總笑長另一個部落格「大笑的驚人力量」
美國賓州大學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幸福奧秘:積極心理學Positve Psychology

正向心理學 協助你走過逆境

歡笑網站(www.worldlaughterpledge.org)鼓勵大家以笑共度不景氣。英國Robin Graham和Abena Agyeman在今年元月24日在曼撤斯特市中心推廣歡笑運動,鼓勵全世界的人在自己的時區每週六上午九點一起大笑。以歡笑帶來快樂與和平。(Gettty Images)

大紀元5月2日訊】(大紀元記者陳珍妮編譯報導)自從去年底金融風暴席捲全球至今,引爆一連串經濟惡化的骨牌效應似乎還沒有完全停止的跡象。近日又爆發A型流感(豬流感),來勢洶洶更甚於SARS,使得人心惶惶,原本脆弱的經濟更加雪上加霜。面對內外交迫的逆境,我們應該如何因應呢?醫學博士邁克爾‧米勒(Michael Miller)撰文呼籲推廣正向心理學,因為正向心理學強調發覺個人的長處和潛能,抱持希望及積極正面思考,有利於問題的解決及走過逆境。(英文原文


何謂正向心理學?


鑑於傳統心理學著重於處理心理問題及精神病,而忽略了人的正面特質、長處及美德,心理學家馬汀‧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博士於1998年呼籲心理學家正視心理學界的發展。這是正向心理學的開端。多年來在心理學家們持續的研究發展下,如今正向心理學已被視為傳統心理療法的補充療法,更被發展為培養健康及維持最佳心理狀態的方法。


正向心理學強調以多元化技巧,鼓勵人們認識了解自己的長處、建立正面的情緒和人格特質。其目地為增進生活品質以及預防病態的發生。


正向心理學 vs憂鬱症


憂鬱症是現代文明愈來愈嚴重的心理問題。塞利格曼博士認為,憂鬱症成為世紀瘟疫的其中一個因素是人們過度地仰賴暫時的快樂和感官滿足,缺乏從面對挑戰發揮長處和潛能中獲得滿足感。所以,塞利格曼博士認為,找出每個人的長處並發展它,是對抗憂鬱症的一個有效方法。


當我們已經憂鬱時要知道求助,而平時最重要的卻是增強「心」的抵抗力,學會維持快樂的方法。心理學家表示,樂觀的人,凡事都會正向思考,不但不容易累積憂鬱情緒,也不容易產生自我傷害的行為,因此學習樂觀的思考模式,提昇未來的正向情緒,是很重要的。


妳也可以作的正向心理療法


將注意力自消極面扭轉為正面情緒。多數人傾向於長久陷入傷痛或負面情緒中,而忽視快樂或正面情緒的存在。傳統心理療法有意要患者全神貫注的想他遭遇的傷痛、壓力或衝突。正向心裡學則將注意力轉移至生活中更積極正面的事物上。例如,想想一生中最愉快的時光。或者是將你所有「完成」的事情編列成表,但切勿列出「等待」或「必須做」的事情。


說出自己的優點。為使患者有疏導與宣洩管道,通常治療師和患者會經常談論痛苦、衝突和憤怒方面的事。但對他們而言,若要談論甚或辨認、了解更多積極正面的心理品質、情緒及個人優勢等事則較為困難,雖然這些都是生活中再平常不過的事。


經常練習並發揮你的優點。發掘自己最強的優點,然後每天至少運用一次。經常在生活中發揮自己的優點,運用熟練後,這種優點便能在生活中發揮更好的作用。


正、負兩面情緒要平衡。了解及培養自身及他人的正面特質,如此方能制衡負面情緒。 例如,企業主管考核員工時會讚揚與批評雙管齊下,以達到使其成長進步的目的。


學習各種能讓自己充滿希望的方法。培養希望的方法是縮小問題範圍,即將問題切割成幾個小部份,一次處理一小部份。了解且經常練習解決問題的方法,下次再遇到時就很容意易解決這些問題了。


奧巴馬當上了美國總統即面臨史上最嚴峻的金融危機,他的競選宣言和就職演說強調「希望」,帶給人們很大的鼓舞,儘管有人批評「希望」一詞是空洞的承諾,但是,正向心理學家認為面對巨大挑戰時抱持懷疑態度是無助於事的。事實上,優點與希望是克服巨大挑戰的關鍵所在。


(http://www.dajiyuan.com)


美東時間: 2009-05-02 04:25:51 AM  【萬年曆】 
本文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b5/9/5/2/n2513764.htm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南非的愛笑研習會---結合愛笑運動與表演戲劇

海峽對岸的中國笑療法創始人張立新,他的愛笑總基地就在深圳,而最近深圳發生的全球矚目的富士康員工連續跳樓事件,使他的笑療法也被富士康公司高層列入解決方案之一,因而和我討論如何設計訓練課程,讓40萬名員工可以因為愛笑而身心更健康。


我猜想跳樓的員工其實擁有「年輕」和「健康」但就是缺乏「值得活下去」的「生命的意義」。可是,


快樂地活著真的需要懂得「生命的意義」嗎?


很多人的「偉大的」「生命的意義」不是來自「基督教」或「佛教」(或其他似懂非懂的神秘「非宗教」),其實是來自「比較」和「計較」,別人擁有的,我為甚麼沒有?


這些看似「高級」的認知功能,經常有「打結」的時候,因為我們「大腦裡住了八個騙子」,要除掉這八個「騙子」需要一個最單純的「瘋子」---可以不需理由而笑的「瘋子」,笑得像剛出生的嬰兒樣子,因為有這個本能(不需思考的本能)才對付經常故障的「腦袋」(Mind)。



也可以讀一讀「誰說人是理性的



如何當一個「可愛的瘋子」?---


想怎麼笑就怎麼笑---歡度2010年世界愛笑日(四)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天生愛學樣:發現鏡像神經元》

文◎馬可.亞科波尼(Marco Iacoboni


譯◎洪蘭



有時候我認為人是變色龍,而我並不是第一個做這種比較的人。我們有模仿他人的本能─—把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動作、甚至我們彼此的說話都調成同步進行


……好的模仿者也一定是好的情緒辨識者,所以他應該是一個很有同 理心的人。假如這是真的,我們就應該能觀察到喜歡模仿別人的人比較有同理心這個關係的存在。這正是社會心理學恰特蘭(Tanya Chartrand)和巴夫(John Bargh)的實驗假設。在第一個實驗中,他們請 受試者從一疊相片中選出比較有刺激性的來,同時坐在房間裡的還有另外一個受試者,但他是由實驗者假扮的。當真的受試者在選相片時,這個假的受試者故意做一 些動作,如摸他的臉或抖他的腿,實驗者把受試者的反應錄影下來,恰特蘭和巴夫事後分析發現,受試者會不自覺的模仿那個假受試者的動作。假如假受試者在摸他 的臉,真的受試者也比較常摸他的臉,如果假的受試者在抖他的腿,那個真的受試者也比較常抖他的腿。




在第二個實驗中,恰特蘭和巴夫測試「變色龍效應」的功能之一是想 要增加別人喜歡他的可能性。受試者還是被要求從一堆相片中挑出某一類做為心理測驗的材料,房間中也有一個假的受試者,假裝在做同樣的事。這次的作業是要求 真、假受試者輪流描述他們所看到的相片。在整個過程中,假的受試者不是模仿真的受試者的自發性姿勢、動作和態度,就是保持中立的姿勢。等到報告結束後,實 驗者要求受試者填一份問卷,問他有多喜歡另一個受試者(那個假的),及實驗流程如何,他與假的受試者的互動是否順利。你現在可以預期它的結果了:被模仿的 受試者比較喜歡那個模仿他的假受試者,而且他對兩人的互動評語比那個不模仿、保持中立的高了很多。這個實驗很清楚的顯示模仿和「喜歡」是走在一起的,當別 人模仿我們時,我們會比較喜歡那個人。這是為什麼我們這麼傾向模仿彼此嗎?我想是的。


在他們最後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實驗中,他們測試這個假設:你 越是個變色龍就越有同理心。這個實驗的流程跟第一個實驗一樣,假的受試者要不然摸他的臉,要不然抖他的腿,惟一不同的是受試者要填一份問卷來回答他同理心 的傾向。結果他們發現模仿行為和同理心有很高的相關,受試者越不自覺的模仿假受試者摸臉或抖腿,他越是個有同理心的人。這個結果顯示,透過模仿和模擬,我 們能夠感受到別人的感覺;因為能感受到別人的感覺,我們更能對他的情緒狀態做反應。


這些是設計得很好、很令人信服的實驗,像這類實驗還有很多,事實 上,要完整的討論所有跟模仿和同理心有關的行為資料就足以寫一本書了。但是我想提出兩點代表這個連續向度兩端的發現。在其中一端,我們知道「夫妻臉」,結 婚越久的夫妻看起來越相似(這是跟他們剛結婚時相比),這個效果也跟婚姻的品質有關,婚姻品質越好,面孔的相似度越高。這其實不令人驚訝,愛、分享、一起生活使我們越來越像彼此,配偶變成另一半的自己。從另一端來看,美國神經心理學家柯爾(Jonathan Cole)在研究臉的差別的主觀效應時,發現有「臉型消失的後果」(consequences of facial loss) 現象。他的病人中有默比爾斯症候群Moebius syndrome)患者,這是一種先天性的疾病,無法移動他臉上的肌肉,這些人不但無法對人說出他的感覺情緒, 同時也無法瞭解別人的情緒。(總笑長註:有些人還是可以感覺自己的情緒,智商也正常)



默比爾斯症候群〈牟標士氏症候群〉Moebius syndrome


手術前



手術後

(本文摘自《天生愛學樣:發現鏡像神經元》


引用自http://blog.ylib.com/BBlog/scient/Trackback/2009/07/13/11260




母性的同理心

文◎馬可.亞科波 尼(Marco Iacoboni


譯◎洪蘭


 


假如模擬是這麼有效的瞭解別人情緒的方式,是產生同理心的強有力 機制,我們應該預期親子之間有很強的模擬存在。已經有很多的行為證據支持這個看法,我們在第二章中看到剛出生的嬰兒就會模仿別人的動作,十週大的嬰兒就會 自動的模仿母親快樂和生氣的基本表情,九個月大的嬰兒就能完全掌握快樂和悲傷的表情。當然,母親也模仿嬰兒的表情:從第一天開始,一個人張開嘴巴會引發另 一個也張開嘴巴,母親通常會把她的動作跟她孩子的協調成一致。在古典的依附行為理論(attachment theory)中,母親的敏感度甚至界定為母親回應孩子需求的程 度,模仿使她可以達到很強的情意調和,使她和孩子同調,在心情動作上調和一致,母親可以透過好幾種形式模仿嬰兒內在的情緒狀態。


鏡像神經元母性同理心上所扮演的角色現在還不是很清楚,雖然大家都認為應該扮演的是很重要的角色。我洛杉磯加大的團隊是第一個去瞭解母性同理心背後神經生物學上機制的研究團隊,在與羅馬的心理學家和義大利的神經科學家合作下,我最近研究母親在看她自己孩子的照片和別人孩子的照片(受試者並不認得這些相片中的嬰兒),以及模仿她自己孩子和別人孩子時,大腦神經的反應。 這些嬰兒是六到十二個月大,他們的表情是快樂、不高興或中性沒有特別的情緒。這些數據非常的明顯,在鏡像神經元腦島邊緣系統區都有強烈的活化,母親是很強烈的同理心受試者。我們很高興看到母親有這麼強有力的神經迴路反應如圖二所示,連接鏡像神經元與情緒中心,用虛擬的模仿看到的臉上表情瞭解嬰兒的情 緒。


那麼,為什麼母親對自己孩子和對別人的孩子反應有所不同呢?從行為實驗的數據,我們預期母親在看她自己孩子表情時,神經迴路的活化應該比較厲害,但是我們也發現了沒有想到的結果:一個在我們過去所知道母親看自己嬰兒相 片會活化區域「以外」的地方活化起來了,這個地方叫前額葉輔助運動區presupplementary motor area, pre-SMA),它跟複雜的動作 計畫與動作序列的計畫有關。


在猴子大腦中,與pre-SMA相呼應的地方是F6F6F5有很強的生理聯結,而F5是猴子大腦中有很多鏡像神經元的地方。此外,實驗顯示F6控制和調節F5細胞的活化,所以母親大腦中pre-SMA的強烈活化,表示不但她的鏡像神經元活化起來 在模擬她孩子臉上表情的情緒,她同時還準備好要跟她的孩子做情意的互動,畢竟,假如孩子哭媽媽也跟著哭的話,是一點幫助也沒有的,母親這時有效的互動方式 是安撫孩子。pre-SMA的 高度活化可能代表母親在準備模擬一開始的動作,好對孩子的情緒情境做出立即的反應。


想到這些受試者躺在窄小的核磁共振儀內,耳朵聽到嘈雜的機器聲 音,當她們在看到孩子的相片時,她們大腦的pre-SMA會 活化起來,準備跟孩子做情緒的互動,真是非常令人驚訝。這表示看到嬰兒相片所啟動的自動模仿歷程,其實啟動了一連串大腦的其他自動模擬反應,使母親跟孩子在真實世界的互動會更恰當。這個不停的自動模擬的目的,是在需要反應時已經準備好了。這在同理心的領域特別重要,因為同理心的一個定義,便是對別人在痛苦 憂愁情境下做出同情反應的能力。在母性同理心上,這個能力是發揮到它的最高可能性。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冒著生命危險從事一件無目的的事,這種「瘋狂事」只有「萬物之靈」的人類才做得出來。

推薦電影:偷天鋼索人Man On Wire
(錄影帶出租店可以租得到)


1974年,雜技名人Philippe Petit成功突破層層關卡,在世貿雙子星頂樓之上架起鋼索,獨自穿越雙塔之間。本片 共花費六年半的時間,完整紀錄此不可能的任務。911事件後,當年偷拍畫面成為珍貴歷 史紀錄,不僅是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大熱門,也是美國知名電影網站Rotten Tomatoes有史以來評價最高的影片!

見本片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早以前就買了這本「當和尚遇到鑽石」,可惜當時智慧尚未打開,因緣尚未具足,只看了一半就放回書架了,最近聽說這位「和尚」又要再一次來台灣演講,收到友崙笑長寄來相關的課程訊息,也刺激我再一次讀這一本書。可能是最近幾個月開始了靜坐習慣,加上去內觀十日的訓練,對於佛法---生活的藝術---稍有認識,越讀越有趣,因此用禮拜天的時間一口氣讀完。這位和尚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高材生,因為父母和兄長在短時間內陸續過世,體悟到人世無常,大學畢業後去印度的達蘭沙拉學習藏傳佛學,學成之後,他的老師竟然要他落入紅塵,回到美國作生意,在爾驢我詐的商場上修行。他因為在一次靜坐中「看到」自己在賣鑽石,就決定選這個行業,但是這個行業非常封閉,沒有門路和關係很難進入,所以他根本找不到公司願意僱用他......(故事很精采,請看書或上網搜尋)....
     這位和尚叫麥克‧羅區,他把佛法運用在企業經營上,讓公司一開始負債5萬美元幾年後變成營業額上億美元,他書中解釋佛法的重點---「空性」就是一種潛能,每一件事物都具有「空性」,都是中性的,它的意義都來自於觀察者的立場和心態。同樣是下雨天,賣雨傘的攤販很高興,製造新竹米粉的老闆就望天興嘆---我的米粉曬不乾。同樣是面對金融海嘯,有人另闢生機,有人倒閉破產。同樣得到癌症,有人視為新生命的開始,有人哀怨悔恨而終。所以他說「我們看待事物的方法其實源自我們本身。」但是要看到事物的空性,必須訓練自己擁有清澈明淨的心,我們的心之所以無法清澈明淨,就是因為過去在「身語意」所造的「業」(善業?惡業?)
,為了讓西方人更容易了解,他特別以「心之銘印」Imprint來解釋「業」的概念。我們也可以用「心之種子」來理解,種子的發芽成長和茁壯,又需要很多環境因素--空氣、水、肥料,也需要「時間」。商場上成功的企業家,大多數都曾經在過去播下善的種子--努力學習、洞燭機先、廣結善緣、樂在工作、知人善任、開誠佈公、慷慨分享、樂善好施,並且長時間的用心經營,才能獲得驚人的成就。 (關於銘印法則的運用,金點文化公司總經理林益慶先生---也是笑長---是這位和尚的學生,當然是專家,有興趣可以下載他的簡報檔。)

      我很幸運,我的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那就是我的叔叔和嬸嬸。雖然叔叔嬸嬸沒有吃齋念佛,甚至有一點討厭人家在他面前「講經說法」(因為很多人很會講但是不會做---就是我啦),嬸嬸只是一名榮總資深護士,她讀過甚麼「藍海策略」,也沒學過甚麼「第五項修煉」;叔叔也從來沒去上哪些有的沒有的企管課程,但是他們的待人處事,就是簡單「將心比心」。和佛法---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不謀而合。所以他們白手起家的公司(
雙鷹企業有限公司)和店鋪(明陽醫療儀器公司),經過將近二、三十年的經營,到現在依然持續穩定成長(資歷十年以上的員工佔大部分)。


    以上不平凡的故事卻顯示最平凡的道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種「老生常談」是現代人你我容易忽略的,而總以為可以找到什麼「快速成功捷徑」:可以少奮鬥幾十年,又可以「錢多事少離家近」,其實都是旁門左道,經不起考驗。所以我們應該在時時刻刻的起心動念都要保持覺察關照,隨時種下善業的種子,假以時日自然會開花結果。而學習愛笑運動,推廣愛笑運動,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來開始。


  
我突然想起我曾經在6年前(2003年)叔叔60大壽時,製作一部短片作為生日賀禮。現在也po在這裡和大家分享。


2008.12.9 Dr.Kataria 訪問叔叔的雙鷹公司



「百善笑為先」就是來自叔叔的創意頭腦

去年曾經到叔叔的陽明山「愛笑之家」參加Dr.Kataria的笑長訓練的笑長們,相信都對他的幽默風趣留下深刻印象。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