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好文章好影片共賞 (8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                       清大動機系   彭明揮教授



許多同學應該都還記得聯考前夕的焦慮:差一分可能要掉好幾個志願,甚至於一生的命運從此改觀!到了大四,這種焦慮可能更強烈而複雜:到底要先當兵,就業,還是考研究所?

我就經常碰到學生充滿焦慮的問我這些問題。可是,這些焦慮實在是莫須有的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毀了一個人的一生,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救了一個人的一生。如果我們看清這個事實,許多所謂「人生重大抉擇」就可以淡然處之,根本無需焦慮。而所謂「人生的困境」,也往往當下就變得無足掛齒。

以聯考為例:一向不被看好好的甲不小心猜對十分,而進了建國中學;一向穩上建國的乙不小心丟了二十分,而到附中。放榜日一家人志得意滿,另一家人愁雲慘霧,好像甲乙兩人命運從此篤定。可是,聯考真的意謂著什麼?建國中學最後錄取的那一百人,的有把握一定比附中前一百名前景好嗎?

僥倖考上的人畢竟只是僥倖考上,一時失閃的人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前功盡棄。一個人在聯考前所累積的實力,絕不會因為放榜時的排名而有所增減。因為,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累積的過程!所以,三年後乙順利的考上台大,而甲卻跑到成大去。這時回首高中聯考放榜的時刻,甲有什麼好得意?而乙又有什麼好傷心?

同樣的,今天念清大動機的人當年聯考分數都比今天念成大機械的高,可是誰有把握考研究所時一定比成大機械的人考的好?仔細比較甲與乙的際遇,再重新想想這句話:「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不會因為一時的際遇而終止增或減」。聯考排名只是個表象,有何可喜,可憂,可懼?

我常和大學部同學談生涯規劃,問他們三十歲以後希望在社會上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可是,到現在沒有人真的能回答我這個問題,他們能想到的只有下一步到底是當兵還是考研究所。聯考制度已經把我們對生命的延續感徹底瓦解掉,剩下的只有片段的「際遇」更可悲的甚至只活在放榜的那個(光榮或悲哀的)時刻!

但是,容許我不厭其煩的再重複一次:生命的真相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這是偶發的際遇無法剝奪的),而不是一時順逆的際遇。如果我們能看清楚這個事實,生命的過程就真是「功不唐捐」,沒什麼好貪求,也沒什麼好焦慮的了!

剩下來,我們所需要做的無非只是想清楚自己要從人生獲得什麼,然後安安穩穩,勤勤懇懇的去累積就是了。

我自己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從一進大學就決定不再念研究所,所以,大學四年的時間多半在念人文科學的東西。畢業後工作了幾年,才決定要念研究所。碩士畢業後,立下決心:從此不再為文憑而唸書。誰知道,世事難料,當了五年講師後,我又被時勢所迫,整裝出國念博士。

出國時,一位大學同學笑我:全班最晚念博士的都要回國了,你現在才要出去?兩年後我從劍橋回來,覺得人生際遇無常,莫此為甚:一個從大一就決定再也不鑽營學位的人,竟然連碩士和博士都拿到了!屬於我們該得的,哪樣曾經少過?而人生中該得與不該得的究竟有多少,我們又何曾知曉?從此我對際遇一事不能不更加淡然。當講師期間,有些態度較極端的學生會當面表現出他們的不屑;從劍橋回來時,卻被學生當做不得了的事看待。這種表面上的大起大落。

其實都是好事者之言,完全看不到事實的真相。從表面上看來,兩年就拿到劍橋博士,這好像很了不起。但是,再這「兩年」之前我已經花整整一年,將研究主題有關的論文全部看完,並找出研究方向;而之前更已花三年時間做控制方面的研究,並且在國際著名的學術期刊中發表論文。而從碩士畢業到拿博士,期間七年的時間我從不停止過研究與自修。所以,這個博士其實是累積了七年的成果(或者,只算我花在控制學門的時間,也至少有五年),根本也沒什麼好驚訝的。

人不從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來看待生命因積蓄而有的成果,老愛在表面上以斷裂而孤立的事件誇大議論,因此每每在平淡無奇的事件上強做悲喜。可是對我來講,每當講師期間被學生瞧不起,以及劍橋剛回來時被同學誇大本事,都只是表象。事實是:我只在乎每天二十四小時點點滴滴的累積。拿碩士或博士只是特定時刻裡這些成果累積的外在展示而已,人生命中真實的累積從不曾因這些事件而終止或加添。

常有學生滿懷憂慮的問我:「老師,我很想先當完兵,工作一兩年再考研究所。這樣好嗎?」

「很好,這樣子有機會先用實務來印證學理,你念研究所時會比別人瞭解自己要的是什麼。」

「可是,我怕當完兵又工作後,會失去鬥志,因此考不上研究所。」

「那你就先考研究所好了。」

「可是,假如我先念研究所,我怕自己又會像念大學時一樣茫然,因此念的不甘不願的。」

「那你還是先去工作好了!」

「可是...」

我完全會可以體會到他們的焦慮,可卻無法壓抑住對於這種話的感慨。其實,說穿了他所需要的就是兩年研究所加兩年工作,以便加深知識的深廣度和獲取實務經驗。

先工作或先升學,表面上大相逕庭,其實骨子裡的差別根本可以忽略。在「朝三暮四」這個成語故事裡,主人原本餵養猴子的橡實是「早上四顆下午三顆」,後來改為「朝三暮四」,猴子就不高興而堅持改回到「朝三暮四」。其實,先工作或先升學,期間差異就有如「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原不值得計較。但是,我們經常看不到這種生命過程中長遠而持續的累積,老愛將一時際遇中的小差別誇大到攸關生死的地步。最諷刺的是:當我們面對兩個可能的方案,而焦慮的不知何所抉擇時,通常表示這兩個方案或者一樣好,或者一樣壞,因而實際上選擇哪個都一樣,唯一的差別只是先後之序而已。

而且,愈是讓我們焦慮得厲害的,其實差別越小,愈不值得焦慮。反而真正有明顯的好壞差別時,我們輕易的就知道該怎麼做了。可是我們卻經常看不到長遠的將來,短視的盯著兩案短期內的得失:想選甲案,就捨不得乙案的好處;想選乙案,又捨不得甲案的好處。

如果看得夠遠,人生長則八,九十,短則五,六十年,先做哪一件事又有什麼關係?甚至當完兵又工作後,再花一整年準備研究所,又有什麼了不起?

當然,有些人還是會憂慮說:「我當完兵又工作後,會不會因為家累或記憶力衰而比較難考上研究所?」

我只能這樣回答:「一個人考不上研究所,只有兩個可能:或者不夠聰明,或者他的確夠聰明。不夠聰明而考不上,那也沒什麼好抱怨的。假如你夠聰明,還考不上研究所,那只能說你的決心不夠強。假如你是決心不夠強,就表示你生命中還有其他的可能性,其重要程度並不下於碩士學位,而你捨不得丟下他。既然如此,考不上研究所也無須感到遺憾。不是嗎?」

人生的路這麼多,為什麼要老斤斤計較著一個可能性?我高中最要好的朋友,一生背運:高中考兩次,高一念兩次,大學又考兩次,甚至連機車駕照都考兩次。畢業後,他告訴自己:我沒有人脈,也沒有學歷,只能靠加倍的誠懇和努力。現在,他自己擁有一家公司,年收入數千萬。

一個人在升學過程中不順利,而在事業上順利,這是常見的事。

有才華的人,不會因為被名校拒絕而連帶失去他的才華,只不過要另外找適合他表現的場所而已。反過來,一個人在升學過程中太順利,也難免因而放不下身段去創業,而只能乖乖領薪水過活。福禍如何,誰能全面知曉?我們又有什麼好得意?又有什麼好憂慮?

人生的得與失,有時候怎麼也說不清楚,有時候卻再簡單不過了:我們得到平日累積的成果,而失去我們不曾努力累積的!所以重要的不是和別人比成就而是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功不唐捐,最後該得到的不會少你一分,不該得到的也不會多你一分。好像是前年的時候,我載往藝術中心的路上遇到一位高中同學。他在南加大當電機系的副教授,被清華電機聘回來給短期課程。從高中時代他就很用功,以第一志願上台大電機後,四年都拿書卷獎,相信他在專業上的研究也已卓然有成。

回想高中入學時,我們兩個人的智力測驗成績分居全學年第一,第二名。可是從高一我就不曾放棄自己喜歡的文學,音樂,書法,藝術和哲學,而他卻始終不曾分心,因此兩個人在學術上的差距只會愈來愈遠。反過來說,這十幾二十年我在人文領域所獲得的滿足,恐怕已遠非他所能理解的了。我太太問過我如果我肯全心專注於一個研究領域,是不是至少會趕上這位同學的成就?

我不這樣想,兩個不同性情的人,註定要走兩條不同的路。不該得的東西,我們註定是得不到的,隨隨便便拿兩個人來比,只看到他所得到的,卻看不到他所失去的,這有什麼意義?

從高中時代開始,我就不曾仔細計算外在的得失,只安心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不喜歡鬼混,願意花精神把自己分內的事做好;我不能放棄對人文精神的關懷,會持續一生去探討。

事實單單純純的只是:我只在乎每天二十四小時生命中真實的累積,而不在乎別人能不能看到我的成果。

有人問我,既然遲早要念博士,當年念完碩士就出國,今天是不是可以更早升教授?

我從不這樣想。老是斤斤計較著幾年拿博士,幾年升等,這實在很無聊,完全未脫離學生時代「應屆考取」的稚氣心態!

人生長的很,值得發展的東西又多,何必在乎那三,五年?反過來說,有些學生覺得我「多才多藝」,生活「多采多姿」,好像很值得羨慕。可是,為了兼顧理工和人文的研究,我平時要比別人多花一倍心力,這卻又是大部分學生看不到,也不想學的。

有次清華電臺訪問我:「老師你如何面對你人生中的困境?」我當場愣在那裡,怎麼樣都想不出我這一生什麼時候有過困境!後來仔細回想,才發現:我不是沒有過困境,而是被常人當作「困境」的境遇,我都當作一時的際遇,不曾在意過而已。

剛服完兵役時,長子已出生卻還找不到工作。我曾焦慮過,卻又覺得遲早會有工作,報酬也不至於低的離譜,就不曾太放在心上。念碩士期間,家計全靠太太的薪水,省吃儉用,但對我而言又算不上困境。一來,精神上我過的很充實,二來我知道這一切是為了讓自己有機會轉行去教書(做自己想做的事)。

三十一歲才要出國,而同學正要回系上任教,我很緊張(不知道劍橋要求的有多嚴),卻不曾喪氣。因為,我知道自己過去一直很努力,也有很滿意的心得和成果,只不過別人看不到而已。

我沒有過困境,因為我從不在乎外在的得失,也不武斷的和別人比高下,而只在乎自己內在真實的累積。我沒有過困境,因為我確實了解到: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有劇烈的起伏。同時我也相信:屬於我們該得的,遲早會得到;屬於我們不該得的,即使一分也不可能加增。假如你可以持有相同的信念,那麼人生於你也會是寬廣而長遠,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困境」,也沒有什麼好焦慮的了。


總笑長眉批:現代人無妄的焦慮來源,就是「見樹不見林」的思考習慣,這篇文章提供很好個人經驗分享,決定命運的不是一時的成與敗,而是長期的思考習慣。要建立樂觀正面的思考習慣,歡迎參加愛笑俱樂部,因為你會認識很多樂觀正面的好朋友。改變習慣也不是三天兩夜可以完成,所以要長期參加練習,哈哈哈!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面對壓力
有一天,四十歲出頭的女強人苦惱無助地出現在心理醫生面前:『我不喜歡我的工作, 對同仁沒耐性,我也不關心他們,我對我的工作感覺沒什麼意義,我每天都覺得很沮喪,早上爬不起來,晚上睡不著,還會無緣無故的掉眼淚。我想把工作辭掉,而且我也不缺錢。』
 
心理醫師問:「你不工作,那你準備做什麼?」
「我只是不想做了!」這位女主管回答。
 
心理醫師聽完她的情況,立刻勸她打消辭職的念頭。
 
『你不能這麼做。你如果把工作辭掉,你就會馬上成了一個專職的鬱症患者。你一定是遭遇到某些問題,你必須去緩解這些問題,而不是把工作
辭掉。』心理醫生勸她。這時,這位心緒煩亂的女主管正計劃把工作辭掉,準備到偏僻的鄉下?買一棟房子,一 個人住在那裡。心理醫師一聽,「那就更危險了!因為你會更寂寞、更難過。我希望您 先就自己的環境調適一下。」這位及時為女主管踩煞車的諮商師,就是著名的作家鄭石岩。
 
從事了二十幾年的心理諮商,鄭石岩教授發現,最近幾年,台灣憂愁、煩惱的人口正不斷在增加。從流行文化裡,更可以感受到這種煩惱的情緒,無處不在。
 
歌星周華健唱著中年男人的煩惱,從「鈔票? U來愈難賺、孩子愈來愈胖,到威而剛的
藍色小藥丸」都! 讓中年男子煩啊!而原本應該「少年不識愁滋味」的新新人類,隨著社會的複雜多元 ,情緒的困境四處蔓延。
 
歌手林曉培一曲《煩》,直率大聲地喊著:「煩啊!煩啊!煩得不能呼吸」彷彿是這一代年輕人的心聲。煩惱為何而起?憂愁為何而起?煩惱為何而生?現代人為何把焦慮變成一種思考的習慣?振興醫院精神科醫師毛衛中形容,現代人每天都生活在被恐嚇之中
。他指出電視廣告每天都在警告: 
 
 
「你長得太胖了!」  
 「
你在床上的表現還不夠好!」 
 
「你吃的油裡頭膽固醇太多了!」 
 
「你喝的水中有很多細菌」


,搞得每個人都緊張兮兮。與過去的壓力來源比起來,現代人焦慮的常常是一種?無形、抽象
的,甚至是想像出的危險。我們的身體對這些無形的壓力做出反應,肌肉緊張、血壓升高、心跳加速,腎上腺分泌增加,這些反應可以讓人跑得更快、跳得更高?在過去可以幫助人類逃離野獸、災難,然後我們的身體就可以回復正常的狀態。但是到了現代,這種身體反應並不能增加我們解決壓力的能力。肌肉緊張並不能增加我們付帳單的能力;心跳加速也不能化解我們跟主管的衝突。所以我們的身體一直處在應付壓力的狀態,但是壓力卻不能解除,身體就無法恢復常態。
 
【如何解決現代焦慮?】  
要解決現代人的煩惱、焦慮,需要改變我們面對壓力的方式。 
 
1、認識壓力公式
鄭石岩教授在多年的諮商經驗中發現,人的壓力,可以用一個公式表現,壓力=負載╱自我能力
負載等於是卡車上所載的東西,自我功能就好像這部卡車的承載能力。如果上面負載的東西並沒有增加,可是你現在很難過,這就表示有幾個可能,一是你的自我功能減弱 了,一是你在上面加了太多別的東西、太多垃圾。例如,在辦公室跟同事處不好,回家後跟家人處不好,這些壓力、這些情緒,全都加到工作上去,就變成垃圾負載。這些衝突、情緒,其實跟你的工作並沒有關係! ,但都全部被加到你的工作裡面去。
 

2
、減輕垃圾負載
 
對於這些人來講,鄭石岩教授並不主張馬上把他們原來的主題負載減少,要減少的是他們的垃圾負載。根據這個壓力公式來分析,鄭石岩教授為那位女主管開了三個處方。 
 
第一個處方是運動。(愛笑俱樂部有運動)
 
因為運動可以刺激腦下垂體分泌腦內啡使人的心情變好。 
  
第二個處方是儘量表現出開心的樣子 (愛笑俱樂部可以學假笑變真笑)
 
鄭石岩告訴那位女主管每天進辦公室前,就深深吸一口氣,裝一裝,假裝高興,感覺自己的胸口鬆開,把眉毛揚一揚,很高興,振作起來,再走進辦公室,並且要記得跟人
打招呼。鄭石岩解釋,一旦你經常這樣作,行為影響情緒,人真得會變得比較快樂。 
 
第三樣處方是 (愛笑俱樂部讓你笑至少30分鐘)
 
因為笑的時候可以產生內臟按摩。而且笑的時候通常都會深呼吸,也會刺激身體產生令人舒服、愉快的分泌物。幾個星期下來,這位女主管真的有很好的轉變,她保持運動,心情也變好了,也不再有辭職的念頭了。
 

----------------------------------------------------------------

 
               
【化解壓力 20! 招】


總笑長眉批:最重要一招就是每天參加愛笑俱樂部。何處可參加? 
 
 早起 15分鐘→讓自己有更充裕的時間面對早晨的壓力。
 
 改善外表→使自己看起來更美,心情也會更開朗。
 
 把家裡或工作的環境整理一番→如此才能? K去找不到東西的困擾。
 
  家電、器具損壞馬上修理或換新→不要任由一些生活不便之處破壞您的情緒。
 
 和樂天派的人做朋友 →杞人憂天型的人物,讓您養成擔憂的習慣。
 
 凡事事先計劃→別等到用完最後一滴油才趕著去加油。
 
 做事一件一件來→尚未完成眼前的工作時,別去想下一個任務。

討厭的工作儘早做完→免得令你心煩。
 
 要懂得變通→有些事情不值得力求完美;有些事情必須妥協、折衷。
 
  把問題說出來和! 朋友討論→別悶在心裡。
 
 每天做一、兩件你最喜歡的事情 →娛悅心情。
 


 每天留給自己片刻寧靜→一方面休息,一方面整理思緒。
 
 不能依賴「記憶」→重要的約會、工作應該用筆記下來,才不會耽誤。
 
  當你感到愈來愈緊張時→試著放鬆肌肉,做幾個深呼吸。
 
 懂得拒絕 →學會對你沒時間或沒興趣參與的工作或活動說「不」。
 
 碰到必須大排長龍的情形,不要感到不耐煩。
 
 →因為? o就是人生,何不一笑置之,安之泰如。
 
 如果預期必須等候一段時間,應該帶本雜誌去打發時間。
 
 避開吵雜→感到四周聲音過於嘈雜時,可戴上耳塞。
 
 洗個熱水澡弛情緒→夏季可改採冷水浴。
 
 ◆ 就寢前,先將第二天的生活做一計劃→包括進餐、衣著。
 
 睡眠要充足 →缺乏睡眠會使人變得焦慮、易怒。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得維持快樂(轉載文章出自http://www.cgb.com.tw/j2j0/cus/cus1/hel/hel7/70003.jsp


知道何時、何地、如何記得維持快樂,也許是我們能教給孩子的最重要功課。


即使是宇宙最低等的生命,也懂得追求快樂。達到快樂,是我們許多行為最終的目的。快樂不只是我們人生的目標,同時也帶來健康與平靜,而這兩者都是我們身為人類能達到的最高境界。追求快樂,也許是人性中最古老的目標。
儘管說了這些,我們還是常常忘記這也就是一切的動機出發。

我們通常經由物質上的獲得和舒適來追求快樂。


換言之,也就是以外在的方式來追求快樂。


也因此,我們為下一代設計的教育制度,教他們必須卓越、勝過同儕、盡力做到最好……。身為父母親,我們為自己和孩子帶來嚴重的神經質,而這神經質的情形正是由於我們不斷地在物質狀態中打轉。這些包括不斷追求分析能力(例如解決高等數學及科學問題)的提升、累積許多種類各個方面的知識,更包括許多課外技能等等。而這些其實也反應著我們大人的想法,認為這些將來可以為他們帶來優勢。


我們教養孩子的方式,是一面反映我們自身的鏡子,映現出我們對生命的態度和觀感。


著眼在我們自身對生命的恐懼與不安之上,我們會以為,提供孩子所有這些分析性和物質性的工具,會讓孩子更準備好去面對他的人生。


抱持著這樣的觀點,我們把孩子推到極限上,以一個又一個的要求,壓在他們身上。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忘記了自己和孩子,自出生以來就擁有的最大資產:生命的喜悅。


孩子對週遭不斷產生的好奇、了解個中奧妙時發出的笑容,都是生命的喜悅。
為什麼?


我們有喜悅的天性!我們生下來就是快樂的!快樂不是一個等著我們去取得的事物,而是一種我們本來就已經是的狀態 — 也因此,我們只能回到快樂。
這也是為什麼平衡、和諧、諧振的狀態,能夠自然的帶來快樂。當我們平衡時,我們就快樂了。當我們平靜時,我們就快樂了。而當我們充滿慈悲時,我們也會快樂。


所以,快樂原本就在我們心中,是生命最基本的特性。


所以,我們不能變得快樂,我們只能維持快樂。換句話說,我們只能維持我們本來就如此,也永遠是如此的狀態!!!


掌握這個基本的認知,並讓孩子學會這個事實,不僅能徹底改變我們的生命,還能改變孩子的人生,以及我們週遭所有人的生命。這種對生命的喜樂,會突然散播開來!


週遭的人會受到感染。無需任何理由、任何動機,我們就能夠快樂!


記得,疾病是快樂的反面。維持快樂,疾病就會遠離。維持快樂,我們能從過去的疾病康復,快樂是最佳的良藥。


所以,我們強調笑的重要,不斷的提醒自己去看人生充滿喜樂的那一面。笑是一種被我們大大忽略卻也最有效的良藥!如果我們能夠隨時維持快樂,人生也就成為我們所體驗的!也就是說,人生的觀念也會突然轉變。


我們的孩子,在快樂雙親的典範之下,能在人生的早期,就學會如何維持與生俱有的快樂。他們眼中的生命將如彩虹般瑰麗,他們的生命也會持續展現他們已經通透的神奇法術。在人生的初期得到快樂的滋養,他們能帶著這份樂觀和純真,持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有著純真的快樂,他們的生命不僅會更健康,也能為世界帶來更好的影響。我們不用將自己的夢想或壓力施加在他們身上,他們自然會成為明日世界的領袖。


所以我們認為,何時、何地、如何維持快樂,應該是我們能教導自己與孩子的最大功課。


很有耐心請讀到這裡,可以在到這裡讀一下仁園泰山的眉批PS

hohohah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